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德意志報》報導,中國公司希望儘快在歐洲生產汽車。有傳言稱,中方有興趣購買大眾在德國的工廠。
乍一看,這聽起來像是一個「雙贏局面」:德國汽車廠很多非滿負荷運轉。而中國製造商則在想方設法避免歐洲高額的進口關稅,並因此更多地尋找在歐洲生產汽車的基地。
據路透社報導,目前大眾在德國的工廠也成為中國汽車廠商關注的焦點。路透社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內部人士的話稱,中國汽車行業的私營和國有企業都可以考慮作為買家,與外國公司成立合資企業也是可以考慮的。無論如何,中國政府很可能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並保留否決任何投資的權利。北京正在等待德國二月份聯邦選舉的結果。只有得到德國政界人士和工會會員的支持,這一舉措才有可能實現。
目前唯一可以考慮收購的工廠是位於奧斯納布呂克的大眾工廠,直到幾周前,該工廠的前景似乎還不確定。該工廠擁有約2,300名員工,從明年起,它面臨著無法生產新車型的危機。不過,作為集體談判的一部分,工會和董事會至少達成了到2027年在該廠生產大眾敞篷車的協議。在此之前,出售該工廠不太可能成為一個選項。工會堅決反對出售大眾車廠並已對出售傳言做出了明確回應:一位發言人在回答《南德意志報》的詢問時表示,「大眾汽車沒有任何工廠可供出售」。
在大眾董事會和員工代表於聖誕節前不久就一項節約開支方案達成一致之前,董事會曾威脅關閉德國多達三家工廠、裁減數萬個工作崗位,並且不再延長大眾德國工廠的就業保障。不過,董事會在協議中同意提供新的就業保障直至2030年。目前沒有裁員或關閉工廠的計劃。
《南德意志報》表示,中方如收購大眾在德國的工廠,這將是中國市場的一個重大成功,僅從形象變化來看,中國製造商收購大眾汽車工廠也會引起轟動。長期以來,大眾汽車在中國一直被視為一家向本土行業展示如何正確行事的公司。在中國,向大眾學習如何造汽車就意味著學習如何取勝。對於一家中國公司來說,能夠在自己的國家宣布收購德國大眾汽車工廠將是一個巨大的營銷成功。因為「從學生到大師」的道路是中國工業界、公眾和北京政府都大力支持的。
在中國,大眾長期與上汽、一汽等本土製造商保持合作關係並共同營運工廠。一方面,與國有企業結盟長期以來一直是外國汽車製造商受到的強制性要求。另一方面,中國製造商現在在軟體和電力驅動方面非常出色,大眾汽車正在從各種初創企業那裡獲得幫助,例如年輕的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
但除了形象方面的成功之外,中國購買德國大眾工廠並沒有多少優勢。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些項目應該在昂貴的德國而不是東歐或南歐進行。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目前正在匈牙利建廠,而零跑汽車已經在波蘭Stellantis的工廠組裝汽車。
《新奧斯納布呂克報》認為,如果中資收購大眾工廠,這對大眾將是一場羞辱。有幸的是,中方接管奧斯納布呂克等個別工廠並不是特別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