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發生在中國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沒有改變中國,卻引發了東歐共產黨國家的劇變,即出現了民眾推翻共產黨一黨制統治的運動。劇變最先在波蘭出現,後來擴展到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最後以蘇共亡黨、蘇聯解體告終。在東歐劇變中,除了羅馬尼亞發生了流血事件外,其它國家都是通過自由選舉,由共產黨和平移交政權結束的。在這一過程中,東歐各國的共產黨高層大多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以下是此系列7篇文章的完整版。
系列一:東歐劇變時波蘭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二:東歐劇變時東德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三:東歐劇變時捷克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四:東歐劇變時匈牙利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五:東歐劇變時保加利亞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六:東歐劇變時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七:東歐劇變時羅馬尼亞產黨高層的選擇
——————————————————————–
系列一:東歐劇變時波蘭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二戰結束後,1948年成立的共產主義政黨波蘭統一工人黨開始統治波蘭,並實行一黨專政,蘇聯支持的貝魯特任總書記,他全盤接受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即按「重—輕—農」的順序進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結果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重工業片面發展,農業長期落後,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56年3月,貝魯特去世後,奧哈布繼任第一書記。
遵循蘇聯發展模式導致的惡果和波蘭人內心對蘇聯的反感,以及波蘭人的宗教、自由主義的傳統,使得社會主義在波蘭發展的十分艱難。1956年6月,波蘭工人要求增加工資並舉行示威活動,最終被當局鎮壓造成54人死亡的「波茲南事件」震驚了世界。最後以波蘭當局的妥協告終。
同年8月,波蘭統一工人黨決定撤銷1949年對原波共領導人哥穆爾卡等人的批判和譴責,並將其釋放,隨後,哥穆爾卡當選為中央委員及中央第一書記。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的哥穆爾卡開始將發展消費品生產和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但由於無法快速扭轉蘇聯模式,在之後的兩個五年計劃中,波蘭國民經濟比例依然嚴重失調。1970年12月,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學生、市民抗議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進而引發了一場流血衝突。哥穆爾卡被解除總書記一職,由蓋萊克繼任。
在蓋萊克政府推行「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三高政策」下,波蘭開始大量引進外資,大上建設項目,但經濟表面上的繁榮下的是政府各種補貼達到財政預算的40%,外債高達260億美元。80年代,政府不得不採取凍結工資和部分商品提價的措施以避免危機。這再次引發了波蘭人大規模的抗議。
1980年9月,蓋萊克被解職,卡尼亞繼任。10月,東歐第一個獨立的領導罷工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出現,華勒沙當選為領導人。團結工會提出了要有自己的報刊、有自由出版權,要「自下而上奪權」。
1981年,在統一工人黨的九屆四中全會上,卡尼亞辭職,雅魯澤爾斯基當選為第一書記。12月,波蘭全國實行戰時狀態,團結工會被取締,華勒沙等工會領導人被拘禁。雅魯澤爾斯基表示,為了「拯救國家免於崩潰」走了「最後一條道路」。彼時,蘇聯已經對他發出立刻鎮壓或由華約軍進駐的最終要求,但身為虔誠的天主教徒的雅魯澤爾斯基不願重蹈布拉格之春被鎮壓的悲劇。他後來回憶說:「跟被蘇聯軍進占相比之下,宣布戒嚴令的抉擇是不得不為的小惡。」
隨後,工會內部分成兩派,以華勒沙為首的緩和派主張避免同政府發生正面衝突,提倡協商對話;激進派則主張通過暴力推翻政府。在1986年蘇聯的戈巴契夫實行「新思維」的內外政策後,蘇聯對東歐的控制減弱。雅魯澤爾斯基政府也調整了政策。在1988年波蘭政府的價格改革引起群眾不滿後,雅魯澤爾斯基、總理拉科夫斯基等在1988年年底至1989年年初召開的波蘭統一工人黨舉行的十屆十中全會上,以集體辭職相威脅,迫使全會通過了原本激烈反對的關於「工會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兩個決議。
在這兩個決議的基礎上,1989年2至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與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同意團結工會合法,並通過了改行總統制和議會民主等重要協議。無疑,雅魯澤爾斯基的讓步,也是波蘭能夠在東歐國家中首先民主化的原因。
6月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團結工會獲99%的參議院席位。雅魯澤爾斯基辭去波蘭統一工人黨總書記職務。9月,團結工會的馬佐維耶茨基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導,包括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聯合政府。雅魯澤爾斯基出任首任總統,任期6年。12月,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三共和國。
1990年1月27日,波蘭的統一工人黨召開「十一大」,正式宣布黨停止活動,該黨後來演變為今天的民主左翼聯盟。11月,波蘭舉行大選,華勒沙當選總統,他提出了「建設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國」的口號。從此,波蘭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