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是過年了,此刻你回鄉預備過年了嗎?
許多人過年回家鄉,都免不了為小一輩輔導功課。翻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2024年新版初中英語課本,令人訝異。它的內容面貌和思想內涵,已經迥異於過去22年的初中英語教材。
這本新版教材初一上冊的封面是長城。
教材內頁顯示,其編輯方為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編寫人員都是中國人。這一別於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人民教育出版社與外國出版社合編、中外專家合寫初中英語教材的傳統。
「不聾不啞」
1980年代,國家開放的浪潮中,人們的思想持續解放。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提議中外合作編寫英語教材。由於中國當時沒有外匯存底支付合作資金,經過談判,該項目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供資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執行機構。
1988年,人教社通過國際招標選定了外國合作夥伴,即英國朗文出版集團,同年啟動中國初中英語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的合編。該教材的編輯來自中英兩國,中方主編是劉道義,英方主編是Nevil Grant,英方顧問是《新概念英語》作者Louis Alexander。
這本英語教材是第一次採用中外合編模式,結束了長期以來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由中國人自編的歷史,為改變中國的聾啞英語教育局面做出過重大貢獻。
這本教材在1990年,開始在全國各地投入使用。其封面是中外兩個女孩手拿新編的英語教材緊緊依偎在一起。兩個女孩的身後是同一個地球,地球上面是不同國家的主要文化標誌。
這本教材還借用插圖和故事文本,設計了三個外國家庭,分別是英國Green一家、美國King一家、加拿大Read一家,其主角則是李雷和韓梅梅兩個中國孩子,還有隻鸚鵡Polly,在課本里飛來飛去,連接各個人物角色的關係。這些經典人物形象,是幾代中國人共同的集體記憶。
在這些人物中,中國孩子性格更傳統,外國孩子則開放些,穿牛仔褲,平時有點小調皮。這些形象的畫師是知名插畫家、美術編輯王惟震,他的畫風遵從中國美術畫風格,人物線條細膩,形象飽滿。
在王惟震的筆下,韓梅梅有一雙大眼睛,梳齊耳學生頭,穿及膝連衣裙,扣子一直扣到領口最後一顆,是乖乖女。李雷留著小平頭,腦袋圓圓,愛穿淺色T恤。外國人則要開放一些,他參考當時的國外海報,把Jim畫成了留著棕色捲髮,穿牛仔褲和深色T恤的活潑少年。
2009年,歌手徐譽滕化用這本教材里的人物,製作並演唱了一首流行歌曲《李雷和韓梅梅》。
這首歌唱道,「一切從那本英語書開始的,那書中的男孩李雷,李雷身邊的女孩名叫韓梅梅,還有Jim Lily和Lucy Kate,林濤和Uncle Wang,一隻會說話的鸚鵡叫Polly它到處飛……有點遺憾李雷和韓梅梅誰也未能牽著誰的手,一樣的是我們都有了個當初不曾遙想的以後。還好Polly它還活著,就像我們當年的小美好,它永遠都不會老,在心底不會飛走。」
新世紀「新目標」
中英合編的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貫穿了1990年代。到了2000年代,人教社一統各科教材江湖的局面被打破了。
2001年,中國啟動從幼兒園到普通高中的基礎教育改革,教材編寫引入競爭機制,開始實行「一綱多本」政策,正式打破過去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壟斷中小學教科書編制與初版的狀況。
「一綱多本」政策下,教育部制定和頒發統一課程標準,任何符合國家條件的機構都可以參加教材編寫,只要能通過國家的立項審查,內容審查並批准之後就可以進入實驗區實驗。
到2009年,全國有82家獨立出版社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和教育部批准編寫出版教科書。陸續通過教育部審定的英語教材,達到了30多種。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教學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鍾啟泉曾公開撰文寫道,「一綱多本」追求和而不同,體現了教育民主,標示著大陸基礎教育課程發展進入新紀元。
在「一綱多本」背景下,中國各地90後一代從小學到高中有了不同出版社的教材,例如作者的小學和初中語文教材來自語文出版社,初中數學教材來自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而英語教材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與美國湯姆森學習初版集團合作編寫、主打美式文化風的《Go For It》。
《Go For It》教材的編輯團隊,同樣包含中外專家。
根據該教材的編者說明,《Go For It》中國版改編標準來自2001年中國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這份標準寫道,「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
按照這份標準的要求,人教社採用並改編以「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循序漸進生活化學習程序」為主打的原版教材《Go For It》自然合理。於是,許多青年從這本生活化的教材里,第一次了解怎麼做香蕉思慕雪,怎麼打電話訂比薩,讀到老年女性也可以追求熱愛,而非在家帶娃做家務。
2001年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也充分體現了彼時的時代特色。那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人們擁抱全球化、渴望成為地球村的一員,英語學習也迎來熱潮。
這份標準寫道,「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英語教學的情感目標是,學生「對中國文化能有更深刻了解,能在交流中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能了解並尊重異國文化,體現國際合作精神。」
根據這份標準改編的《Go For It》,用的是使用更廣泛的美式英語,插圖也是美式漫畫,封面是露著大白牙微笑的中外青年。這本教材不再有《Ju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的固定中外人物角色,絕大多數漫畫人物都是隨機的外國人。
2003版人教社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初一上冊1-6單元封面圖
《Go for it》這本美式英語教材從2003年沿用至2024年。這22年社會和科技翻天覆地改變,教材涉及的不少話題和表達已經過時,是換教材的時候了。
用英語講中國事
2020年代的英語教材換新,與2024年9月開始的全國義務教育各科教材大換新有關,也與這些年義務教育的指導思想變遷有關。
2012年,教材「一綱多本」政策有所調整,新一屆政府提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要健全國家教材制度。國家教材委員會隨即成立,中小學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高中為思想政治)這三科「意識形態屬性比較強」的教材,實行統一編寫、統一審查、統一使用,由教育部責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2017年9月,這三科統編教材開始投入全國使用,到2025年將實現在全國所有省份,從小學到高中所有年級全覆蓋。
2017年,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在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解釋了統編本三科目教材的編寫原則,他說,要把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教材中,「在這方面要特別做好兩個加強,一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打好中國底色,通過我們的教材和培養教育,要使我們的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另外一個加強就是加強革命傳統教育,要讓孩子們從小植入紅色基因,讓孩子們勿忘革命先輩,要堅定我們的理想信念。」
雖然包括英語等學科的教材依然延續「一綱多本」政策,但其編寫指導思想勢必要向三科目統編版教材看齊。
果不其然,2022年,教育部發布了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該方案的目標是:「將socialist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
2024年,根據這份方案和各科標準,語文、數學等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三都有的學科,從小一、初一開始換新版教材;歷史、物理、化學等科目從起始年級開始換新版教材,例如英語是從初始的小學三年級開始換新版教材。
此次更換的2024年人教社初中英語教材,自然是根據2022年這份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2022年新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編寫。
2022年新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認為,英語「對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目標之一是「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因此要求英語教材編寫需要「融入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以適當方式介紹socialist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以及民主和法治教育。」
2024年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不僅在編寫模式上回到放棄中外合編、走回1986年以前中國人自編英語教材的軌道,在人物角色名稱、文本內容、插圖上也大量突出了中國元素,主打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初一下冊的一則聽力材料中,外國人討論過端午
初一下冊的一則閱讀材料,討論成都的天氣情況
在這本教材中,人物角色回歸了《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裡中外結合的路徑,三位中國學生的名字分別是:滕飛、付興、亞明。寓意自然是中國騰飛、中國復興、亞洲光明。
人教社2024年新版英語教材里的插畫風格和學生名字
在這本教材已經出版的初一上下冊15個單元的封面圖中,只有3張圖主打外國元素。其餘12張圖反映的都是中國風貌,包括8張中國校園主題圖片、還有熊貓、中餐、上海、中國家庭三代。
2024版人教社英語教材初一下冊每單元頭圖。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
2022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要求各學科在內容結構上「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而2022年新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該要求更為具體化:英語教學要綜合運用其他相關課程知識,自主開展項目學習,如與道德與法治課聯合的「探析中華傳統節日」,與歷史課和生物課等聯合的「走進博物館」,與地理課聯合的「家鄉一日游」等。
這是人教社新版英語教科書諸多單元封面圖展示中國物理課、地理課、體育課、勞動課等上課場景的緣由。
2024版人教社英語教材初一上冊每單元頭圖。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
一個時代的文化產品自然會反映那個時代的風貌,英語教材也不能例外。無論是1990年代使用的中英合編、主打中外文化交融的教材「李雷和韓梅梅」,2000和2010年代使用的中美合編、美國風味明顯的《Go For It》,還是2020年代中國自編、著重講述中國故事的「復興和騰飛」,都深刻反映了對應時代的政治政策導向和社會思潮。
2024年人教社初中英語教材的編者在書中前言寫道,這套教科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國際視野,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而這或許就是新時代中國義務教育里英語教學的核心目標。
人教社2024年新版初中英語教材插圖
參考資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英語教材2024版、2003版、1990版
西安晚報:小學初中秋季學期改用新教材教材怎麼變?
教育部官網: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
《教育發展研究》:一綱多本:教育民主的訴求――中國大陸教科書政策述評
教育部網站:教育部介紹義務教育三科教材有關情況
人民網:教育部:2025年三科統編教材將覆蓋中小學所有年級
新華社:入世帶起「外語經濟」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中國教育新聞網:張獻臣:「我和李雷韓梅梅的故事」——英語教材編輯張獻臣講述80、90後的集體回憶
人民日報政文:官方揭秘李雷和韓梅梅名字由來:因為好發音
京華時報:李雷和韓梅梅:「80後」集體懷舊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