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江蘇、四川、浙江、安徽、廣西、江西、福建、貴州、甘肅、海南、青海和陝西等13個省份發布了2024年人口數據。
不出意外之料,規律還是那個規律,中西部省份常住人口負成長,反之東部沿海地區人口正增長勢頭明顯,其中浙江的數據最好看,常住人口增加了43萬人。
常住人口增長,與出生率沒有直接關係,主要靠外來人口流入來實現的,並且流入的外來人口大多以青壯年為主,而且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
這就意味著,常住人口增長越高的地方,經濟活力越強,人們的幸福指數越高。
2000多年前,孟子講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話,他向梁惠王陳述了什麼是強國之道:
「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
如果做工的、務農的、經商的、讀書的都想到這個國家來,那麼這個國家就是強盛的,反之就是衰敗的。
一個地域富強與否不在於占有多少土地,關鍵看有沒有吸引力、凝聚力,能不能吸引到最具活力的人口。
所以,浙江的經濟活力如何,不需要什麼複雜的論證,看看人口淨流入的數量便一目了然。
然而令人感到無比意外的是,山東卻以42.8萬的人口減少數高居13省之首,這就讓人看不懂了。
山東是人口大省,傳統意義上,大家一貫認為山東人傳宗接代意識強,愛生孩子,哪怕是罰得傾家蕩產、東躲西藏也會想方設法多生個孩子。
與此同時,山東人也安土重遷,若不是生活所迫,不會輕易遷徙,然而這一局面近些年被打破,人口流失傾向尤為明顯。
據統計,2014-2024年十年間,山東淨流出人口總量超過250萬,相當於搬空了整個威海市,2019年山東人才流失率居全國第一。
其中,2022年山東常住人口減少7.2萬人,2023年猛增到39.82萬人,直至2024年的42.8萬人,三年合計減少89.82萬人。
說實在的,這些數據真的有點嚇人,更值得檢討反思。
前段時間,有個移民到新加坡、叫「湯姆張」的山東人,對老家的營商環境和傳統文化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結果引來當地主串流媒體的反擊,將其稱為「黑子」。
「湯姆張」的言論或許有偏激之處,但用人口流失數據進行佐證對比可以發現,與其批判吹毛求疵的「黑子」,不如多找些內在問題,下力優化生存環境,真正拴心留人,用人口增長和經濟活力來說話。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孟子始終認為,人口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仁政未施,民心未得,只要保護好個體經濟的發展,維護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人口增長便是必然結果和應有之義。
人口問題只是表現現象,背後是經濟,是民生,是仁政,這個定律放到哪裡都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