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新型啃老」正在全中國蔓延

有人說,現如今很多年輕人,依靠父母的支持,過得比我們這些「老一輩」還滋潤。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活的?3000塊錢,一年能活得有滋有味,難道不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革新嗎?「我兒子說他不缺錢。」前幾天,我和鄰居王阿姨碰面,正好她手裡拿著手機,顯得有些焦慮。我一看,哦,原來她又在給她在上海的兒子轉帳了。2000塊。你沒聽錯,不是1000,不是500,是2000塊!我忍不住問:「王阿姨,你兒子現在怎麼了?不是說好自己養活自己嗎?怎麼還需要你這麼多次給他轉帳?」王阿姨抹了抹眼角的淚水,嘆了口氣:「他說他花不了太多,生活很簡單,連300塊錢就能過一整個月。可是我怎麼放心呢?上海的物價那麼高,我就不信他能靠『西北風』活著。」原來現在有些年輕人,不工作,卻能靠著父母過得滋潤,甚至連工作都不想找。他們似乎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雖然生活看起來「極簡」,但背後隱藏的是父母們日漸加重的負擔。

01 「極簡生活」是新型啃老的偽裝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些年輕人是不是在追求某種所謂的「極簡生活」?不過,你仔細觀察,發現這些年輕人其實是在借「極簡生活」做偽裝。他們可能住在父母閒置的老房子裡,或者選擇去那些房價便宜、生活成本低的城市生活。像鶴崗、個舊這樣的地方,那裡房租便宜得多,可以隨便過得像個「自由人」似的。而且,他們也很「精明」,抓住了生活中的每一個打折機會。晚上八點的超市打折菜,凌晨時段的臨期食品,搶購外賣平台的新人優惠,甚至通過二手平台倒賣試用裝的小樣,幾乎讓他們的生活成本降到了最低。而當你去問他們打算什麼時候找工作時,他們常常會回你一句:「你知道現在有多少人在假裝上班嗎?」我們必須認清,真正的低欲生活,應該是內心的平靜與滿足,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對生活方式的主動選擇,而不是因為懶惰和逃避而被迫接受的生存狀態。

「新型啃老」正在全國蔓延:孩子不上班、也不伸手要錢,3000塊能活一年,既輕鬆又滋潤

02 低消費的背後,父母付出的卻是「代際轉移支付」

更讓我震驚的是,這不僅僅是「啃老」這麼簡單,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系統性的代際轉移支付。父母一代的消費習慣是買房、養孩子、支付醫療費用,但這些支出正在悄然轉嫁給父母。他們現在沒有壓力地過著低消費的生活,但代價卻是父母的辛苦積蓄、養老基金和房產資源。這些年輕人看似享受低物慾的生活方式,但卻是在用父母的焦慮來換取自己的輕鬆生活。他們不再像我們那一代一樣背負著社會責任和家庭負擔,而是巧妙地藉助父母的幫助,維持著一種「看似自給自足」的生活。正如一些專家所說:「能長期低消費的前提,是父母有穩定的退休金和房產托底。真正的貧困青年,連躺平的資格都沒有。」有些年輕人低消費,但他們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貧困者,而是享受父母資源的一種「無負擔生活」。

03 生活「極簡」,精神壓力卻無處不在

我還記得前不久,我去表弟的出租屋做客時,看到他正在一盞昏暗的檯燈下,剪輯著所謂「月入過萬」的理財課程視頻。桌子上堆滿了方便麵的空碗,看起來有些狼狽。表弟告訴我,他現在主要做三件事:註冊新用戶領外賣紅包、研究用AI批量生成短視頻、在知識星球賣「極簡生活攻略」。我知道,我的表弟雖然看似過得很「自由」,但他的背後,仍然是父母每個月固定的生活費和支持。而他從不直接要求父母的錢,反而將這份壓力巧妙地轉化為對父母的「情感勒索」,讓父母在焦慮和無奈中默默付出。這一切雖然看起來充滿著「自由」的氣息,然而其實暗藏著巨大的啃老壓力。這種生活方式表面上看似無憂無慮,但其中的風險卻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父母的焦慮和付出是無法永遠維持的。現在的父母在經濟上的支撐還比較充足,但如果未來出現意外情況,或者他們的經濟基礎開始出現問題,那麼這群年輕人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考驗。其次,這種「極簡生活」並不代表真正的內心自由。很多年輕人表面上生活簡單,實際上卻是在進行一場危險的社會實驗。他們以為靠父母提供的安全感就可以不工作、不承擔任何責任,但這種依賴性過強的生活方式,很可能導致他們最終失去面對現實的能力。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過度依賴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帶來社會的脫節和代際之間的隔閡。

一定要告訴孩子: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揮霍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為父母,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

告訴他們,低欲生活不是逃避的藉口,擺爛懶惰只會毀掉人生;讓他們明白,適度的壓力是成長的動力,只有勇敢地面對挑戰,才能實現自我蛻變。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擺脫「新型啃老」的枷鎖,在人生的道路上,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燦爛明天。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情感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30/2226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