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經濟民族主義,太害人了!

終於對長達40年的出口退稅政策動真格的了。這一次經濟民族主義者終於放棄了「中國製造占領世界」的高調敘事,轉而為「不該補貼外國人消費」鼓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進步吧。不過,出口補貼政策造成的負面作用,可不只是「補貼外國人消費」。由此引發的外怨內傷,應該認真反思。

稍早前的11月15日,中國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了關於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的公告,主要是三條:

其一,取消鋁材、銅材以及化學改性的動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產品的出口退稅;

其二,將部分成品油、光伏電池、部分非金屬礦物製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至9%:

其三,本次公告自2024年12月1日起實施。

終於對長達40年的出口退稅政策動真格的了。這一次經濟民族主義者終於放棄了「中國製造占領世界」的高調敘事,轉而為「不該補貼外國人消費」鼓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進步吧。不過,出口補貼政策造成的負面作用,可不只是「補貼外國人消費」。由此引發的外怨內傷,應該認真反思。

01

首先要說明的是,出口退稅政策是WTO允許的、國際上普遍採用的國際稅收制度。其設立初衷是為了避免雙重稅負,保護出口企業的正當利益。制度設計的意圖是良好的,卻在執行中「進化」為鼓勵傾銷的出口補貼政策,最終引發了大量的貿易摩擦。

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始於1983年,目的是鼓勵出口。執行到1994年,就出現了問題——出口高速增長,財政負擔不起了。隨即大幅下調出口退稅稅率。

1998年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出口銳減,出口退稅成了救急的政策工具,再次加大了力度。「藥效」不錯,那就「藥不能停」,還得「量足管飽」。

很多出口企業一面享受各種免稅收減免政策的「暗補」,一面享受出口退稅的「明貼」——壓根沒繳納過的稅卻能「退」回來,實際上就是與公平貿易背離的出口補貼。政策本身就留了「灰色地帶」的狗洞,開門揖盜的結果可想而知。虛開增值稅發票等「鑽政策空子」空手套白狼的名場面,就此誕生,屢禁不絕。

家裡出了「內賊」,外面也遇到了阻力。違反貿易公平的出口補貼問題,一度成為加入WTO組織的攔路石。「入世」成功後,不能搞大規模「明貼」,出口退稅政策也要做出相應調整。

可是,這麼「好用」的政策工具,捨不得放棄。而且,分稅制改革大幅增強了中央政府的財力,買得起出口退稅的帳單,就沒有採取此前全面下調的措施。取而代之的是「結構性調整」。

2004年後,出口退稅率按不同商品分檔設定。於是乎,出口退稅又有了產業政策的性質。「鼓勵」哪些產品出口、「引導」哪些產業發展,都受到出口退稅的稅率設定影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再次加大出口退稅力度「救急」,又是上得去、下不來。救急的非常之舉,又成了「鼓勵出口」的常態化操作。

政策工具越用越「方便」,副作用也愈演愈烈。

02

2004年,中國出口總額為4.91萬年。2008年突破10萬億大關。次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2021年,出口總額達到20萬億。「中國製造」占領全球,成為經濟民族主義「民族自信」的重要元素。出口退稅等政策鼓勵也就成了不可觸及的「禁臠」。由此引發的貿易摩擦,也就成了「西方國家打壓中國」的力證。

「打壓」的確很頻繁。1995年至今,全球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的貿易救濟原審立案累計達2495起,「中國製造」成了「被告大戶」。2024年,全球貿易救濟原審立案303起,我國以創紀錄的167起,占比過半。

很多國人想當然地認為,「天下圍攻」,是「中國製造」出口賺外國人的錢,被妒忌了。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大量初級產品出口,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比如這次被取消出口退稅的鋁材產業,是引發貿易摩擦的「惹事精」。2008年歐盟對中國鋁箔反傾銷調查,打響「第一槍」,然後是加拿大、印度、東南亞。近年來又成了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角之一。

能被「天下圍攻」,中國鋁材行業的確是大到全球無可爭鋒。2023年中國鋁材出口量約占全球貿易總量的35%。原鋁產銷量更是占比全球60%以上「遙遙領先」。成了所謂「鋁可制天下」的「逆向卡脖子」想像。

可是,鋁材行業並不賺錢,而且長期不賺錢。2010年,鋁行業綜合毛利率為7.92%,淨利率為1.49%。今年第三季度,中國鋁業毛利率也僅為11.67%。如果不是高達13%的出口退稅「輸血」,以鋁材行業遠低於基準線的毛利率,不可能出現「遍地電解鋁」的「繁榮景象」。

這是「出口賺外國人」的錢?分明是賺國內財政的錢,不僅吃了大量的稅收補貼,還付出了巨大的環境成本——鋁材產業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環境成本很高。

類似的情況還有鋼材行業,這個老牌「惹事精」,曾經是「河北一年鋼產量能頂全歐洲」的「民族驕傲」,卻是靠出口補貼「薄利多銷」打下的江山。

2021年出口退稅取消,加之基建、房地產都陷入低谷,全行業兩位數虧損。鋼材出口量也從2015年的每年1.1億噸,下滑到2022年的6000萬噸出頭。

雖然2023年「報復性反彈」8000萬噸,卻是出口一噸虧一噸的「痛並快樂著」。這樣寧可我虧錢也不絕讓你賺錢的「占領國際市場」,能不拉仇恨嗎?大量涉華貿易摩擦,不能都歸咎於海外同行的惡意、地緣政治衝突的「大棋」。這樣以鄰為壑、損人不利己的「競爭」,誰都受不了。

這些政策扶持出來的「優勢產業」高歌猛進,不僅輸出了「中國製造」,也輸出了「中國規則」——產業競爭不再是企業競爭力的市場競爭,而是獲取財政補貼的競爭。巨額財政補貼的背後則是政府的財政汲取能力。

以國內的稅收收入,補貼出口產品,哪裡是「賺外國人錢」,分明是賺本國人的稅金。能用國民的稅金當「軍費」,「占領海外市場」當然是無往而不利。這種「規則輸出」遭到「天下圍攻」,絲毫不令人感到意外。

這樣的「擴大出口」不是碾壓式勝利,而是徒增外怨和身受內傷的「輸兩回」。

03

這種不顧「公平貿易」的攻略方式,真的對「中國製造」有利嗎?短期看,靠補貼崛起是走了捷徑。出口數據兩位數增長,很有面子。但是,面子之下卻是嚴重的內傷——產業生態的逆淘汰,和內需的持續失血。

任何干擾市場的補貼政策,都是產業生態的逆淘汰機制。出口補貼政策最大的生態受害者,正是那些真正優質的外向型企業。

大量貿易摩擦嚴重影響了「中國製造」出海的國際環境。不是所有「中國製造」都是靠補貼「打天下」的。但是,由於長期執行的補貼政策造成的刻板印象,那些憑真本事打天下的「中國製造」也被殃及池魚,也要為貿易摩擦訴訟、貿易制裁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而且,由於政策紅利的存在,出口產業做大了,卻做不強。作坊式生產的劣質產品反而因為成本優勢,更能凸顯補貼的含金量,獲得了競爭優勢,抑制了優質企業的成長。劣質產能靠補貼獲得了「競爭優勢」,遲遲不能退出,產業結構優化就是空談。所以,我們很多出口優勢產業,做大了卻做不強。「中國製造」的整體形象無法提升。

更為嚴重的是,出口補貼政策導致內需持續流失。最直接的是稅收流失,2024年1-10月,全國稅收收入15.1萬億,出口退稅1.7萬億,占比超過了10%。更重要的則是保護劣質產能,嚴重降低了中國的勞動生產率。

提高勞動生產率,本質上就是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不管是提高管理水平,還是提升科技含量,抑或是品牌培育獲取附加值,講白了都是讓勞動更有價值。

商品可以廉價,但勞動不應該廉價。中國勞動者之所以勤勞而不富裕,根本問題就是勞動生產率低,低到與經濟發展水平嚴重不匹配。中國勞動者的勞動時間高居全球前三,勞動生產率僅在全球排在50名開外,比印度還低。

造成中國人「低效勤勞」的因素很多,產業經濟中占比很高的出口企業堆積了大量吃補貼的劣質產能「功不可沒」。這些靠補貼「薄利多銷」的企業,只有擴大產能賺補貼的「做大」動力,沒有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做強」追求,也就不可能有增加勞動報酬的利潤空間。勞動者收入增長的遲緩,內需持續增長就成了空談。

結語

在出口補貼政策退出的問題上,不能只有「補貼外國人消費」的經濟民族主義視角。我們更應該關注由此造成的經濟內傷,比貿易摩擦頻發的「外怨」,更為嚴重。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升級的嚴重阻力。可謂害人害己,有百弊而無一利。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拿出十分之一的稅收補貼出口。而這還只是出口補貼政策的「明貼」,到底還有多少「暗補」,無從得知。我們應該反思,原本為了保證公平貿易的制度設計,何以扭曲至此?

行政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力度過大,缺乏規則約束。兩次危機的政策救急,沒有功成身退,反而成了常態化使用的政策工具。2004年後所謂的政策「結構調整」,又賦予了出口退稅產業政策的功能。這些試圖繞開市場公平交易機制的「捷徑」,卻成了今天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緊箍咒。

時至今日,嚴重「超模」的出口補貼政策不改不行。可是,積重難返,改革很艱難。上有政策紅利養出的龐大利益集團尾大不掉,下有經濟民族主義的長期影響。

經濟民族主義者長期否定漠視國際貿易規則,一味鼓吹「中國製造占領全球」。對大量的貿易摩擦,不問青紅皂白,仇外排外的強硬立場拒絕做出合理的政策調整。由此形成了改革推進的所謂「民意支持」,誤國誤民、害人害己。今天意識到「不該補貼外國人消費」,悔之晚矣。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關胖本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210/214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