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新發現,月球可能源於地球的地幔物質,而非傳統理論中提到的與原行星Theia碰撞所形成。此外,研究還支持地球的水可能從一開始就已存在,這挑戰了此前認為水是由後期隕石撞擊帶來的假說。
哥廷根大學與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月球起源與地球水存在時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提出,月球主要由地球地幔噴射出的物質組成,而Theia的貢獻微乎其微。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為了得出這一結論,研究人員通過對14份月球樣本和191份地球礦物樣本進行氧同位素分析。這些樣本的氧同位素組成極為相似,尤其是氧-17的匹配度高得驚人。這一現象長期以來困擾科學界,甚至被稱為「同位素危機」。
哥廷根大學地球科學中心主任Andreas Pack教授指出:「一種解釋是,Theia在更早的碰撞中失去了岩石地幔,並像一個金屬炮彈一樣撞擊早期地球。如果情況屬實,Theia的物質可能融入了地核,而月球則由地幔噴射物形成。這可以解釋地球與月球成分的相似性。」
此外,研究還揭示了地球水的起源:廣泛的假設認為,地球的水是在月球形成之後,通過一系列後續撞擊(被稱為「晚期增生事件」)帶來的。然而,根據新數據,這一假設存在問題。研究發現,如果水是由後期隕石帶來的,那麼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氧同位素組成應該有所不同,但事實並非如此。
研究的主要作者Meike Fischer表示:「根據我們的數據,許多隕石類型可以排除在『晚期增生』的原因之外。數據特別支持一種名為『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的隕石類型。這類隕石與地球在同位素上的相似度較高,並且含有足夠的水,可以完全解釋地球上的水來源。」
這些新發現不僅顛覆了人們對月球起源的傳統理解,還為地球水的形成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研究團隊計劃繼續探索月球與地球在早期歷史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可能影響行星形成的因素。
(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