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大爭之世 深藏事實舉世震驚

—何清漣:大爭之世,堅守理想但要尊重事實——回應德國駐新加坡大使方迪娜

作者:

何清漣/本文所述只是事實,並不涉及是與非的判斷。新聞自由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事實是唯一的,評論可以自由。沒有真相的視角,其實沒有意義。

2月20日,我在《聯合早報》發表《買櫝還珠:歐洲萬斯慕尼黑講話反應》一文,主要分析美國副總統萬斯2月14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惹怒歐洲,歐洲政客完全忽視萬斯講話中論及的全球化轉折點上的因應之道,卻盯著即期解決方案這種「術」,成了中國成語「買櫝還珠」的現實版本。未承想得到德國駐新加坡大使方迪娜女士的回應及批駁。方女士捍衛全球化的意志之堅定令人感動,在此我表示尊重。但想就她文中所述三大「事實」的真相做出回應,為便於讀者理解,論述由易到難,由近及遠。

萬斯主張美國外交由歐洲轉向東亞將在共和黨大會上發表演說

默克爾任總理期間,德國的經濟模式被德國經濟學界總結為「資源依靠俄羅斯,市場依靠中國」,再加上「防務依靠美國」節省國防開支,德國經濟一度是歐洲火車頭,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居世界第二、第三。俄烏戰爭開始後,美國拜登政府呼籲並帶頭對俄進行經濟制裁,德國不得不調整能源供應結構,脫離與俄羅斯的能源依賴關係。這是歐盟定下的方針,德國必須遵守,否則就被視為「為俄羅斯提供軍費」。但實情並不像方女士總結那樣:「因此,德國自2023年起便不再向俄羅斯採購天然氣、石油或煤炭」,由於德國在戰前高度依賴俄羅斯油氣,世界都很關心德國如何擺脫對俄的資源依賴,有不少信息,以下我提供幾個數據:

據挪威媒體High North News去年2月27日《德國繼續通過比利時和荷蘭進口俄羅斯天然氣》一文,引據德國環保組織Urgewald與比利時Bond Peter Leefmilieu的聯合研究,在2022年夏天,德國停止直接進口俄天然氣,但新數據顯示大量天然氣仍繼續通過鄰國供應進入德國。德國第二大和第三大天然氣供應國荷蘭和比利時,從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進口大量液化天然氣,隨後通過跨境管道輸送到德國。這兩國分別滿足德國26%和22%的天然氣需求。

大爭之世,堅守理想但要尊重事實 ——回應德國駐新加坡大使方迪娜《堅守國際社會理念》

 Posted on  By何清漣 No Commentson 大爭之世,堅守理想但要尊重事實 ——回應德國駐新加坡大使方迪娜《堅守國際社會理念》

何清漣

2月20日,我在《聯合早報》發表《買櫝還珠:歐洲對萬斯慕尼黑講話反應》一文,主要分析美國副總統萬斯2月14日在歐洲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惹怒了歐洲,歐洲政客完全忽視萬斯講話中論及的全球化轉折點上的因應之道,卻盯著即期解決方案這種「術」,成了中國成語「買櫝還珠」的現實版本。未承想得到了德國駐新加坡大使方迪娜女士的回應及批駁。方女士捍衛全球化的意志之堅定令人感動,在此我表示尊重。但想就她文中所述三大「事實」的真相做出回應,為便於讀者理解,由易到難,由近及遠。

德國的「三依靠」成「三脫離」進行到哪個階段了?

默克爾任總理期間,德國的經濟模式被德國經濟學界總結為「資源依靠俄羅斯,市場依靠中國」,再加上「防務依靠美國」節省了國防開支,德國經濟一度是歐洲火車頭,GDP總量在世界第二、第三。俄烏戰爭開始後,美國拜登政府呼籲並帶頭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德國不得不調整能源供應結構,脫離與俄羅斯的能源依賴關係。這是歐盟定下的方針,德國必須遵守,否則就被視為「為俄羅斯提供軍費」。但實情並不象方女士總結的那樣:「因此,德國自2023年起便不再向俄羅斯採購天然氣、石油或煤炭」,由於德國在戰前高度依賴俄羅斯油氣,世界都很關心德國如何擺脫對俄羅斯的資源依賴,不少信息,以下我提供幾個數據:

據挪威High North News《德國繼續通過比利時和荷蘭進口俄羅斯天然氣》02/27/2024)引據德國環保組織 Urgewald 與比利時的Bond Peter Leefmilieu 的一項聯合研究,2022 年夏天,德國停止直接進口俄羅斯天然氣,但新數據顯示大量天然氣仍繼續通過鄰國供應進入德國。德國第二大和第三大天然氣供應國荷蘭和比利時從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進口大量液化天然氣 ,隨後通過跨境管道輸送到德國。這兩個國家分別滿足了德國 26% 和 22% 的天然氣需求。[1]

今年1月27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德國通過歐洲港口運輸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的需求激增》,根據比利時、德國和烏克蘭非政府組織的一份報告,2024年德國國家能源公司 Sefe 通過法國敦刻爾克港購買了 58 批俄羅斯液化天然氣,是 2023 年這一數字的六倍多。[2]

全球化承載的價值觀變味,美國抽身退出是自救

蘇聯解體不久,以美國柯林頓為第一推手,共同推動了全球化,迄今為止已經有30多年。應該說,在全球化推行的前十多年中(1990年代初-2005年左右),全球化為世界帶來了繁榮,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財富版圖。西方主要國家美、德等國受益的同時,也在受損,在工作機會大量轉移到中國之時,都發生大量的失業現象,以及各國內部的貧富差距擴大。這點,唯一參加過全球化舊金山會議(1995)的兩位德國《明鏡周刊》記者漢斯·彼得·馬丁(Hans-Peter Martin) /哈拉爾特·舒曼( Harald Schumann)、在那本著名的《全球化陷阱》(The Global Trap,1997)里寫得很清楚。他們還寫道:與會精英知道這些現象但幾乎沒有人關心,都在為全球化狂歡。美國地緣政治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甚至在會上提出著名的「奶頭樂」理論,以應付即將到來的大規模青年失業。

所有這些,我們這些開發中國家的知識分子覺得是推廣普世價值的必要代價,因為直到美國歐巴馬上台之前,全球化承載的普世價值是民主、自由、法治、人權(三代人權理念,第一代為政治平等、第二代為經濟平等、第三代為婦女權益與少數族權益),都很願意自己的國家成為這樣的國家。直到歐巴馬上任後,先將lgb加上Trans,再漸漸擴充成lgbtqi+,性別從兩種擴充為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加州極左),將性別多元化、極端女權、BLM等作為第四代人權理念,包裝為多元、平等、共容的外衣(簡稱為DEI系統),名為平等,實際上是在入學、就業升遷上優先照顧這些群體,世界經濟論壇與之呼應,將這種新身份政治加上氣候教,當作全球化新普世價值在國際社會推廣。

這期間還發生了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變成漫長的阿拉伯之冬,讓顏色革命蒙上了陰影;2015年歐洲難民潮讓本土人民失去了生活安全,所有這些讓天然政治正確的全球化受到了懷疑,美國才有了2016年大選川普獲勝這一全球性的政治事件。2021-2024的拜登四年,是美國左派推廣全球化與新普世價值的四年。除了在全美範圍內大力推廣DEI自組織系統之外,2022年4月28日,美國宣布自己「發布了有史以來的第一份公開的美國政府報告,展示我們為在全球推動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酷兒及間性人等人士(LGBTQI+)的人權所作的工作」,並「敦促所有政府與我們一起採取行動,支持LGBTQI+人權捍衛者不懈和崇高的工作。」

這當然是美國極左政府的一意孤行,這份美國政府工作報告發行前14天,第一左媒《紐約時報》也不得不在《全球化已經結束,一場全球文化戰爭正在打響》一文中承認,「現在,我們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距離越來越大。但今天正在發生一些更為重大的事情,這與過去的大國鬥爭不同,也與冷戰不同。這不僅僅是一場政治或經濟衝突。這是一場關於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心理、道德和宗教的衝突。更具體地說,它是數以億計的人在廣泛的戰線上對西方行事原則的拒絕。」[3]

對於這樣一場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抵制,即使在嚴重歐巴馬化的美國社會,都有一大半人反對DEI(這是川普2.0回歸的民意基礎之一),方迪娜女士卻迴避DEI系統造成的嚴重社會分裂,將這個問題輕巧地變換成一個群體的問題,「我們沒必要把這變成一場關於LGBTQI+權利等問題的討論,以免陷入一種把全球現實歸咎於個別群體的危險邏輯。」

烏克蘭走到今天,西方無法諉責

最後,就方迪娜女士在文章第二段所言「烏克蘭自發革命」做一簡單事實陳述。她說「橙色革命是烏克蘭民眾發起的。然而,作者卻輕率地認為,這是美國和歐盟的戰術,並嚴重忽視一個事實,即烏克蘭是一個主權國家,可以自由選擇國際聯盟。」並認為「正是這種經常被俄羅斯政府使用的言論,給衝突蒙上意識形態的陰影,也讓我們一致認為須要克服的冷戰思維消散不去。」

烏克蘭共發生兩次顏色革命,一次是2004年的橙色革命,那次普京吞了下去。限於篇幅,本文只談烏克蘭廣場革命(2013年11月-2014年3月)與歐巴馬政府的關係,這次革命直接導致克里米亞危機,美國是幕後推手並非秘密,本文只列舉同時記錄這場革命的兩篇西方報導。一是美國《時代周刊》發表的《西方外交官將令烏克蘭抗議者失望》(12/13/2013),以下原文照錄:「在過去兩周里,數十萬示威者湧上基輔街頭,要求政府開始融入西方。引發抗議的原因是烏克蘭上個月決定轉向俄羅斯,放棄了與歐盟的貿易和合作協議。此後,西方高級外交官紛紛站出來支持示威者。首先是德國外交部長吉多·韋斯特韋勒(Guido Westerwelle),他與烏克蘭反對派領導人,包括重量級拳擊冠軍維塔利·克里琴科(Vitali Klitschko)一起視察了抗議活動的中心。隨後是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凱薩琳·阿什頓(Catherine Ashton),最後是紐蘭(Victoria Nuland)帶著她的軟實力抵達。」[4]

2014年2月7日,BBC發表《烏克蘭危機:紐蘭與皮亞特通話記錄泄露》,這通具體時間難以確定的電話引發了美國與歐盟之間一場外交衝突。紐蘭當時已從美國駐烏大使升任副國務卿,傑弗里·皮亞特(Geoffrey Pyatt ) 於2013 年 7 月 30 日就任美國駐烏大使。兩人在電話中討論烏克蘭反對派「三巨頭」在新政府中的職位應該如何安排(紐蘭反對克里琴科進入政府),以及如何獲得聯合國支持。紐蘭還提到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喬·拜登準備在適當的時候私下給予鼓勵。這段通話被傳到Youtube上,因對話中紐蘭說了「去他媽的歐盟」,遭到歐洲理事會主席赫爾曼·范龍佩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嚴厲批評[5]——以上是美英兩國大媒體對事實的報導,與俄羅斯的觀點無關。

本文所述只是事實,並不涉及是與非的判斷。新聞自由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事實是唯一的,評論可以自由。沒有真相的視角,其實沒有意義,因此,敬請方迪娜大使女士回到事實層面來。

  1. Germany Continues to Import Russian Natural Gas Through Belgium and the Netherlands, by Malte Humpert, Feb 27 2024(https://www.highnorthnews.com/en/germany-continues-import-russian-natural-gas-through-belgium-and-netherlands ) 
  2. German demand soars for Russian LNG via European ports, Deals from hubs such as Dunkirk show difficulty of tracing Russian gas after Berlin eschewed direct, PublishedJan 27 2025

    (https://www.ft.com/content/81f60240-9f01-4dd8-85b0-1fec654a5257 ) 

  3. 《全球化已經結束,一場全球文化戰爭正在打響》,DAVID BROOKS,2022年4月14日(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20414/globalization-global-culture-war/) 
  4. Western Diplomats Are Going to Disappoint Ukraine’s Protesters, By Simon ShusterDec. 13, 2013,(https://world.time.com/2013/12/13/western-diplomats-are-going-to-dissapoint-ukraines-protesters/ ) 
  5. Ukraine crisis: Transcript of leaked Nuland-Pyatt call, Published 7 February 2014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26079957 )

    (原載《聯合早報》2025年3月6日,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50306-5971703)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聯合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309/2187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