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王赫:從最新金融數據看中國經濟4月新變化

作者:
上述4月中國經濟的新變化,是短暫的波動,還是中國經濟大衰退的轉折點?這還需要繼續觀察。但是,2022年大盤動搖以來,中國經濟的總體走向越來越令人憂慮。

美中關稅戰最激烈的4月,銀行為規避風險,對實體經濟幾乎斷貸了,讓企業自生自滅。圖為中共央行

美中關稅戰4月開打,其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影響?說法很多。但從中共當局發布的最新金融數據來看,4月份中國經濟動向之糟糕,甚至可說冰火兩重天。本文試說三點。

其一,4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斷崖式下降,銀行對實體經濟幾乎斷貸

根據中共央行數據,2025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5.18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多2.37萬億元,平均每個月社融5.06萬億;但4月份,斷崖式下跌,僅僅1.04萬億。

表1:2025年4月社會融資存量數據

單位:萬億人民幣

社融規模存量

政府債券餘額

實體經濟人民幣貸款餘額

實體經濟外幣貸款餘額

企業債券餘額

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餘額

3月末

422.96

84.96

262.18

1.19

32.59

11.82

4月末

424.0

85.93

262.27

1.18

32.8

11.86

4月增

1.04

0.97

0.09

-0.01

0.21

0.04

數據來源:中共央行

更嚴重的問題是,4月份這1.04萬億社融增量,主要靠發政府債券(0.97萬億)。而對實體經濟人民幣貸款,增量僅僅900億,對實體經濟外幣貸款的增量還是負數,(折合人民幣)減少了100億。此外,實體經濟通過金融機構表外的三項融資——即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4月份的增量為-0.28萬億。

也就是說,在美中關稅戰最激烈的4月,銀行為規避風險,對實體經濟幾乎斷貸了,讓企業自生自滅。

其二,4月人民幣存款減少,住戶存款和非金融企業存款分別驟減1.3萬億,流入「金融黑洞」和(或)不再信任金融系統、手持現金過冬

央行月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見表2):2025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2.9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2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74萬億元;但前四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2.5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7.83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4103億元。

也就是說,僅僅4月一個月里,人民幣存款就由增變減(減少0.44萬億),驅動因素有二:住戶存款驟降1.39萬億,非金融企業存款驟降1.33萬億。(固然,2024年4月,人民幣存款單月減少3.92萬億元,創下歷史紀錄,但其中居民存款同比多減6500億元,並非主導因素。)

此外,一季度外幣存款增加1069億美元,前四個月外幣存款增加1053億美元;據此測算,4月分外幣存款減少16億美元。

表2:2025年4月存款增量數據

單位:萬億人民幣

人民幣存款

其中:住戶

其中:非金融企業

其中:財政性

其中:非銀行業金融機構

備註

3月末

12.99

9.22

1.74

0.8190

0.3090

4月末

12.55

7.83

0.4103

1.19

1.88

4月增

-0.44

-1.39

-1.3297

0.371

1.571

數據來源:中共央行

一季度,中國金融市場火爆,諸如理財產品存續規模暴漲2.34萬億元,國債認購量同比激增47%,貨幣基金出現單日申購限額被「買爆」的奇觀。

可詭異的是,如一些評論所說,4月金融市場平平。那些從銀行流出的存款,既沒變成商場裡的新手機,也沒化作售樓處的首付款,甚至沒流向嗷嗷待哺的小微企業。

錢去哪了?流入「金融黑洞」(即在金融系統中空轉)和(或)不再信任金融系統、手持現金過冬。這才是中國金融系統的危險之處。這也使得中共的現行貨幣政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其三,4月新變化,美國關稅戰只是催化劑,更有其歷史因素:從社融結構來看,企業融資處境在顯著惡化中

中國經濟早在2008年就已經走下坡路了。2012年末習近平上台後,為維持中國經濟的中高增速(官方數據意義上的),更加借力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實施大規模社會融資。

從表3可見,2014至2018年,每年的社融規模都在20萬億以內;2019年美中關稅戰效果凸顯,社融規模較2018年增加1/3至25萬億多;2020年以來,疫情突起,年度社融規模更躍過30萬億大關,2024年社融規模較2014年幾乎翻番了。

32017—202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

單位:萬億人民幣

社融規模增量

實體經濟

人民幣貸款

實體經濟

外幣貸款

政府債券淨融資

企業債券

淨融資

非金融企業

境內股票融資

2025*

16.34

9.78

-0.1098

4.85

0.7591

0.1353

2024

32.26

17.05

-0.3916

11.3

1.91

0.2900

2023

35.59

22.22

-0.2206

9.6

1.63

0.7931

2022

32.01

20.91

-0.5254

7.12

2.05

1.18

2021

31.35

19.94

0.1715

7.02

3.29

1.24

2020

34.86

20.03

0.1450

8.34

4.45

0.8923

2019

25.58

16.88

-0.1275

4.72

3.24

0.3479

2018

19.26

15.67

-0.4201

1.79*

2.48

0.3606

2017

19.44

13.84

0.0018

——

0.4495

0.8734

2016

17.8

12.44

-0.5640

——

3

1.24

2015

15.41

11.27

-0.6427

——

2.94

0.7604

2014

16.46

——

2.43

0.4350

註:2025*為2025年前4月;1.79*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淨融資

數據來源:中共央行

不過,同期,社融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雖然中共一再講要支持實體經濟,但2014年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6.3%,到2024年卻下降到61.8%,10年下降了4.5個百分點。

(二)中共巨額外匯在手,但對企業的外幣貸款卻在緊縮。2014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餘額為3.47萬億元,到2024年卻只有1.29萬億元,2025年前四個月外幣貸款減少88億美元。

(三)中國股市融資不發達。2014年,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餘額為3.80萬億元,占當年社融規模的比例為3.1%;10年之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餘額為11.72萬億元,占比卻降至2.9%。每年的融資額,從2014年的4350億,波動中兩度上升至1.24萬億的峰值(2016年、2021年),但2022年起持續下降,2024年只有1353億了。

(四)政府債券發行異峰突起。前些年沒有數據。2024年末政府債券餘額為81.09萬億元,在社融中的占比為19.9%;2025年4月末升至20.3%。每年的政府債券淨融資,從2014年的4.72萬億,漲至2024年的11.3萬億。

(五)債券市場中企業融資的弱化。2014年,企業債券餘額為11.69萬億元,在社融中的占比為9.5%;2024年,企業債券餘額為32.3萬億元,占比卻下降到7.9%。每年的企業債券淨融資,2014年為2.43萬億,波動中攀升至2020年峰值4.45萬億,之後下降至2024年的1.91萬億。

更嚴重的問題是,企業債主要以城投債為主、國企為主。據華福證券研報數據,民企債存續規模占比僅為3.94%;甚至,民企淨融資規模連續多年為負,2021—2023三年約負6000億。

(六)銀行表外融資占比下降。社會融資中,首先是人民幣貸款,占比超過一半;其次,是實體經濟通過金融機構表外的融資,主要有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這三項,2014年合計餘額為21.44萬億,在社融中占比17.5%。表外融資風險很大。十年之間,中共的政策從支持轉為抑制。到2024年,三項餘額合計下降至17.66萬億,占比降至4.3%。

總的來說,企業在股市融資、債市融資都受擠壓的情況下,表外融資也大大收緊,企業(尤其是民企)融資的處境日益艱難。

結語

上述4月中國經濟的新變化,是短暫的波動,還是中國經濟大衰退的轉折點?這還需要繼續觀察。但是,2022年大盤動搖以來,中國經濟的總體走向越來越令人憂慮。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30/222597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