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徵收懲罰性關稅的拖累下,加上國內需求疲軟帶來的價格壓力,中國4月份的消費者通縮已連續第三個月延續。
國家統計局周六(5月10日)表示,4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1%,與前一個月的降幅相似,也符合彭博社調查的經濟學家們的中值預測。
工廠出廠價格方面,通縮則已持續第31個月,4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7%,相比3月份的2.5%降幅有所擴大。
在川普於4月初對大部分中國出口商品徵收145%的關稅後,通縮壓力很可能會持續甚至惡化,這也引發了北京的報復性關稅。貿易戰可能會促使一些企業選擇在國內市場拋售產品,加劇原本就激烈的競爭,從而迫使企業進一步降價。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政府提振消費的政策措施似乎仍未取得明顯成效,」彭博經濟研究的經濟學家David Qu在周六的一份報告中寫道。「關鍵在於政府能否迅速加大財政支持,尤其是在與美國的談判未能在關稅上帶來實質性緩解的情況下。」
由於美國關稅造成的就業和收入損失,也可能削弱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和意願,這或將促使製造商和服務提供商降價。
今年第一季度,經濟繼續受到通縮困擾,反映出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GDP平減指數)——衡量整個經濟價格的廣泛指標——已連續第八個季度下降,是自1993年開始發布季度數據以來最長的下滑周期。
中國政策制定者本周早些時候宣布一系列提振疲軟經濟的措施,包括下調政策利率和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中美兩國也正朝著川普今年上任以來的首次貿易談判邁進,這有可能為降低關稅鋪平道路。
圖為2025年5月1日,中國東部江蘇省連雲港港口的貨櫃。(STR/AFP via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