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經濟學人:習近平拿出「殺手鐧」反擊 結果...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表示,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揮動經濟戰「殺手鐧」,擴大了自2023年以來實施的更為試探性限制。如今,中國有權隨時禁止5種稀有金屬向美國發貨。文章稱,中國正在將其供應鏈武器化,但如果走得太遠,可能會遭到反擊。

美國總統川普下令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10%的關稅,墨跡未乾,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拿出了「殺手鐧」進行反擊。2月 4 日,除了徵收新關稅外,中國政府還將幾種稀有金屬列為出口管制產品,習近平有權隨時禁止向美國發貨。這一反擊凸顯了中美兩國實力的本質區別:川普的脅迫能力主要來自於美國購買的產品及其在國際金融領域的主導地位,而習近平尚處於萌芽階段的脅迫能力則基於中國出售的產品。

他手中的武器是新近打造的,以兩個多月前(2024年12月1日)頒布的嚴格出口管制規則為基礎,該規則擴大了自2023年以來實施的更為試探性的限制。兩天後,新制度首次面臨真正的考驗,中國禁止向美國出口鎵、鍺和銻(製造先進晶片、武器和彈藥所需的稀有金屬),以及一些具有國防應用的「超硬」材料。

禁令頒布後,一些關鍵礦物的價格大幅上漲。

中國本月採取的最新舉措是,對另外五種金屬實施管制,包括用於製造穿甲彈的鎢和用於製造飛彈的鉬粉。這似乎是一次警告,而不是全面貿易戰的開始:中國賦予自己禁止這五種金屬出口的權力,但尚未這樣做。

然而,中國越來越多地採取出口限制和禁令,表明其意圖利用其經濟實力將供應鏈武器化,懲罰外國公司和國家。因此,此舉引起了美國決策者和分析師的警惕,他們擔心此舉可能會損害其戰略產業。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格雷斯林·巴斯卡蘭(Gracelin Baskaran)和梅雷迪思·施瓦茨(Meredith Schwartz)指出:「在加強軍事準備方面,中國處於戰時態勢,而美國處於和平態勢。」

他續稱:「對重要礦產投入的禁令只會讓中國進一步超越美國。」

這也讓從歐洲到東亞的各國政府感到恐慌,他們擔心同樣的經濟武器可能會對準自己。一些國家一直在進行軍事演習,以了解如果關鍵投入被切斷,他們會如何應對,而一些意想不到的國家正聯合起來簽訂新的貿易協定來保護自己。

中國新的出口管制制度表面上追蹤的是「兩用」物品,即既有民用也有軍用。中國出口上述產品的企業現在必須告訴國家他們的客戶是誰,以及他們可能使用這些產品做什麼。

但經濟學人文章提及,中國的制裁遠遠超出了防擴散的範圍,似乎是為了鞏固中國在關鍵技術、材料和行業的經濟主導地位。這樣做,他正在加深其他國家在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電池等領域對中國的依賴。他把世界對這些先進技術的依賴稱為他的「殺手鐧」或王牌,如果中國實施制裁,這將使中國擁有「基於人為切斷對外國供應的威懾能力」。

如果成功,這將增加西方經濟體對中國的單向依賴。例如,加拿大生產商對中國投入的依賴程度是中國生產商對加拿大投入的10倍。歐盟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明顯不對稱現象。

這使得習近平能夠瞄準西方經濟體的弱點,並利用中國的主要優勢之一。從雷達和智慧型手機充電器到用於訓練人工智慧的計算機晶片,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都依賴於中國主導的少數稀有礦產。其中之一就是鎵,美國自1987年以來就沒有生產過這種礦產。

儘管美國去年進口的鎵價值不到1.5億美元,但其影響要大得多,因為它用於高價值產品。全面禁運將使美國每年的產出減少約31億美元。

鎵並不是中國目前占據主導地位的唯一關鍵礦產。儘管許多稀有金屬都產自澳大利亞、巴西、格陵蘭和南非等地,但全球約90%的稀有金屬精煉能力都在中國。中國生產了全球幾乎所有的鍺和錳、3/4的鋰和天然石墨以及一半的銻。這些金屬通常很少有好的替代品。

舉例而言,對於風力渦輪機中使用的磁鐵,只有釹可以滿足要求。其他替代品要麼更貴,要麼質量沒那麼好。

令人擔憂的是,西方國家對中國製造的投入品的依賴遠遠超出了稀有礦物的範疇,而且比人們所看到的還要嚴重。大多數經濟學家或戰略家在評估脆弱性時,只看西方國家從中國進口了多少。

但根據IMD商學院的理察·鮑德溫(Richard Baldwin)及其合著者的說法,如果還包括從含有中國投入品的第三國進口,這個數字就會急劇上升。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對中國的依賴是雙邊貿易統計數據的4倍。

當中國不用於懲罰時,其經濟實力和新出口管制工具的行使遵循著明顯的商業邏輯。歐洲智庫MERICS的麗貝卡·阿爾塞薩蒂(Rebecca Arcesati)表示,中國官員阻止進口和智慧財產權流入可能挑戰中國國家冠軍企業的外國產品。

以高端醫療設備為例,2月4日,作為對川普關稅的回應,中國商務部將美國基因體測序巨頭Illumina列入新的「不可靠實體名單」,有可能切斷其與中國患者和製造工廠的聯繫。中國自己的測序冠軍華大基因正在與Illumina激烈爭奪全球市場份額。

除了阻止原材料的流入,中國官員還熱衷於減緩其他國家建立繞過中國的供應鏈的努力。近年來,中國和西方公司都已將生產轉移到第三國,以規避關稅並避免在衝突中被切斷。這種被稱為「中國加一」的轉變挑戰了共產黨對越來越多全球供應鏈的控制,並促使經濟規劃者對智慧財產權共享實施更嚴格的控制。

今年1月,中國提議控制稀有金屬(特別是鎵和鋰)開採和加工技術的出口。

中國清楚地看到了美國憑藉其在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實施金融制裁的權力,以及其憑藉其在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通過其在關鍵礦產領域的主導地位)懲罰對手的權力之間的相似之處。但美國使用金融制裁也為中國面臨的地緣悖論提供了一個警示:它越能成功地創造壟斷和依賴,並利用它們讓其他國家屈服於它的意志,它就越能迫使這些國家分散其風險敞口。

美國已經能夠通過切斷個人、公司和國家進入國際支付系統的渠道來懲罰他們。例如,它已經將一些俄羅斯銀行從SWIFT中踢出,SWIFT是11000多家金融機構用於跨境支付的信息系統。但在此過程中,它推動了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國家開發替代支付系統。去年,俄羅斯提出努力說服金磚國家建立這樣的系統,作為保護自己免受制裁的一種方式。

西方國家實施金融制裁的做法也給我們提供了其他教訓。理論上,這些制裁打擊力度大、速度快,應該很容易監管。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從哈馬斯到販毒團伙等組織都能夠通過加密貨幣市場或監管鬆散的銀行系統轉移資金,從而躲過制裁。

中國在海外執行出口管制的能力可能面臨類似的問題。這將要求官員跟蹤700多種產品和生產商、他們的客戶以及這些客戶的客戶。美國一直在努力阻止其高端晶片走私到中國,或兩用材料流入俄羅斯國防公司。中國將更難追蹤少量運輸的關鍵礦物。

西方政府不能依賴走私金屬,也不能依賴第三國供應商的默許。相反,許多國家都熱衷於實現關鍵礦物供應的多樣化。在2022-24年期間,數十個國家簽署了共享信息(包括敏感商業機密)的協議,並鼓勵私人投資尋找對其經濟至關重要的替代投入品。

去年秋天,以韓國為首的14個印度-太平洋國家官員齊聚華盛頓,繪製了他們共同面臨的供應鏈衝擊和戰爭遊戲反應的脆弱性。這些國家包括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斐濟以及西方主要盟友。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fx168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209/2172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