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確認了!宜居帶存在「超級地球」 質量是地球6倍

據1月29日消息,英國牛津大學當地時間1月28日發布公報說,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證實在一顆類太陽恆星的宜居帶附近存在「超級地球」。這一成果為未來尋找可能適合生命生存的類地系外行星提供了更多線索。

「超級地球」也被稱為超級類地行星,是一類巨大的類地行星,通常由氣體和岩石組成,其質量可達地球的數倍以上。一些研究人員推測,這類行星擁有與地球相似的板塊構造。

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HD20794 d,質量是地球的6倍,距離地球約20光年,圍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行。它的軌道位於該星系的宜居帶內,這意味著它與恆星的距離合適,其表面能維持液態水存在。液態水是生命所需的一種關鍵成分。

新華社,這顆行星最早由牛津大學物理系研究人員麥可·克雷蒂格尼爾博士於2022年發現。克雷蒂格尼爾博士在分析智利拉錫亞天文台的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光譜儀記錄的存檔數據時,發現了一個候選系外行星信號,但由於信號微弱,無法確認其具體來源。

為驗證這一信號,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分析了HARPS及同樣位於智利的岩石態系外行星和穩定光譜觀測階梯光柵光譜儀(ESPRESSO)在過去20年裡記錄的高精度數據。研究人員表示,要將行星信號與背景噪音和儀器差異區分開來,需要先進的處理方法和細緻的分析。通過結合兩台儀器的結果,研究人員最終證實了這顆「超級地球」的存在。

研究人員表示,儘管這顆行星位於相關星系的宜居帶,但現在判斷它是否能孕育生命還為時過早。與大多數行星不同,HD20794 d的軌道不是圓形的,而是橢圓形的。這使得它與恆星的距離會有較大變化,即在一個運行周期內會從宜居帶的外緣移動到內緣。不過,研究人員認為,HD20794 d將為未來探測太陽系外生命跡象的太空項目提供寶貴的測試案例。

研究報告已發表在新一期國際期刊《天文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據科技日報此前消息,美國廣播公司(ABC)2024年2月6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找到一顆新「超級地球」,行星編號TOI-715b。該行星距離地球137光年,繞著一顆紅矮星公轉,其軌道位於適宜生命存在的「宜居區」內。

另據科技日報2022年09月13日消息,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了兩顆距離地球僅100光年的新行星,其中一顆可能適合生命生存。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稱,這兩顆行星都被稱為「超級地球」,分別是LP890-9b和LP890-9c。LP890-9b比地球大約30%,半徑超過5200英里(約8369公里),僅需2.7天就能繞其恆星一周;LP890-9c(後來被研究人員重新命名為SPECULOOS-2c)比地球大約40%,半徑超過5400英里(約8690公里),軌道周期約需要8.5天。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說法,「超級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類獨特的系外行星,比我們的星球質量更大,但比冰巨星更輕。它們由氣體和岩石組成,質量可以達到地球的10倍。

這一發現是由比利時列日大學利用NASA的「苔絲」(TESS)任務衛星和該大學自己的望遠鏡SPECULOOS(尋找遮蔽超冷恆星的宜居行星)做出的。相關論文將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第二顆行星LP890-9c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論文合著者、安達盧西亞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弗朗西斯科·波祖洛斯解釋說,儘管這顆行星的軌道非常靠近它的恆星,距離只有水星與太陽間距離的1/10左右,但它接收到的恆星輻射量仍然很低,如果它有足夠的大氣,其表面可能會出現液態水。這是因為它的恆星LP890-9比我們的太陽小約6.5倍,溫度大約是太陽的一半。

波祖洛斯說:「這解釋了為什麼LP890-9c儘管距離其恆星更近,但仍可能具有適合生命存在的條件。」

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研究LP890-9c的宜居性,它可能成為第二個最有利於維持生命的行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30/216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