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過這種現象——
有的人似乎很幸運,總能遇到關愛自己的人;
有的人則很不走運,身邊幾乎沒人關愛自己。
這背後的原因當然是多樣的,運氣占了其中一部分。
還有一部則取決於一個人「被愛的能力」——
遇到美好的人和事時,能不能把關愛「接住」。
我們都知道,懂得「愛人」是一種能力,但其實「被愛」也是一種寶貴的能力。
一個人不擅長被愛的人,會下意識地將美好的人和事推開,活得乾枯且吃力。
一切都好
可我卻很憂鬱
來訪者小倪的困境很特別,生活並沒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可她卻總是悶悶不樂。
說到工作,她說壓力不大,同事關係很友好;
說到家庭,她說父母關係和睦,也沒有吵架。
她也對身邊的人很好,彼此相處都很融洽。
既然如此,為何總是不開心呢?
隨著溝通的深入,我慢慢察覺到,小倪和身邊人相處看似安好,卻隱隱有著一層隔閡。
她剛轉行到現在的公司時,有許多不熟悉的地方,前輩趙姐坐在她旁邊,經常會主動教她東西。
小倪一方面很感激,另一方面又很有壓力,她覺得自己給趙姐添了麻煩。
因此,她經常晚上加班熟悉工作流程,以免再麻煩趙姐。
有一次,趙姐說放假開車帶大家去老家的海邊小城玩,小倪也想去海邊;
可一想到要勞駕趙姐開車,還要住她們家,就很不好意思。
在熱情邀請下,小倪最後還是去了,趙姐行程安排得特別周全,大家都很開心;
唯獨小倪全程都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並不放鬆。
再後來,她就找藉口婉拒類似的聚會,時間久了,她和趙姐反而變得有些疏遠。
這段經歷就像是小倪生活的一個縮影——
每當遇到有人對她好,她總會下意識地「逃離」。
平日裡,如果見到有人需要幫助,小倪很樂意付出;
可當反過來時,她又難以接受來自別人的好意。
時間久了,小倪內在的狀態便開始失衡;
就像一棵植物總是把自己的養分贈予外界,卻從不從外界吸收養分,逐漸變得乾枯。
被愛,竟然會讓人想逃
這裡的「愛」不僅僅指伴侶或親子之愛,而是泛指所有帶有好意、愛意的行為。
當我們說一個人不擅長被愛,聽起來似乎很奇怪,誰會不喜歡遇到美好的人和事呢?
可如果留意身邊,你會發現不少人也會有和小倪類似的習慣。
比如——
有的人一收到禮物,很快就要(加倍)回禮給對方;
有人每次聽到誇獎,就立馬解釋自己其實沒那麼好;
有人明明有困難,也還會拒絕別人自願伸出的援手......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
一旦接受到別人的好意,第一時間並不是開心和享受;
而是感到壓力,下意識想要逃離,或者把人情儘快歸還回去。
這樣一來,即使自己本來幸運地遇到美好的人和事,可卻還是會下意識地將其推開。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隨著我與小倪諮詢的深入,我發現過去一段經歷對她影響很大。
小時候她家境貧寒,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於是就把小倪放在各家親戚家居住;
比如這一年在姑姑家住,下一年就去舅舅家住。
親戚們雖然條件也沒有特別富裕,但對小倪衣食住行上的照顧也基本到位。
看到親戚們對女兒的照顧,小倪的父母心裡頗感內疚,覺得女兒給大家添了不少麻煩。
所以,便常常叮囑她要對多為親戚家裡幹活;
提醒她親戚們生活也很不容易,把大人世界的壓力毫不保留地和小倪講。
聽得多了,小倪便慢慢學會壓抑自己的需求,漸漸學著忽視自己的感受,變得乖巧懂事;
同時習慣性拒絕好意,以免給人添麻煩。
其實,許多不擅長被愛的人,都會有和小倪相似的兩種心理:
1.輕視自己感受,認為自己不重要;
2.認為接受好意,就是增加對方負擔。
尤其是後一種觀念尤為強烈。
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當我們「接受好意」時,對於關係雙方而言,都是一種滋養。
沒有相互打擾
就沒有深度關係
分享一個相反視角的故事。
老陸是一名文學系老師,他過去個性自卑,經過漫長的努力,才成為一名小有名氣的作家,並開了一家書店。
他會在書店裡定期舉辦公益寫作交流活動;
每逢遇到滿腔理想但又不太自信的創作者,都會讓他想起過去那個自卑的自己。
於是老陸會和他們聊天,去鼓勵對方,或是給一些指導。
老陸做這些並沒有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回報;
如果因為自己的幫助能夠讓對方成長、變得自信,那麼他就會很有成就感,仿佛幫到了過去的自己。
與此同時,他也能交到許多朋友,聽到許多人獨特的故事,自己也很開心。
一次,他遇到一位年輕的作者小章,小章寫的小說很有創意,但卻很不自信,總覺得自己寫得很爛。
老陸看過他的文章,便真誠去誇獎他;
然而,小章每次都會一一否認掉老陸的誇獎;
然後列出一大堆「證據」說自己寫的東西就是很爛,還讓老陸別在他身上浪費時間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拉扯後,老陸也很無奈,感覺自己被小章狠狠地推開了;
於是,他也不再勉強,雙方開始保持距離。
後來過了很久,老陸才從別人那得知,小章其實很開心能聽到認可,也很希望得到指導;
可由於覺得自己太糟糕,不想給老陸添麻煩才會變現得那樣。
相比之下,別的創作者很喜歡和老陸聊天,有時向他求教,有時則是談天說地。
當然,別人有時候也會反過來給老陸幫忙,但這並不是任務式的,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回饋。
其實,現實中確實有著不少像老陸這樣熱心腸的人;
如果你接受好意,其實對雙方來講都是一種滋養。
如果你發現自己不擅長被愛,也不必恐慌,因為這是可以去練習的。
不必默默等待,你可以試著主動向外界說出自己的需求。
練習「被愛」
不擅長被愛的人,一說到向別人提需求,通常立馬就會不好意思;
擔心自己要求太過分,甚至擔心會破壞關係。
這其實都是羞恥感在作祟,一段健康的關係需要提需求,也絕不會因為一兩件事就被破壞掉。
我想邀請你換一個角度,思考兩個問題——
在你身邊,有沒有那種你很願意去幫助的人?
這類人身上有什麼特點,讓你願意去幫助他?
當我問小倪時,她想起自己的舅媽。
小時候她最舒服的時光是在舅媽家,舅媽不會對小倪特別客氣;
而是會叫她幫忙做家務,比如包餃子、摘豆角、打掃衛生等。
每當小倪做完,舅媽就會誇她能幹,幸虧有她的幫忙,自己能輕鬆了不少。
這個過程中,小倪感受到了一股「被需要感」,同時自我的「價值感」也得到了肯定。
其實,在提需求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向對方表達:
我需要你,你對我而言很重要。
而那些會讓人甘願去幫忙的人,和小倪的舅媽相似,他們總是表現得大大方方——
大大方方地說出自己的需求,大大方方地邀請人幫忙,再大大方方地感謝,如果遭到拒絕,也能大大方方地接受。
這過程毫不擰巴,也會給旁人一种放松舒暢的感覺;
想要做到這樣,需要一個人對自己有著充分的接納和允許。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來練習「被愛」——
接納自己的需求
告訴自己:我有需求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這不是件可恥的事。
並且適當的需求能夠拉進關係,也能讓對方感受到被需要,活得價值感。
區分「提需求」和「索取」
合理的提需求不會破壞關係,因為這不是逼迫別人為自己服務的「索取」。
我們只是大方說出心裡所需,並邀請對方幫助,同時,也允許別人拒絕。
活在當下,放下人情帳
不必時刻惦記著自己欠人多少人情,也不必著急著去還。
因為這些憂慮會導致你無法活在當下,無法好好感受此時此刻別人的善意,還會讓心與心之間產生隔閡。
好好接受別人的好意,真誠地去表達感謝,來日方長,你總有機會回饋對方的。
其實,「被需要感」也是一個人成長變好的動力。
我有時候寫文章長時間沒靈感,有時候又會文思泉湧。
後來我觀察發現,自己最有靈感的時候,往往是身邊的人在問我一些心理問題時。
因為我感受到被需要,感覺會變好,腦袋便也轉得更快。
所以,你對別人提需求,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別人「被需要感」,讓身邊人有機會愛你、幫助你。
朋友、伴侶和家人之間,彼此需要會促進彼此的成長變好,也能讓聯結變得深刻而緊密。
寫在最後
詩人魯米曾這樣寫道:伸開雙臂,如果你還想被擁抱的話。
我們需要學著向外界展開,接受別人的好意,自己才能吸收更多養分去成長。
而當我們獲得擁抱的同時,也是在把擁抱的溫暖傳遞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