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心理學:小時候沒有被母親照料好的人,長大後容易有三種性格問題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對於強調用「溯源」方式療愈來訪者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眼中,這句話有一定的合理性。

所謂的「溯源」就是從患者的原生家庭以及童年經歷中尋找心理問題或者心理創傷的根源,以達到「對症用藥」的療效。

毋庸置疑,原生家庭無法決定個體的所有性格部分,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個體的性格基本框架以及性格底色(消極或者積極)。

而原生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父母,這兩個人都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

單從母親的角度來看,從小沒有被母親照顧好的人,可能會有這三種性格問題。

一、解離傾向

客體關係理論(Theory of object relations)中,母親作為原始客體的鏡像失敗將引發自體結構的根本性缺陷。

簡而言之,沒有得到母親較好照料或者總是被母親忽視的孩子,很難擁有完整的,正常的人格結構。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人格面具(Personality Mask),是榮格心理學的重要概念之一;

指的是個體為了滿足不同情景下的社交需求而戴上的「角色面具」,這些面具往往是一個人人格的某一部分,因此叫人格面具。

英國塔維斯托克診所的相關研究數據顯示,68%曾經被母親忽視過的患者有一定的解離傾向;

即認為自己和社會脫節,並且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在迎合他人需求的過程中,衍生出了多個假性自體。

小時候沒有被母親照料好的人極易擁有多種人格面具,並且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

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心理,從而產生假性自體(Pseudoautologous);

在性格層面看似正常,實則無法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感覺自己的存在,形成完整的人格。

二、社交焦慮

對於新生兒來說,母親是他最親近的人,也是他最依戀的人。

對於母體來說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新生兒的過度保護,這種共生的依戀關係也會對人的性格產生影響

對孩子的忽視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解離傾向,對孩子過度保護與依戀,也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的社交焦慮與障礙

母親的過度干涉,影響著孩子的課題分離(Subject Separation)完成程度;

而課題分離是人學習成長的第一步,母親的過度干預只會對孩子帶來兩個結果:

(1)過度依戀母親:變成巨嬰,無法習得正常社交技巧,在與人的交際中受挫。

(2)排斥母親的干預:害怕與母親交流,將自己困在在安全範圍內,不喜或害怕社交。

來自韓國的青少年研究表明,67%的學生因母親的過度干涉而產生社交焦慮與心理問題。

這兩種結果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社交焦慮與障礙,這也是十分常見的性格問題。

三、共情能力匱乏

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自閉症研究中心一則心理學研究顯示:

那些經歷早期情感忽視的兒童在錯誤信念任務與正確道德發展階段中的表現比同齡人遲緩11個月。

也就是這類孩子很容易產生非理性認知,並且意識不到自己在傷害別人.

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十分緩慢,性格上呈現出共情能力低下的問題,有著邊緣性人格的行為模式傾向,極易成為別人眼中的「壞孩子」。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源於身體中鏡像神經元系統激活異常;

當他們觀察別人情緒時,他們的額下回與頂下小葉的BOLD信號強度較正常人低29%。

這導致他們無法擁有與常人相當的共情能力,即便他們從他人的行為中習得共情是重要的社交技巧;

但是也無法真正對他人產生共情,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種社交手段。

因此,成年之後,他們的共情能力也比較匱乏,對他人表現出高防禦性心理與冷漠心理

毋庸置疑,原生家庭不能為一個人的所有人格缺陷與性格問題開脫。

但是一個好的母親與家庭也會成為治癒一個人痛苦的「港灣」,及時引導孩子成長的母親,也能「亡羊補牢」;

而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孩子,更要有勇氣愛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念念教育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409/220231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