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大範圍上調最低工資 分析:促消費作用有限

中國低收入群體將迎來大範圍薪水上調,19省最低工資標準已升至2100元(人民幣,下同,340新元)以上。不過,受訪學者指此舉更多是為縮小貧富差距,對擴大內需、提振消費作用有限。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上星期二(1月14日)在官網發布各地最低工資標準。截至今年1月1日,中國每月最低工資至少2100元的省市區達19個,其中12個省市區的最低工資至少為2200元。

同時,最低工資超過2000元的省市區數量也從2024年初的18個,增至今年的28個。本輪上調最低工資的省份中,漲幅最大的內蒙古以290元居首位,增長15.6%;吉林、重慶、黑龍江、湖北的漲幅也超過200元。

此前,北京、上海、河北、安徽等地已於2023年上調最低工資。綜合來看,目前中國月最低工資最高的地區為上海(2690元),位列前五的其他地區依次是江蘇(2490元)和浙江(2490元)、北京(2420元)、深圳(2360元)。

最低工資上調看似只適用於低收入群體,但由於這項指標與其它待遇掛鈎,它的上調也意味著加班費、社會保險繳納基數等相應提高。

此外,最低工資上調也令收入不穩定群體受益。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常凱去年11月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指出,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可提升銷售員、仲介人員等在業績低谷的待遇。

根據湖南省人社廳2023年發布的企業薪酬調查,批發與零售服務人員、道路客運服務員、環衛和安保人員中薪水最低的10%,平均月薪接近最低工資水平。

最低工資上調增加民企壓力

另一方面,上調最低工資,也意味著企業用人成本增加。

上海一家企業諮詢公司負責人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坦言,企業在最低薪水上調後,明顯感覺到經營成本上升,尤其是為員工繳納社保的壓力非常大。

另兩家受訪民營企業則是通過減少招聘固定員工降低成本。只有在接到較大額訂單時,才聘請臨時工按件或按天計費。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余虹受訪時指出,在目前中國企業普遍不景氣、盈利空間縮小的背景下,最低工資提高會增加企業經營負擔。這些企業若因此減少僱傭員工,又會進一步影響就業市場。

不過,在實際招聘過程中,仍有不少企業並未依據最低工資標準制定薪酬。記者查詢幾個招聘網站發現,在安徽、廣西、河南等地,部分環衛工人崗位月薪介於1000至2000元,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學者:提振消費關鍵在制度建設

漲薪常被與刺激消費聯繫起來。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上周在公開論壇上指出,中國將從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發力,有效擴大消費。

提高收入的對象首先包括公務員。彭博社上月底引述消息人士披露,中國政府多年來首次為全國公務員加薪,許多公務員基本工資將調升至少500元。據路透社估算,這輪公務員加薪可在短期內為中國經濟注入120億至200億美元。

低收入群體被認為是拉動消費的下一個增長點。中國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多次提到,現階段擴大消費的重點是中低收入階層。

劉世錦認為,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相當大程度已被釋放,現在需要做的是把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潛力釋放出來。

不過,余虹對上調最低工資可發揮的消費提振作用存疑。他指出,調高最低工資的主要作用是加強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縮小貧富差距。只有增加的收入被用於消費時,才有助於提振國內消費市場,不應「過度看待」。

余虹認為,從長遠來看,提振消費真正要做的是制度性層面的工作,包括保解決民眾在醫療、養老、教育方面的後顧之憂,他們才能有信心消費。

他補充,短期提振消費更有效的是精準針對有消費意願的特定群體,如解決年輕人的就業問題,緩解中產階級的教育、醫療、買房壓力,以及擔心可能隨時失業的不安全感。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聯合早報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24/216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