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兩會」召開之際,中共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提出的「設立10萬億元人民幣股市平準基金」,並設定10年內帶動上證指數上漲至不低於5000點等建議引發資本市場廣泛關注,更衝上網絡熱搜。
劉漢元在提案中強調,當前經濟面臨通縮壓力,提振股市是啟動消費、擴大內需的關鍵著力點,建議設立規模達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股市平準基金(Stabilization Fund),占A股總市值的10%左右,並設定明確目標,包含10年內帶動上證指數上漲至不低於5000點、年均增速錨定3%以上CPI預期。
他更解說,基金運作將由國家部委聯合成立的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導,通過量化交易模型實現逆向操作——市場低迷時買入、過熱時賣出,最終在市場企穩後緩慢退出,以減少政策干預對市場的扭曲效應。
據陸媒報導,這一提議的背景與當前市場環境緊密相關。2024年9月人行首次公開提及「研究平準基金」後,市場對政策工具箱的期待持續升溫。大陸社科院報告也建議發行2兆元特別國債支持平準基金,通過配置藍籌股及ETF實現「低買高賣」的穩定功能。
對於平準基金的合理規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指出,國際慣例通常為股市總市值的2至6%。以當前A股約90萬億元市值計算,2萬億至5萬億元或是更現實的區間。他同時強調,資金來源需多元化,包括財政撥款、特別國債、外匯存底及金融機構低息貸款等。
從國際案例看,平準基金的短期托底效果顯著:1998年香港外匯基金擊退國際空頭、2003年韓國股市穩定基金助推4年牛市,都驗證了「市場穩定器」功能。
儘管提案引發市場期待,但爭議也隨之而來,像是政策干預邊界、退出機制透明度、潛在道德等。劉漢元建議中特別強調需建立「量化模型+資訊揭露」雙軌機制,包含入場前公布規模以穩定預期,操作標的和時點保密以避免套利,退出時則通過ETF轉換等工具減少衝擊。
示意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