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映射當下?北大校長對甲午海戰的回憶文發人深省

許多歷史研究者把中日甲午戰爭視為近代中國清廷統治崩壞之始,導致清廷政權無可挽回的局面。經此一役,歷經30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除了一批接受西方先進文的知識份子之外,清廷與民間甚至將甲午戰敗營造出大獲全戰的假象。前北京大學校長蔣孟麟在其發表的一段回憶文字中,證實了清廷掩飾敗績謊報戰勝並藉此維持政權與社會穩定的事實,但終究這種用謊言維穩的做法難以挽救清廷政權的崩塌。

甲午戰爭之所以重要,歷史學者郭廷以在其研究著作中指出,鴉片戰爭至英法聯軍歷15年,英法聯軍至日軍初次侵台又15年,再經英國馬嘉理事件、伊犂交涉以至中法戰爭,斷斷續續的外交事件讓中國尚能喘息苟延。但到中日甲午戰後,情勢急轉直下,外來的兇猛壓力片刻未曾鬆懈,中國進入危急存亡之秋。

中日甲午戰爭讓慈禧太后60大壽慶典化泡影,清廷長達30年耗費大量財力物力的自強運動(俗稱洋務運動)正式宣告破產。當時清廷擁有亞洲最龐大艦隊,但是將領軍官素質極低,不只裝備彈藥維護能力不足,指揮調度亦缺乏專業訓練。黃海海戰大敗後,在威海衛與遼東半島的陸戰隨之失利。1895年4月17日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放棄朝鮮宗主權並開放通商口岸。

當時中國的中低階層民眾對這場戰爭大敗一無所知,除了少數的官員與關心時事的知識份子之外,絕大多數的民眾都認為清軍在這場戰爭獲得大勝。前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曾在他撰寫的回憶文章中指出,小時候有一段時間裡一直都以為中日甲午之戰是以大清的全面勝利而結束,因為在過年期間有小販到村里賣彩繪畫片,其中就有描述中日渤海之戰,畫著日本軍艦被裝著火藥的夜壺擊中起火而下沉,其他畫片則有一群日本俘虜被鎖上鏈條並關在籠子裡,當時他們與許多成年人都認為,中國對日戰爭打了大勝仗,一直到年紀更大時才發現割地賠款的真相。

蔣孟麟所說的畫片是以版畫拓印,迄今仍有數十件被保留下來。2014年5月,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JACAR)曾與大英圖書館合作,在網站上舉辦「繪畫中的日清戰爭錦繪、年畫和公文書」的網絡特展,展示了甲午戰爭期間製作於中日兩國的235件版畫,其中179件為日本畫家作品,絕大部分為錦繪,其餘56件出自清末中國畫師之手,屬於大英圖書館館藏。

展出版畫中有《捉拿倭奸審問正法圖》與蔣夢麟描述的畫片相符,落款是「仁川必勝齋石印」,畫者是「嵩山道人」,時間是「光緒甲午季秋」,畫中是戰敗被俘的日軍士兵被捆綁著準備送去砍頭處決。另外有《朝鮮水戰得勝捷圖》、《海軍大勝圖》、《高麗月夜大戰牛陣得勝全圖》等等,但是沒有蔣孟麟描述的「夜壼炸彈擊沉日艦」的畫片。

雖然中日甲午戰爭清廷大敗,但清廷與民間仍努力營造出大獲全戰的假象。圖為當年在民間流傳的版畫。(圖/搜狐網)

大陸文化界人士指出,這種民間藝術創作,類似於當時民間媒體為金錢利益所製作,其中也有清廷官員在背後運作的成分。當時電報局發送資訊受到審查管制,民辦的報紙如《申報》也報導了牙山大捷,但實際上雙方並未在牙山決戰。另外當時還有《新聞報》也利用謊報戰勝的消息來推動銷售量,甚至還一度出現洛陽紙貴的現象。

香港《信報》專欄作家沈旭暉曾對此撰文指出,從這些清朝版畫不只看到國際關係、朝廷治術、藝術商業史,還看到一個群體的集體社會意識。這和今天的網絡世界又有何分別?清廷為了維穩而管制軍情消息,但人民並非完全蒙在鼓裡,只是當時中國人多以天朝上國自居,難以接受敗給日本蕞爾小國的事實,有了這樣的大眾心理需求,自然產生供應,更能符合官方的政策,這與目前網絡新聞的環境也有極相似之處。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中時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204/2170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