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人類大腦「上傳」即將成為現實

想像你的意識被「上傳」到電腦,擺脫肉體的束縛,以數字形式永生。你依然是你,保留記憶與自我感知,卻不再受限於物理身體。在這個虛擬世界裡,你可以像現實中一樣吃飯、開車、運動,甚至能穿牆而過、翱翔天際,或漫遊外星球。唯一的限制,是科學能模擬出多逼真的環境。這就是「意識上傳」的構想,聽起來既酷炫又有點毛骨悚然。作為一名研究感知的腦科學家,我堅信這終將成為現實,但現在,我們離目標還很遙遠。

大腦被認為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結構,擁有860億個比針頭還小的神經元,以及它們之間的數萬億連接。要實現意識上傳,首先需要一張完整的大腦3D地圖,精確到每一個神經元及其動態變化。這需要遠超現有MRI技術的掃描能力。目前,科學家僅能繪製果蠅全腦和老鼠腦的小部分,距離人類大腦的全圖還有幾十年甚至更久。更棘手的是,僅僅掃描結構遠遠不夠。每個神經元都在不斷調整功能,這種動態過程也必須被模擬。究竟需要深入到分子層面還是更細微的層次?沒人知道答案。

另一個挑戰是感官模擬。意識上傳不能只是將大腦「困」在電腦里,脫離感官的純精神存在會導致嚴重心理問題。研究表明,感官剝奪,如置身完全黑暗或無聲環境,堪稱一種折磨。無法感知饑渴、疼痛或瘙癢的人,往往伴有心理障礙。因此,虛擬環境必須精準再現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心跳和晝夜節律。任何微小的失真都可能引發心理危機。然而,當今的計算能力和科學知識遠不足以支撐如此複雜的模擬。

有沒有捷徑?如果能破解大腦如何「計算」思想,科學家或許只需模擬關鍵部分,而非複製所有生物細節。這就像造車:明白引擎如何運轉,比逐毫米複製現有汽車簡單得多。可惜,我們對大腦如何將億萬神經元協同成思想的機制知之甚少,離解開這個謎團還有很長的路。

另一種思路是逐一用人工神經元替換真實神經元,逐步將大腦「數位化」。這聽起來更可行,但目前連替換單個神經元的技術都不存在。不過,技術的飛速發展令人期待。幾十年前,登月、基因測序和消滅天花都被認為是天方夜譚,如今卻已成真。計算能力和人工智慧的進步正在加速,未來幾十年可能帶來突破。更不用說,意識上傳的誘惑——永生——足以吸引億萬富翁慷慨解囊。

樂觀者預測2045年就能實現意識上傳,另一些人認為本世紀末更現實。但我認為,這兩種估計都過於樂觀。未來100年內實現我會感到震驚,但200年後或許有可能。這意味著,第一個「數字永生」的人,可能就出生在你的時代。

(示意圖)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煎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03/222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