《山河故人》裡說:
「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過了這段路,你會遇見新的人和新的生活。」
沒有人可以陪你一輩子。
隨著時間的變遷,距離的阻隔,曾經的朋友會慢慢變得疏離,變得陌生,變得面目全非。
漸行漸遠,彼此走散,才是大部分關係的結局。
當一段關係無法延續時,強行挽留只會徒增煩惱,好聚好散,默默退場,才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01
緣分盡了,不強留
佛家常常講緣分。
因緣際會,我們來到了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公司、同一所大學。
一段關係因此開啟。
我們彼此扶持,相互幫助,閒談心事與家常,成為了親密的夥伴,建立起堅固的友誼。
但是緣分這個東西總是難以捉摸,說盡便盡,說斷就斷。
前些天,公司一位小夥伴離職。
因為家裡的事情,不得不離開合肥,離開公司。
我們一起聚餐,作最後的告別,沒有挽留,只有祝福。
第二天上班的時候,就只能看到他空空蕩蕩的工位。
一個人就這樣消失在了你的生命里。
此後如果沒有特殊的緣分,你們便不會再見了。
在佛經里,把一切事物的開始,稱為緣起。
但一切因緣都不是永恆的,轉眼消失,叫作緣滅。
緣起緣滅,人生因緣之流轉,最難捉摸。
李叔同和詩人許幻園本來是至交好友。
倆人住在城南草堂,一起讀書寫字,談風月,論時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但是好景不長,因為戰亂,許幻園家中破產。
無奈之下,他只能北上謀生,希望東山再起。
李叔同無法挽留,只能無奈送別,嘆息:「知交半零落。」
兩人從此相隔天涯,這對知己從此離散。
張小嫻曾說:人生聚散離合,如浮雲變幻,緣生緣滅皆由天定。
人世間的緣分,有深亦有淺,而離散也由不得你我。
我們能做到的,是在因緣際會的時候好好地珍惜那短暫的時光。
緣濃緣淡,聚散離合,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
不挽留,也不對抗,就是最大的體面。
02
三觀不同,不干涉
我們說:酒逢知己千杯少。
我們也說:話不投機半句多。
可有時候,這兩句話可以用在一個人身上。
昔日彼此是朋友,把酒言歡,可以暢聊一宿。
但是隨著歲月變遷,大家的三觀開始變得不同,終於再也聊不到一起。
後漢的時候,文人朱穆和劉伯宗曾經相交甚篤。
倆人一起入朝為官,但是選擇卻截然不同。
朱穆為人清正,剛直不阿,劉伯宗卻趨炎附勢,攀附權貴。
朱穆看到昔日好友自甘墮落,心中不忿,多次上門勸告。
但是劉伯宗卻執迷不悟,依舊我行我素。
終於有一天,倆人為此大吵一架,不歡而散。
回到家後朱穆才清醒過來,道不同不相為謀,他根本不可能勸得對方回頭。
他寫下著名的《與劉伯宗絕交詩》,自此與對方分道揚鑣,再無往來。
我們常說:三觀不和,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友情建立在三觀契合的基礎上。
一旦三觀出現分歧,這段友情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強行挽留,只能徒增煩憂,與人笑柄。不如默默遠離,別再打擾。
早年蘇軾和謝景溫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倆人經常一起吟詩作畫,好不快活。
但是後來,王安石開啟變法,他和蘇軾做了不同的選擇。
蘇軾認為新法急於求成,危害百姓,多次上書反對。
謝景溫卻認為新法勢在必行,選擇與王家聯姻,力挺王安石。
蘇軾沒有苦口婆心地勸告,也沒有爭吵,而是默默與謝景溫疏遠。
倆人的友誼也慢慢走到終點。
飛鳥與魚不同路,此山水不相逢。
三觀不同,不必強融。
當昔日好友漸行漸遠,注意分寸,保持距離,才是這段關係最好的結局。
03
感情淡了,不追問
講個自己的故事:
我大學的時候有個很好的朋友。
我們兩個天天在一起吃飯、上課、泡圖書館,好得像是一個人一樣。
畢業之後,我們去了不同的城市,聯繫也慢慢少了很多。
然後忽然有一天,我發現自己看不到他的朋友圈了。
發了條消息過去,發現自己已經被刪除了。
我很詫異,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給他發了條簡訊,他也沒有回。
我不死心,又托其他朋友去問,依然沒有得到結果。
過了幾年之後,我才開始慢慢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有保存期限的。
感情過期之後,大家往往會安靜地離開,默契地疏離,為各自都保留最後一點體面。
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追問「你為什麼不理我?」
從此山水不相逢,不問故人短與長。
成年人的友誼都是階段性的,每個人都要學著接受離散、習慣無常。
看過李白寫給高適的一句詩: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這是李白版的「你為什麼不理我」。
永王之亂,他被捕下獄,為了脫罪,他寫信向高適求援,希望對方可以拉自己一馬,但是高適卻沒有反應。
昔日好友突然變成了路人,他心裡倍感困惑迷茫。
李白不理解,當年他們一起暢遊天下,吟詩作對,暢談理想,說好的當一輩子朋友呢?
但是在高適眼裡,大家已經「失聯」太久了。
他不再是當年那個失意的中年人,而是手握重兵的節度使。
時過境遷,那些感情早就隨風散了。
李白不懂,他說: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他追問,他憤怒,他寫了很多詩給高適,說自己的疑惑,發泄自己的不滿。
但是一切都石沉大海。
李白終於明白,倆人的友誼早就沒了,只是他自己還放不下那段過往。
後來他回四川老家,當時高適就在成都不遠的彭州。
李白特意繞路,遠遠避開了高適。
成年人的感情就是這樣,沒有告別,就已走遠。
哪怕曾經處得再好,到即將走散的時候,也只會將彼此視為生命中的一個過客。
無聲的疏遠,就是大家最後的體面。
▽
李白曾說: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無論曾經的感情有多濃烈,最終的結局也不過是各自分散。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永遠。
每個人在你生命里出現的時間是有限的。
緣分盡了、感情淡了、人心變了,縱然有再多的不舍,也是徒勞。
坦然地去面對生命里的離別,體面而從容地退出,就是對一段感情最好的交代。
不怨不擾,不負不欠,彼此放手,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