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花4000RMB吃大象便便 上海又出美食了

你吃過最貴的一頓飯是什麼?

是人均上千的法餐,還是網紅店裡的千層牛排?都不是。

上海,有人花了整整4000塊,只為了吃上一口大象屎,而且,還不是比喻。是真屎。

這頓飯不是在動物園,不是《荒野求生》,也不是《飢餓遊戲》。

它是在上海一間「生態先鋒概念餐廳」里,被堂而皇之地端上了餐桌。

故事的開頭,像極了一場高級感爆棚的美食冒險:

濃密的熱帶雨林布景,空氣中飄著樹葉和露水的香氣,服務員儀式感滿滿地遞上第一道「開胃菜」,一片真的樹葉。

你以為這只是裝飾?不,這是你的午餐。

接著是舔蜂蜜、喝露水、撫摸岩石,仿佛進了一個吃貨版的密室逃脫。

吃飯的節奏像在打副本,服務員時不時出題:

「大家知道生態融合料理的哲學意義嗎?」「這口蜂蜜代表的是與自然共振。」

正當顧客還在消化「哲學」兩字時,下一道菜悄然上線:烤竹蟲配打雷下雨聲效。

雞肉時播放雞叫聲,吃鹿肉時播放鹿鳴,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場感官轟炸的自然系行為藝術展。

但高潮,還在後頭。

某一刻,服務員語氣鄭重地宣布:「今天的晚餐中,將包含一味特殊食材大象糞便」,但並不告訴你是哪道菜里藏著它。

於是整個餐廳的氣氛瞬間凝固,你吃的每一口都像拆盲盒,嘴巴是體驗官,胃是受害者。

到了甜品環節,一道名叫「鮮花插在象糞上」的菜登場。吃前要噴香水,吃後要反思人生。

最後一算,兩人消費8000塊,不含酒水。

有人回去發朋友圈:「沒吃出象粑粑在哪道菜,可能我已經是象。」

有人怒評:「這不是飯,這是羞辱人的高價實驗。」

也有人哲學一把:「你吃下去的不是粑粑,是一個看似先鋒、實則失控的消費世界。」

上海人為什麼敢吃這口屎?因為他們真的敢。

他們對體驗的包容性極強,願意為創意買單,也願意為「生活方式」埋單。

在這裡,飲食不只是溫飽,而是一種對身份的表達。

從1600元的泡麵,到200元的可口可樂,再到可手撕牆上煎餅和躺著吸的果凍,「食物」早已脫離了營養學範疇,成為一種抽象藝術載體。

所以才有了「賣給上海人」這句網絡熱梗:

盤子要夠大,量要夠少,草要擺得有設計感,最好再來個講解員念兩句詩,價格越離譜越像限量版。

這並不是說上海人冤,而是他們消費升級、審美超前,願意為「更特別的生活」買單。

只是,有時候「特別」與「被套路」,只隔著一個營銷文案。

站在一線城市的消費金字塔上,你吃的是野豬肉,聽的是野豬叫;你喝的是露水,舔的是石頭;

你以為自己是都市雅痞,其實更像參與了一場有錢人的服從性測試。

4000塊吃大象屎,這不是一個餐廳的怪癖,而是整個消費語境的病灶:

把一口屎,包裝成一場「自然哲學」,再灌上一瓶「先鋒食尚」的醬汁,就能賣個天價。

這家餐廳最終被立案調查,已經暫停營業。但它給人們留下的「後味」,卻遠比象粑粑更長久:

我們是不是也在某些不自知的瞬間,把吃飯當成了表演,把生活變成了浮誇的消費秀?

其實,無論是高端餐廳還是路邊攤,只要真材實料,都值得尊重。

真正有問題的,從來不是消費者,而是那些靠概念起家、靠欺騙維持營運的商家。

「貨真價實」四個字,聽起來土,但在當今這個什麼都可以包裝成藝術的時代,它才是最需要被高高舉起的金科玉律。

你可以不吃大象屎,但不能吃下去一個沒有底線的消費邏輯。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砍柴書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420/220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