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點進來的朋友們,我真不是標題黨,只不過——大清在朝廷面向國內的宣傳中,的確是贏了甲午戰爭、贏了日本。
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1894年到1895年的中國人,如果你關心甲午戰爭,那麼你認為甲午戰爭中國獲勝的概率,基本上是99.9%。
因為你身邊的官方媒體和宣傳,全都是這麼說的。
眾所周知,甲午戰爭當中,清政府慘敗於日本,這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真正受到嚴重的創傷,從而開始走向了清廷倒台的歷程。
畢竟輸給西洋列強尚可以接受,但輸給曾經的學生——東鄰日本,對當時的統治者們來說可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然而,上層統治者、精英們知道甲午戰爭失敗,底層老百姓可不知道。為了和諧穩定,清廷對國內宣傳甲午戰爭的結果是清政府取勝,於是底層百姓繼續生活在「又贏了」的狂熱心態中,那快活勁兒、那天朝上國的美夢,繼續做著。那痛恨西方勢力和日本假洋鬼子的情緒,也越來越強烈。
其實對清廷來說,戰爭到底贏了沒,倒也沒有那麼重要——畢竟輸了洋人已經不知多少次,而維持自己的統治才是第一要務。於是,不管上層有多慌張,對下層的宣傳,那必須是又贏了、一直贏。
萬一讓老百姓知道了真相,引起社會不滿,才是真正的大麻煩。
於是,剛剛戰爭失敗的清廷,並沒有在挽救戰局、改革自強方面花費更大的精力,反而將重點放在了「對內宣傳戰」上。讓老百姓繼續活在自信之中,才是重點。
下面來看一段來自蔣夢麟的記錄:
新年裡常常有些小販到村子裡賣畫片……有一年新春假期里,有一套新鮮的圖畫引起小孩子們的濃厚興趣。這套五彩圖畫繪的是一八九四年(甲午年)中日戰爭的故事。其中有一張畫的是渤海上的海戰場面,日本艦隊中的一艘軍艦已被幾罐裝滿火藥的大瓦罐擊中起火,軍艦正在下沉。圖中還畫著幾百個同樣的大瓦罐在海上漂浮。這種瓦罐,就是當時民間所通用的夜壺,夜間小便時使用的。另一幅畫中則畫著一群帶了銬鏈的日本俘虜,有的則關在籠子裡。中國打了大勝仗了!自然,那只是紙上的勝仗,但是我們小孩子們卻深信不疑。後來我年紀大一點以後,我才知道我國實際上是被日本打敗了。而且割讓了台灣,我們的海軍被日本消滅,高麗(指朝鮮)也被日本搶走了。
可見,「抗日神劇」在那時候就已經以畫片的形式流傳甚廣了。
另外還有什麼《海軍大勝圖》、《高麗月夜大戰牛陣得勝全圖》,都分別展現了當時對清軍「勝利」的宣傳。這套版畫現藏於大英圖書館,於十九世紀末購入,保存至今,其中有上海舊校場的套色年畫,還有點石齋出品的黑白版畫。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曾在2014年與大英圖書館合作,在其網站上舉辦了題為「繪畫中的日清戰爭錦繪、年畫和公文書」的網絡特別展,其中也展出了這些題材的版畫。
在這些版畫中,清軍不是戰鬥取勝,或者就是在勝利後懲治日軍俘虜。
以上是民間媒體和藝術的再創作,只能說是當時的「自媒體帶節奏」。那麼清廷官方有沒有進行實質性的宣傳控制工作呢?還真有。
電報是那個年代最流行的通訊手段,因此,對電報局的信息管制就成了重點。在甲午戰爭期間,清廷嚴禁電報局向外界傳遞任何與戰爭相關的信息,任何人都不能在電報里寫入前線戰事的實情,尤其重點禁止民間以暗碼傳遞消息。
可見清廷從戰爭進行之時,就已經在忌憚一件事情:如若戰爭失敗,消息又被傳到民間,恐怕會引起大眾的憤怒、失望和不穩定情緒,導致社會動盪。
比如說在「牙山大捷」之中,就連當時的「主流大媒體」——《申報》,都報導了牙山大捷,因為《申報》也無法繞過電報局,獲取真實的第一手消息。其實所謂牙山大捷,是清軍的牙山慘敗。
然而別看清廷對內狠、限制很嚴,對外卻既不專業、又慫。
他們雖然搞電報限制、保密有一手,防百姓防得好,但對日作戰中卻泄密到一塌糊塗。甚至就連李鴻章和總理衙門之間的往來密電都被日方全部獲取破譯,最後搞得相當被動。
不過,日本人倒是做事嚴謹,破譯了清廷秘密,但自己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幾十年後日本公開了當年破譯清廷的那些密電,但此時清朝早已滅亡。
還是說回清廷的「對內宣傳工作」。
當時不僅進行版畫宣傳、限制電報信息,而且主串流媒體也會迎合社會風向,主動「帶節奏」,去講清朝勝利的消息,以滿足廣大讀者們「永遠在贏」的狂熱需求。
甲午戰爭之前的中法戰爭期間,《申報》就吃過一次虧。他們當時堅守媒體責任,如實報導了清軍失利的消息,結果卻令他們大跌破眼鏡:大眾不僅沒有認可《申報》的新聞操守,反而集體攻擊該報「屁股歪了」,向著法國人說話,滅了自己國家的威風。
民眾喜歡看清軍獲勝的版畫或者新聞,所以他們厭惡那些說出真話的媒體,巴不得他們閉嘴。這些媒體,自然要被扣上「賣國賊」的帽子。
於是,《申報》為了「流量」也不得不低頭,開始扭轉報導風向,不再如實報導那些於清國不利的消息。
其實,《申報》在甲午戰爭後期,也還是有過一些保持新聞操守的舉動,通過翻譯外媒的消息,傳入過一些清軍失利的消息。但每次發布這種消息,都被民眾指責為「助長敵人威風」,考慮到又是來自外媒的消息,就更是讓民眾憤慨。
《申報》可真委屈啊!但當時媒體是有一些自由度的,《申報》的對手《新聞報》利用了對方弱勢的機會,為了「流量」徹底不要臉了,捏造出清軍「海上夜壺陣」戲弄日軍的假新聞。
別看這新聞扯淡,卻讓《新聞報》大賣特賣,成為當時的暢銷報紙。
民眾就喜歡看這個,您還真怪不得媒體。
清末的奇葩事,真的不少。其中有一大原因,是洋務運動帶給了民眾以自信,認為中國很快就能憑藉學了西洋的科技和工業,而不學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就能重回世界之巔。於是,在甲午戰敗的消息面前,民眾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
另外就是,清廷一向非常注重對內的宣傳工作,「民亂」對他們的恐慌遠大於列強。畢竟,洋人來了只要給割地賠款就行,但如果民間動盪,可是會要了清廷的命啊!
參考文獻:《大變局:晚清改革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