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看一個網上流行的觀點:
在這個信息如潮湧的時代,短視頻和自媒體的興起宛如一場思想的狂歡,各種聲音紛至沓來。你是否曾在瀏覽中,被那些標新立異的標題所吸引,卻又在細品之後,陷入深深的困惑?
各種自媒體的標題讓人瞠目結舌:「表面盼著您好,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錯誤的原生家庭是一輛失控的破車」「智力一旦出現漏洞,爛人就會蜂擁而至」「永遠不要無條件付出」「匍匐在您身邊的毒蛇」「朋友圈裡沒有朋友」……這些話語,就像一把把銳利的鉤子,勾住了人們的好奇心,卻也散發著一種讓人不安的氣息。
無獨有偶,還有一類雞湯在網絡上悄然流傳,宣稱「三十歲以後通透的極簡生活」應該是這樣的:親戚朋友借錢一律不借,同學聚會一律不參加,退出低價值微信群,長時間不聯繫的全部拉黑,自己的大事一律不對外講……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態度?是對世界的看透,還是對人性的失望?
這種思想,看似是一種對生活的「精簡」,實則隱藏著一種令人深思的「封閉的利己主義」。它假設他人皆是威脅,將自己緊緊地包裹在一個看似安全的殼裡。但我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嗎?
在當今這個短視頻與自媒體盛行的時代,民間思想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他們所發表的人生感悟往往與正統觀念大相逕庭,然而,有時乍一聽卻似乎頗具道理。
這些觀念均可概括為「封閉的利己主義」,實則是一種市儈哲學。以往曾有「精緻的利己主義」一說,認為做任何事都應有一定目的,我雖不贊同,但這種觀點至少還提及「人脈」,希望與地位高於自己的人交往,以獲取更多知識、了解世界。而「封閉的利己主義」則更為極端,乾脆摒棄了人際交往。
當然,若人人都追求「向上社交」,社交便無從談起,畢竟上層人士也不會輕易向下社交。如此一來,封閉的利己主義在邏輯上似乎更能自圓其說,但這種思想本質上是錯誤的。
封閉的利己主義將他人一概視為威脅,然而我們一直強調,世間大多事情屬於非零和博弈,人與人應積極合作,即便可能吃虧,也要主動信任他人。這在博弈論中已有數學證明,無疑是正確的道理。
那麼,為何有人會崇尚封閉呢?其實,人作為群居社會動物,需要親情和友情,合作能帶來快樂,這是人的天性。比如在工作中,團隊成員相互協作完成項目,共同分享成果,這就是合作帶來的積極影響。歷史上,像霍布斯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理性經濟人假設」以及將「個人主義」片面理解為自私自利等觀點,雖曾流行,但現代學者已證明其錯誤。
社會環境對人的觀念影響重大,有句話說「上等社會人捧人,中等社會人比人,下等社會人踩人」。比如在商業合作中,雙方資源豐富時,合作容易且能實現共贏;若資源匱乏,可能陷入競爭;若毫無合作可能,甚至可能互害。社會心理學家發現,社會階層與對他人的信任呈正相關,高階層者更傾向於信任他人。如一些成功企業家,他們在商業活動中更願意與合作夥伴建立信任關係。
研究進一步揭示,高社會階層者傾向於信任他人,關鍵因素是「掌控感」。比如一些職場精英,他們相信憑藉自身能力可以掌控局面,這種自信使他們不擔心他人威脅,從而願意信任他人。而低階層者若有掌控感,也會傾向於信任他人。這就解釋了為何有些境遇不佳者會信奉封閉的利己主義,他們因自身受限,難以掌控命運,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充滿防備。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境遇不好的人會傾向於相信封閉的利己主義這種市儈哲學。如果一個人處處受限、經常被騙被傷害,無法掌控自身命運,那麼參加同學聚會都可能會擔心吃虧。
以《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蓋茨比為例,他雖身處複雜社會環境,但始終保持積極態度,努力追求夢想並信任他人,與那些信奉封閉利己主義者形成鮮明對比。又如《稀缺》中所述,匱乏會讓人短視,而合作雙贏在長期關係中才更易實現,重複博弈才能建立信任。
封閉的利己主義不符合中國傳統的長期主義,中國社會向來重視親情友情,如傳統鄉村的宗族關係,大家相互扶持。現代社會中,高考思維和垂直利益分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市儈哲學,但這是認知錯誤。實際上,社會充滿橫向關係,如創業者在市場中需與各方合作。
我們若身處良好秩序環境,就積極融入;若環境不佳,就主動輸出秩序,因為社會需要橫向秩序,就像魯迅先生所說:「此後如竟沒有炬火,你便是唯一的光。」
原來網絡上各種似是而非的道理叫做市儈哲學。
民間雞湯確實也能形成自己的邏輯自洽。
少看自媒體是因為任何歪理都能形成邏輯閉環,讓你感覺很有道理,然後深信不疑,深陷其中。被歪理誤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