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美國和中國媒體、社交平台上出現川普是希特勒2.0的言論日漸增多,尤其是中國部分知識分子,言必稱希特勒,納粹化。這種從某些相似性進行類比是人類常見的思維,但未必能建立因果關係。
川普表現出的威權傾向,在美國建國時就已有苗頭,只是華盛頓和國父們克服了人性的狹隘,實現了良好的頂層設計。而川普的反建制思維,則跟矽谷科技寡頭們直接相關,彼得·蒂爾和馬斯克是其中的代表。
川普的實用主義、功利思維,這個傳統可追溯到美國建國前,第一個殖民地——維吉尼亞,本身就是因為生意和利潤而設置的。川普的反同、反墮胎則是白人福音派長期堅持的理念。美國優先論、白人至上,在美國歷史上有長期清晰的脈絡,3K黨的陰魂至今不散,民粹主義更是在近年裹挾鐵鏽帶的窮人們呼嘯而來。
川普和萬斯表現出來的種種反常的舉動,在美國政治生態和觀念傳統里都能找到根源,至於張冠李戴到時間更晚近的納粹和希特勒身上,更多是對這些歷史和傳統缺乏了解。
本文試圖從美國歷史和脈絡里梳理上述的問題。
一清教使命與"山巔之城"神話,右翼民粹的深層土壤
當曼哈頓的精英們在酒會上驚呼"新納粹崛起"時,俄亥俄州代頓市的福音派牧師正在帶領會眾為川普禱告。這種認知割裂背後,隱藏著美國政治最深邃的斷層線——1630年"阿貝拉號"甲板上的那場布道,至今仍在塑造這個國家的命運。溫斯羅普當年手持《馬太福音》,將北美大陸定義為"山巔之城",這個清教隱喻如同基因編碼般深植美國精神。2017年8月,當" unite the right"集會者在夏洛茨維爾高喊"猶太人不能取代我們"時,他們舉著的火炬不僅照亮了羅伯特·李將軍的雕像,更映出了傑克遜時代"天定命運論"的幽靈。
川普的"抽乾沼澤"不是臨時起意的競選口號。在維吉尼亞州林奇堡,自由大學校長傑里·法維爾二世至今保留著他父親與里根的通信,信中明確將華盛頓官僚體系比作"所多瑪城的稅吏"。這種神學化政治敘事,在2024年大選中達到巔峰:當川普團隊在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懸掛巨幅"約書亞攻城"壁畫時,現場74%的白人福音派選民在民調中表示,他們相信川普是"上帝揀選的器皿"。這讓人想起《回歸強神》中描述的景象——每當美國遭遇危機,總會湧現"手持聖經與步槍"的救世主情結。
馬斯克在德州星際基地的舉動更具象徵意味。他在星艦發射塔前模仿摩西分海手勢,宣布"這是新邊疆的起點",台下工程師們的歡呼與1849年加州淘金熱時的狂熱並無二致。這種將科技救贖與宗教使命捆綁的話術,恰如《白人新教徒國家》所揭示的:美國保守主義的本質,是持續五百年的"淨化運動"——從驅逐印第安人到禁止墮胎,從麥卡錫主義到邊境牆,淨化對象在變,神聖暴力邏輯始終如一。
二實用主義鐵籠,商業邏輯對政治倫理的吞噬
2017年2月17日,川普在波音工廠的演講台上,將F-35戰機與自家酒店的中央空調系統做成本對比。這個荒誕場景,實則是美國實用主義的多次翻版——當富蘭克林在《窮理查年鑑》中寫下"時間就是金錢",當泰勒在鋼鐵廠用秒表分解工人動作,實用主義的齒輪就已開始啃噬政治倫理。馬斯克的DOGE(政府效率部)絕非創新,它的真正鼻祖是1913年的"政府效率運動",當時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專家們,正用生產線邏輯重組聯邦機構。
川普的外交政策,堪稱商業併購的案例。這不過是矽谷慣用的增長黑客策略:用最小成本製造最大傳播聲量。這種將地緣政治降維成品牌營銷的操作,與彼得·蒂爾在《從0到1》中鼓吹的"壟斷式創新"一脈相承。PayPal黑幫當年用病毒式營銷顛覆金融業,川普集團正用同樣手段解構國際秩序。
科技精英與政治投機者的合流,在俄烏戰爭中顯露猙獰。馬斯克拒絕啟動克里米亞附近的星鏈終端,五角大樓官員發現合同細則中藏著致命條款——"最終解釋權歸SpaceX所有"。這種將基礎設施武器化的做法,恰似19世紀鐵路大亨對聯邦政府的勒索。而川普對普京的"特別理解",在2013年莫斯科環球小姐選美合同中有跡可循——當年為促成川普大廈項目,其團隊曾向俄國人承諾"未來政治回報"。商業思維對外交的侵蝕,在《右派國家》中早有預言:當里根將冷戰視為"終極商戰",保守主義就已埋下自我異化的種子。
三科技加速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合流
在矽谷沙丘路的私人會所里,彼得·蒂爾的海上烏托邦計劃正在招募第二批居民。這個被稱為"Seasteading2.0"的項目,與1845年約翰·奧沙利文在《民主評論》鼓吹"天定命運"時的激情如出一轍。科技新貴們如彼得·蒂爾不斷談論"顛覆主權國家",他們重現的正是西部拓荒者對印第安保留地的態度——用《帶領美國回歸》中的話說:"邊疆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清除障礙的過程。"
馬斯克的殖民火星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民兵組織中獲得意外共鳴。這些手持AR-15步槍、身穿"Digital Minuteman"標誌的極右翼團體,正將5G基站視為新時代的"波士頓傾茶事件"。2023年11月,當他們攻破鳳凰城投票數據中心時,主謀的電腦里存有《史特勞斯的時刻》電子書和Neuralink白皮書。這種看似荒誕的結合,實則是科技加速主義的必然產物——蒂爾投資Palantir監控系統與反移民組織共享數據,川普將邊境牆工程外包給特斯拉機器人,漢密爾頓筆下的"製造業建國"理想,正蛻變為賽博龐克式的社會控制實驗。
新保守主義的蛻變在軍工複合體身上尤為顯著。雷神公司最新廣告中,AI無人機在畫面里掠過北美大平原,字幕顯示"保衛我們的生活方式"——這與1890年溫徹斯特步槍廣告"為文明開道"的文案驚人相似。當萬斯推動將烏克蘭軍援轉為"軍事訂閱服務",戰爭已徹底淪為科技公司的SaaS產品。這種將"美國革命的激進主義"與米爾斯海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雜交的怪物,正在敘利亞沙漠和台灣海峽同時投下陰影。
四制度衰變與民粹狂歡
2025年1月20日,就職典禮上的川普手握《交易的藝術》而非聖經,這個細節被《紐約時報》稱為"美利堅政教分離的終結"。2013年"謝爾比縣案"廢除《投票權法》核心條款,憲法框架已在茶黨運動的火焰中被炙烤。馬斯克收購推特引發的"算法政變",是給代議制民主插上狠狠一刀。
傳統精英的潰敗在2024年共和黨初選中顯現無遺。小布希出現在妮基·黑利競選拉票現場,德州選民在集會現場高呼"絞死戰爭販子"——這個曾經將美國送上世界霸主寶座的家族,如今被自己釋放的民粹主義反噬。這種戲劇性場面,與《美國革命的激進主義》裡描述的波士頓暴動形成奇妙呼應:當漢考克們用走私紅酒資助獨立戰爭時,絕不會想到兩個世紀後,科赫兄弟的石油美元會孕育出更狂暴的反建制力量。
制度危機最暴力的印記,寫在2021年1月6日的國會山石階上。但鮮有人注意到,衝擊者中除了極右翼分子,還有大量Uber司機、亞馬遜倉庫員工和破產頁岩油工人。這些被全球化拋下的"數字佃農",正用AR眼鏡直播自己的"第二次獨立戰爭"——他們身後是馬斯克的星鏈衛星,面前是蘋果公司的人臉識別系統,手中舉著的卻是仿製1776年的燧發槍。這種時空錯亂的暴力,恰是美國政治傳統變革的最佳註腳。
五舊大陸的鏡子照見新世界的宿命
當歐洲觀察家們忙著比對《我的奮鬥》與川普演講稿時,他們忽略了更致命的真相:美國從來不需要複製納粹主義,因為其建國神話本身就是永不停歇的"例外狀態"。從印第安人的滅絕到關塔那摩監獄,從門羅主義到太空軍,這個國家始終在合法與非法間的灰色地帶開疆拓土。川普的"法律戰"策略——通過200餘項訴訟耗盡司法資源——正是邊疆精神在司法領域的重現:用制度賦予的工具摧毀制度本身。
在亞利桑那州與新墨西哥州交界處,某座廢棄的飛彈發射井正在被改造成"自由2.0"社區。這個由PayPal前工程師和生存主義者共建的烏托邦,同時供奉著加爾文主義信條和AI神像。當晨禱的鐘聲與伺服器嗡鳴共振,區塊鏈上的十誡遭遇基因編輯技術,我們或許正在見證彼得·蒂爾《史特勞斯的時刻》中最弔詭的預言:美國這個"山巔之城",終將在自己點燃的火焰中,完成對清教的終極獻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