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時尚天地 > 正文

「富人冬天都不臃腫」 歹毒羊絨營銷陰陽普通人

韓劇必備情節,男主脫下身上的羊絨大衣給女主穿上

今年過年最忙的人——小姨。

商家們剛催著女性爭當時髦小姨,把各類服飾打上相關的標籤,轉頭又捧出了「學霸小姨風」。

時髦小姨穿搭走張揚自信路線、色彩大膽,學霸小姨穿搭更低調內斂、黑白灰棕是主調。

本以為這就是小姨風的盡頭了,這倆穿搭關鍵詞已經把衣服的常見色系包圓,足夠商家賣貨。

沒想到前段時間又造出了「國風小姨」「姬感小姨」「元氣小姨」等詞,湊一塊看有些荒唐好笑,明明直說國風、元氣風就好。

「獨生女沒有當小姨的機會還配買衣服嗎?」

「身份是大姨能買小姨風衣服嗎?」

有趣的是,不論是哪門子人造小姨風穿搭,都把一類服飾作為重要元素——羊絨大衣。

不少網友都忍不住調侃莫非今年羊絨大衣滯銷了,它最近的出現頻率有些過高。

除卻小姨風,羊絨還在前段時間「富人的冬天不臃腫」「窮人無法體面過冬」話題里不斷出現。

這些帖子稱富人冬天穿的萬元羊絨大衣看著單薄,其實很保暖,只有窮人才需要穿得鼓鼓囊囊地過冬。

連「冬天買羽絨服就是關於窮人的騙局」「羊絨大衣零下十幾度也能穿」的詞都出來了。

的確,今年冬天大家對羽絨市場魚龍混雜的意見很大,對羽絨祛魅很多。

但它恐怕不代表剛被羽絨傷過心的消費者,就會無腦追捧羊絨。

這些話題已經零星開始激起網友們的反感,覺得貼標籤痕跡太重,但也有許多人被鋪天蓋地的「羊絨」勾起好奇心。

它究竟是何方神聖,網上那些羊絨的富人敘事又有幾分假幾分真。

小姨風必備、富人的標配

羊絨被捧成今冬頂流

在眾多小姨風穿搭帖子裡,被用於舉例的明星模特們穿的不是羊絨大衣就是價格更高的皮草。

被稱為羊絨大衣屆愛馬仕的MaxMara是帖中常客,價格在1萬到5萬不等。

此前被惠英紅、張小斐的雜誌圖帶火出圈的義大利老錢品牌Loro Piana也常被提及,大衣單價八九萬。

一些帖子將羊絨大衣形容成輕薄修身、走路帶風、色澤波光流轉,符合「小姨風」這個詞語裡被寄託的獨立氣質。

標題里寫滿「高智感」「低奢感」之類的標籤,文案里鼓吹著上岸體制內小姨與北上廣潮人小姨的衣櫥內都缺這麼一件。

有的還頗為「貼心」地表示高奢品牌的萬元羊絨大衣確實太貴,不如買某某千元平替,穿去拜年同樣能讓村口大娘另眼相看。

就是感覺沒太考慮獨立小姨們的肚臍眼著涼問題,總在建議把羊絨大衣敞著穿。

冬天的窮富差距話題帖里,羊絨則被形容為輕便又保暖,「有錢人冬天穿一件貴羊絨就夠了」。

「富人的冬季頂級面料是阿拉善羊絨、小山羊絨、駱馬絨。

我的頂級冬季面料是搖粒絨、羊羔絨、珊瑚絨」

很多博主拍的段子視頻里都編排了這樣一個橋段:

我每天上四件下四件裹得像球,富二代同事/朋友冬天總是只穿單薄大衣。

以為TA在嘴硬,結果穿了下TA的貴衣服後真的不冷。

評論區通常有「當事人」附和:「確實,我有一件xx品牌的羊絨大衣真的暖和。」

好奇網友們順著品牌名一搜索,被價格標籤的數字長度震撼,直呼感冒藥還是比衣服便宜多了。

有的討論帖教人如何在冬天分辨有錢人與窮人,教學重要教學軟體是《黑暗榮耀》裡妍珍的那句名台詞:

「昂貴的珠寶、手錶、包包、車,全都很重,而昂貴的大衣、禮服、鞋子,全都很輕。」

窮女孩假扮富家女劇情的韓劇《安娜》則是教學案例,劇中女主貧窮時期穿著不合身的厚大衣、裹著層層疊疊的粗糙圍巾。

假扮富家女躋身成功人士後,女主的冬日穿搭開始變成小香風外套、貼合身材曲線的羊絨大衣不離身。

並由此得出結論——

窮人在冬天才需要穿得厚實,富人在冬天也能保持輕薄。

這個結論顯然不夠嚴謹。

冬天可以穿的很少的,不止是OLD MONEY,還有精神小伙精神小妹,零下20多度天氣穿個單褲還得露腳脖,年輕抗凍是最大的資本。

冬天富人穿羊絨大衣就足夠的說法也很容易不攻自破,上張圖就行↓↓↓

刷到過最離譜的帖子宣稱「冬天沒事就放靜電的是窮人」,因為全身上下都是聚酯纖維。

「噼里啪啦作響的不是靜電,而是我的貧窮。」

同樣的,這些吐槽段子底下還會附上幾句對羊絨的追捧,「我穿羊絨沒靜電過。」

但凡學過初中物理就知道,靜電是一種摩擦引起電荷重新分布而形成的物理現象。

在物理規律面前,一切平等,再有錢也不能掀泰勒斯的棺材板。

人造纖維會產生靜電,羊毛、羊絨這些動物毛髮纖維也會,在乾燥環境下同樣噼里啪啦。

小小羊絨

被吹上天了

不難發現,不論是「時髦小姨」還是「富人冬日穿搭」敘事裡,對羊絨的描述都摻雜著一層對精英階層的想像濾鏡。

前者將貴价外套等同於一種稀缺的、令人羨慕的人生範本。

把獨立、野心、品味等個人品質,都簡單粗暴地凝結成對一套衣服的渴求、對過年拜年時出風頭的渴求。

後者則通過誇大羊絨的性能,又一次挑動了大眾對富人生活的窺探欲、對普通生活的自嘲吐槽。

一來二去,把羊絨烘托成了某種貴族化的存在。

上一次見到如此戲劇化的對羊絨的描述,還是幾年前在真·電視劇《繼承之戰》裡。

這部電視劇為了在視覺上凸顯政經界老錢風,服裝顧問給劇中的傳媒大亨家族成員全穿上了開司米(一種山羊絨材質)。

一家人全穿著深深淺淺的米色、駝色、灰色,用它來詮釋隨性、低調。

劇里還圍繞著羊絨設計了很多與家族地位相關的情節。

比如讓一個富豪家族的兒子穿著祖父的舊山羊絨毛衣,以此來暗示這家人多年傳承、低調奢華的特點。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謹小慎微的家族贅婿在外經常穿全套的正式成衣,暗示他在家族裡小心翼翼、難以放鬆。

但正如前文強調的,這是一種戲劇化的視覺強化設計手法,劇中主角團們一年四季都穿著羊絨或羊毛搭配。

拋開這些自帶噱頭的人工濾鏡,羊絨只是一種保暖性能較好、貴价紡織材料。

衣服是否保暖,通常主要與面料材質的空氣導熱係數相關。

面越蓬鬆、絨毛厚,又或者有獨特結構,都可以讓面料儲存越多空氣、保暖效果也就越好。

羽絨服不能勤洗就是這個道理,洗太多次容易讓羽絨不蓬鬆、羽絨間儲存的空氣變少,衣服也就不保暖了。

羊絨的保暖性能好,便是因為它纖維細、比如A級羊絨的直徑為14-16微米,能「鎖住」靜止空氣。

不過說起來可能會濾鏡破碎的是,羊絨的纖維細度雖然是動物纖維中數一數二的,但不一定比得過人造纖維。

像近幾年常被用於保暖內衣製作的「德絨」材質,一種壓克力纖維纖維,細度可以達到9.8-10.4微米。

如果單論保暖,便宜的人造德絨其實沒有遜色太多。

羊絨的導熱係數是0.045 w/m·℃,德絨的則是0.05w/m·℃,相差無幾。

真要對比的話,羊絨更多贏在柔軟度、吸濕性、膚感舒適度、彈性好、稀缺性等維度,而不是如今網絡段子裡強調的「保暖」

客觀來說,羊絨的確是公認的好面料、「像雲朵般柔軟」。

考慮到它取材與紡織工藝的困難程度、一隻山羊只能出幾十克絨,也算貴有貴的價值。

但要說保暖性能比羽絨服棉服更好、零下十幾度都能穿、沒有靜電,那大可不必。

不然南極科考應該穿羊絨去,而不是羽絨科考服。

把它強捧成為時髦小姨必穿、區分貧富關鍵也大可不必,是人穿衣服、而非衣服穿人。

「時髦小姨」與羊絨大衣

都不是必需品

網際網路上已經有不少人對圍繞羊絨的許多話題感到不適、反感。

因為它們當中的不少討論,無形當中把一種穿搭風格捧成了必需品、用一種選擇否定其他方案。

指出所謂富人穿羊絨大衣也不冷,是因為他們出門直接走地下室、車接車送,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恆溫的室內,不需要在冬天的清晨蹬共享單車。

靜電同理,在用加濕器維持合適濕度的室內,當然不會幹燥得噼里啪啦。

普通人明明尋常地穿著棉襖、厚毛衣、羽絨服們,卻被描述為「窮人無法體面地過冬」「你看看這好看嗎」。

大傢伙的衣服不破不髒、大大方方地穿上身,哪裡就不體面。

少數討論甚至將穿衣選擇與為人尊嚴聯繫了起來,「穿上羊絨衫感覺自己的背第一次在冬天挺直了」。

誠然,穿著差距帶來的自卑感在現實中廣泛存在,哪怕是幼兒園小孩也會分辨誰的書包看起來更貴。

但利用這種自卑去反襯強調另一方的優越性,是一種無聲的言語傾軋。

「時髦小姨」的話題也與此相似,它片面地用消費元素構建出了一個時尚多金女性的形象:

穿羊絨大衣、腳踩過膝皮靴、戴著巴洛克珍珠配飾、背著輕奢包。

並為之賦予了每一個女生都曾羨慕過的名字——家族裡那個特立獨行的小姨。

只是仔細想來,這個形象渾身上下每一點都是利他性的,缺少「小姨」本人的真正特質。

要足夠有錢,足以為自己添置一身令人羨慕的行頭,出手闊綽,包里揣著散給晚輩的紅包;

要足夠清瘦高挑,時髦風、學霸風、元氣風穿上身都好看,且熱衷於為自己購入新年戰袍。

這哪裡是時髦小姨,明明是商家們最想要的理想顧客。

而在這個被構建出的虛假完美小姨襯托之下,所有原本正常的、多樣的小姨形象被否定。

大家原本都是普通小姨,如今莫名成了貧窮小姨、憔悴小姨、勞累小姨、老土小姨,這一切本不必要。

更沒必要為了好聽,明明是大姨卻硬說是小姨。

鮑曼的《消費主義如何操縱我們》中有句著名的觀察:

「在消費社會,每一次消費之後產生的不是滿足,而是更多的消費欲望。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消費品要在滿足欲望前遭到詆毀與貶值」

世間無新鮮事,羊絨說不定什麼時候也會被時尚圈斥為陳舊老土、缺乏新意。

「時髦小姨」的概念也可能被拋棄,再冒出什麼多金姑姑、校草小舅、酷拽叔叔。

「它們通常以『做你自己』這一提議為代號,鼓動我們繼續追尋真實的自我——前提是永遠沒能找到真實的自我。因為如果找到了,樂趣也就結束了。」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Vista看天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202/216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