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僅僅八周,就與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和歐盟掀起關稅戰,炮火延燒至其他國家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不過,受訪的觀察者認為,川普在亞太地區的最主要戰略目標是中國,不大可能同時對多個貿易夥伴出手;何況已啟動關稅措施若達不到效果還將衝擊美國經濟,屆時東南亞國家或可免受最猛烈的關稅衝擊。
公共與企業事務諮詢機構Penta集團合伙人兼華盛頓區主管迪安吉利斯(Bryan DeAngelis)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川普目前特別關注邊境的移民問題、全球熱點問題以及跟中國抗衡,所以關稅戰略聚焦在加墨、中國與歐洲。「不過,川普始終是從美國輸贏的角度看待貿易,可能過不久就會關注其他對美國有顯著貿易順差的國家。」
東協10國對美國的貨品貿易順差在2024年達到2277億美元(約3046億新元),占全球對美貨貿順差約19%。當中,唯有新加坡對美呈現逆差;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順差最顯著,尤其越南的順差更是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和墨西哥,是美國發動關稅戰的一個顯眼潛在目標。
川普2月中宣布,要從4月2日起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將美國的進口稅率調高至與貿易夥伴相等的水平。目前,東南亞僅新加坡和汶萊的平均關稅率低於美國,若美國以此為基準,再考量其他貿易壁壘,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難免遭受對等關稅衝擊。
不過,有學者指出,川普的關稅戰略不完全以經貿數據為考量。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受訪時說:「川普瞄準哪些國家和經濟體,似乎不全然依據實際貿易額或經濟關係,反而更依賴他本人的直覺,所以實際數據或許並非最準確的衡量。」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黎洪和受訪時指出,美國在本區域要針對的目標始終是中國。以越南來說,「雖然它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歷年來持續增加,但並不像中國那樣對美國構成戰略威脅。如果美國專注於應對中國,我不認為它還能對其他貿易夥伴加征關稅」。
他預測,美國即使落實對等關稅,也會採取選擇性而非一攬子的方式,而且稅率不至於太高。
黎洪和進一步分析,美國已經向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勢必沖高美國國內通脹,成為川普要承擔的政治代價,最終美國還是需要讓民眾以較可負擔的價格購買其他貿易夥伴的商品。
黎洪和說:「川普才剛上任,會去嘗試當前的關稅戰略。如果最後無效,他就必須調整甚至改變作戰計劃。這麼一來,東南亞和其他國家將能享有較平穩的全球環境。」
各界關注川普與習近平會否在近期會面。分析指,若中美達成貿易協議,有望降低本區域的貿易緊張局勢。圖為習特在2019年於日本大阪20國集團峰會會面。(路透社)
區域國家目前密切關注據傳最早可在今年4月或6月舉行的中美元首會晤,觀望川普和習近平是否能達成貿易協議。
Penta集團香港區董事總經理關景圖認為,這場會晤的結果可能預示川普將如何對待東南亞,但目前無法多做預測。
黎洪和則說,中美若達成某些協議,有助降低本區域的貿易緊張局勢,讓全球供應鏈免受更多干擾。但他不認為中美能達成有顯著意義的協議,畢竟美國要遏制中國崛起的根本目標不會改變。
川普至今已落實25%鋼鋁關稅,對中國貨品徵收20%關稅,並將在4月2日開始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路透社)
東南亞關鍵資源或成華府交易目標
儘管東南亞國家暫時不會被逼到關稅戰的最前線,專家警告,川普在主導俄烏和談的過程中,以烏克蘭的關鍵礦產為必要交易條件,凸顯他凡事以交易為重,東南亞豐富的資源也可能成為華盛頓參與本區域安全事務的交易目標。
迪安吉利斯說:「川普專注於以資源換取援助的策略可能延伸到東南亞的關鍵礦產。印尼和菲律賓是本區域主要的鎳生產國,緬甸和越南也都盛產稀土。這些都是科技和軍事關鍵資源。」
黎洪和指出,美越全面戰略夥伴框架的目標就包括促進兩國在稀土方面的合作,但至今進展不大。「川普接下來可能會推動越南更積極達成交易。」
不過黎洪和認為,美國不會對越南大幅加征關稅。但即便如此,越南政府已在積極縮小對美貿易順差,並在探討進口更多美國天然氣、農產品和波音客機。
迪安吉利斯認為,對東南亞各國政府很重要的一點是儘早與美國政府接觸,為談判立下框架,探討是否可做出一些退讓,「給川普想要的勝利」。
不過,莊嘉穎提醒,一些國家此前與川普政府交涉讓利後,卻依然難逃被加征關稅,這些案例可作為前車之鑑。「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川普首個任期內,跟美國簽署了美加墨協議,但川普如今對待加墨兩國,似乎無視先前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