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學費不及英美零頭,錄取不看國籍年齡,畢業生年薪碾壓矽谷碼農,卻因第一年淘汰率80%被稱作"歐洲衡水"。
這裡不產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但盛產"鐵飯碗醫生":疫情期間,法國醫護畢業生就業率逆勢達98%,比MIT人工智慧博士還高3個百分點。法國醫學生還沒畢業就被醫院預簽合同,起薪直接對標金融精英。
誰說學醫只能「氪金燒命」?巴黎街頭的中年母親們微微一笑:「我們卷娃,只選性價比最高的賽道。」
一個母親的反思從《人間世》到人生遺憾
有一段日子非常沉迷醫療紀錄片《人間世》,感動片中醫生救死扶傷的偉大,感覺世間真的再沒有一份工作可以比美醫生對地球的貢獻,真心羨慕當上醫生的地球人。
讀大學選專業時,死活不肯聽父母話選醫護職業,因為討厭母親帶回家的刺鼻消毒藥水味,曾經與父母對著幹的我,卻在年紀大後,竟然後悔沒有投身醫療行業,除了有諸多機會貢獻社會,更重要的是有一技之長,去到哪兒都不怕。
華裔餐館工高齡父母養育的27歲青年,憑自身努力畢業於法國蔚藍海岸大學牙醫學院
移居海外三十餘年,有次和法國同事聊起當中文老師時遭遇的歧視與委屈,她直言不諱地說:「如果有一天我移民國外,就算法語是我的母語,我也不會選擇教語言,因為這不是一項技術活,生活不容易。」
她的話像一根刺,扎進了我心裡。我開始反思,如果當年在大學時選擇了工科或醫科,擁有一技之長或專業資格,今天的我是否會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遠,而不是被局限在教語言的狹窄領域裡?
尤其是疫情之後,全球對醫護人員的需求激增,未來即使AI再強大,也無法替代那種充滿人性關懷的醫護照料。這種「熱血情感」的職業,或許才是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選擇。
人到中年,我正如萬千的華裔媽媽,既然無法再前進去拼另一項職業,唯有打算把夢想寄託給自己的下一代,應了那句激勵自己,不如卷娃。
我家孩子在法國上高二時,正逢疫情席捲全世界,法國各行各業停工停薪,一大批想要升學就讀飛機師和工程行業的法國高中理科生們紛紛打起了退堂鼓。
恰巧媒介高呼法國面臨醫護人員嚴重短缺問題,我開始在孩子耳邊扇風說在法國當醫生是保障有飯吃的行業,加上孩子又特別喜歡生物和化學,因此他毫不猶豫填報了法國醫學院志願申請。
可惜,人生總有遺憾,無法事事圓滿。當孩子收到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時,他卻選擇了放棄。他坦言,自己無法承受醫學院的考試壓力,覺得記憶力不夠強,擔心熬不過第一年那場殘酷的淘汰試。
作為母親,我尊重他的選擇。畢竟,我見過太多人滿懷希望地踏入醫學院的大門,卻最終在高壓下黯然離場。成功的例子固然令人羨慕,但失敗的陰影也同樣真實。或許,人生的路不止一條,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為何華裔家庭趨之若鶩?法國醫學院的五大吸引力
在法國讀醫是不少華裔家庭的首選,相比起英美,加拿大及其他國家,法國醫學院真是香饃饃,占盡優勢。
一.費用低廉,減輕經濟負擔
法國公立大學由政府資助,本地和歐盟學生每年僅需170–450歐元(約3,000–6,000人民幣),而國際學生每年3,000–7,500歐元(約2.3萬–5.8萬人民幣)。
相比美國公立每年35萬–60萬人民幣,私立高達80萬人民幣的高昂學費,法國的醫學教育成本極具競爭力,讓醫學生畢業後無需承擔沉重的學貸壓力。
醫學教育費用(換算成人民幣)
二.錄取機會公平,不限制國籍
法國醫學院對國際學生開放,不像某些國家限制非本國公民申請。許多來自歐洲、非洲及其他國家的國際學生順利入讀法國醫學院,並最終取得行醫資格。
例如,我的伊朗籍家庭醫生便是23歲才來法國學法語,一年後便進入醫學院,足見法國對國際學生的包容性。
三.無年齡限制,學習進度自由
法國醫學院對申請者沒有年齡上限,且不限制留級次數。有些學生因考試未過多次留級,甚至30歲、40歲才完成學業。
有一位法國人埃里克·莫雷特(Éric Maurette)45歲才進入醫學院,2018年以56歲高齡在法國的聖布里厄(Saint-Brieuc)的伊夫-勒福爾醫院(hôpital Yves-Le Foll)擔任眼科實習醫生,大器晚成,印證了法國醫學教育的靈活性。
四.直接升學,節省時間與成本
在美國,想要進入醫學院的學生必須先完成四年的本科學習,獲得學士學位後才能申請醫學院。這意味著,從高中畢業到成為一名執業醫生,通常需要至少8年的時間(4年本科+4年醫學院)。
而在法國,學生高中畢業後可以直接申請醫學本科,跳過了本科階段的學習,大大縮短了時間和成本。例如,我認識的一位學生在27歲時就已經成為一名牙醫,而他的美國同齡人可能還在醫學院裡苦苦掙扎,距離正式執業還有好幾年的路要走。
五.高薪職業,社會認可度高
法國醫生收入遠高於普通職業,醫生不僅社會地位高,且工資水平在法國名列前茅:
普通科醫生:年薪約98,000歐元(約76萬人民幣),是普通法國人收入的4.3倍。
專科醫生:年薪約210,000歐元(約163萬人民幣),如放射科醫生年薪可達400,000歐元(約310萬人民幣)。
對比英國全科醫生綜合年薪僅為80,991歐元(68,125英鎊,其中還包含了交通補貼、住房津貼等福利)的水平,法國醫生的薪資高出了10%。
相比法國建築師、工程師、教師等職業,長達5-7年學習,其年薪僅僅20,000–48,000歐元(15萬–37萬人民幣),遠遠低於醫生收入。
"在法國,醫學生淘汰考場上哭得最凶的不是落榜者,是稅務局——畢竟少個醫生,就少個年納稅20萬歐的大戶。"
——《費加羅報》2025醫改特評
法國醫學院錄取機制與淘汰真相
了解了法國醫學教育的諸多優勢後,我們來探討如何進入法國醫學院,以及入學機制是否「卷」。
申請法國醫學院的基本要求
在法國,任何希望進入醫學院的高中生,都必須在高二選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等理科課程,高三時才能通過法國高等教育招生平台 Parcoursup申請全國36所醫學院的醫學相關專業(MMOPK):
🔹 Médecine(醫學)
🔹 Maïeutique(助產學)
🔹 Odontologie(牙科學)
🔹 Pharmacie(藥學)
🔹 Kinésithérapie(物理治療)
申請時必須在平台上考核,考試通過優良者才能申請,之後再以高考成績作為篩選。
對於國際學生,必須通過 Campus France平台申請,並提交法語語言證明(TCF/DELF/DALF C1或C2級別),簡潔有力的簡歷及動機信(闡明學醫動機、職業規劃)。面試通過後,平台會將申請檔案轉交目標醫學院審核。
資料來源:🥖 Tu esétranger et tu veux faire médecine en France?- Hermione
法國醫學本科的兩種入學途徑
法國醫學本科第一年被稱為**「選拔年」**,新生需要通過以下兩種主要途徑進入醫學專業,並在第一年末參加嚴格的淘汰考試。
上課與淘汰方式
法國醫學本科(PASS/L.AS)第一年競爭激烈,有些醫學院會要求學生到校半天聽課,有些大學則完全採用在線形式,允許學生遠距離上課,通過反覆觀看視頻來學習。
其實,上課並不是考試過關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課後複習和鞏固知識,很講求學生的自主,自律與成熟性。因此很多家長會提前幫孩子找補習班,通過私人輔導來監督學生學習及幫助學生考試過關。
第一年的學期考試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考試,而是全國範圍內的嚴格選拔賽,淘汰率超過80%。學生必須通過嚴格的筆試與口試,靠拔尖的排名成績才能進入醫學院繼續修讀第二年,正式成為醫學院學生。
根據頭一年的淘汰通過率計算, PASS學生2021年成功升入二年級的概率是LAS學生的2倍。
PASS學生:36%(2021級新生,共8,800人)。
LAS學生:17%而且留級、轉學或退學的風險較小。
但是2023年,法國共有25,000名學生註冊PASS課程,其中只有4,500人升入醫學二年級。據此計算,醫學專業的PASS通過率僅為5.5%。
十年磨一劍法國醫學生的進階之路
若說法國的醫學生是"天選打工人",那他們的成長軌跡堪稱一場精密設計的生存遊戲——從高中畢業到穿上白袍,需要歷經十年淬鍊,跨越三重關卡。
這套被戲稱為"醫學馬拉松"的體系,既是精英教育的縮影,也是法國醫療質量的保障密碼。
第1階段:基礎醫學教育(2-3年)
核心任務:在解剖室與圖書館之間修煉"醫學基本功"
課程硬核:日均8小時浸泡在生物化學、解剖學、病理生理學中,每周至少2次屍體解剖實操課。
考核殘酷:每學期末的全國聯考採用"末位淘汰制",2023年巴黎五大醫學院數據顯示,僅15%學生能一次性通過所有科目。
文憑價值:獲得DFGSM(醫學科學通識學士)後,相當於手握"醫學競技場"入場券,但真正的廝殺才剛剛開始。
第2階段:臨床實習(4-6年)
核心任務:從"背課本"到"救真人"的驚險跳躍
戰場轉移:學生化身"白袍候補生",在附屬醫院輪轉12個科室,從縫合傷口到參與腫瘤會診,每年需完成2000+臨床實踐小時。
死亡教育:里昂醫學院的特色課程中,學生需在安寧病房連續值夜班72小時,學習如何與臨終患者對話。
生存法則:2024年馬賽大學調查顯示,35%學生因無法承受"上午搶救病患,下午考試寫論文"的高壓節奏而延期畢業。
第3階段:專業賽道衝刺(7-10年)
核心任務:在44個醫學專科中殺出重圍
搶科大戰:皮膚科、整形外科等"黃金科室"錄取率不足5%,神經外科考生平均備考3.2年才能通過DES(專業研究文憑)考核。
論文地獄:以巴黎公立醫院聯盟為例,博士生需在國際期刊發表至少2篇論文,並完成6個月海外頂尖實驗室研修。
終極獎勵:獲得DE(醫學博士)和DES雙證後,年薪直接躍升至普通科醫生98,000歐元起,骨科醫生可達417,000歐元(數據來源:Drees2025)。
(註:數據參考法國教育部《2025醫學教育白皮書》及Onisep官方指引)
這套體系還埋著個"社會平衡器"——據統計,法國醫生職業生涯累計納稅額高達230萬歐元,難怪稅務局要盯著醫學院淘汰率發愁。
醫學博士生進行最終論文答辯,四位評審老師正對其答辯表現評分並決定是否通過
而那些熬過十年試煉的倖存者,終將明白一個真理:在法國,白袍不僅是職業裝,更是印著歐元符號的"戰袍"。
結論:法國醫學教育值得考慮嗎?
雖然法國醫學院的學費遠低於英美,但其入學難度卻更勝一籌,尤其是第一年高達80%的淘汰率,競爭之激烈可謂「地獄模式」。
此外,法語作為一門對中國人來說較難掌握的小語種,國際學生從零開始學習並通過醫學考試,無疑是雙重挑戰。
法國醫學博士畢業時對希波克拉底誓言布景宣誓,傳承古希臘醫哲理念,恪守無國界救死扶傷的醫者職責
然而,「鐵飯碗」和高薪資的現實,依然吸引著無數華裔家庭。許多父母早年遠赴海外,語言不通、人脈有限,深知社會競爭的殘酷,因此希望子女能藉助公平、低成本的法國公立教育,贏得社會尊重,實現階層躍遷。
更重要的是,法國醫學院不設年齡和國籍限制,為所有懷揣醫學夢想的人敞開大門。
它不僅給予年輕人機會,也為那些曾錯失夢想、願意投身醫療事業、渴望救死扶傷的人提供了一條全新的奮鬥之路。
對於勇敢追夢者而言,穿上白袍的夢想,永遠不會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