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趙曉:你的孩子可能真的很努力,但趙家的孩子,一出生就在哈佛門口

—為什麼「國家主義」偶像只是幻覺?

作者:
別再拿"國家主義"來掩蓋"個人權力"; 別再用"個人奮鬥"來安慰"結構失衡"; 別再崇拜"國家偶像",相信所謂"共榮敘事",而要直面現實,追求真理。 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們認清遊戲規則、誠實定位人生。 在這個不平等被合理化的時代,清醒是一種力量。不是人人都能上哈佛,但人人都值得知道:你的努力不該成為別人神話的註腳。

畢業季的哈佛校園,一位身穿雲肩禮服的中國女孩登台演講,引來聚光燈。她自信滿滿、溫情脈脈,仿佛在傳達一個"我們中國人也能站上世界舞台"的宏大敘事。但當她的身份被一點點扒出:出身青島,初中畢業赴英留學,父親為NGO高管、資源豐富、一路托舉——那個"民族榮耀"的濾鏡,突然碎裂成片。

她的存在,並不意味著"中國夢"的實現;反而恰恰提醒了我們:在特權結構之下,沒有一個共同的國家。

一、國家主義偶像的虛妄:以個體榮耀掩蓋制度真相

"美國夢"是所謂機會均等、白手起家的夢,那是建立在美國憲政法治以及經濟黃金時代的故事。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被一種"國家主義偶像"所塑造,人們也被灌輸,只要夠努力,就能成功,共享一個復興的"中國夢"。但現實卻很骨感:有人住在夢想的樓上,有人卡在起跑線的地下室。

蔣雨融登上哈佛講台,不代表"民族進步",而是某種"特權再生產"的勝利。從她的資歷和水平看,她要是在國內內卷,211恐怕都考不進。就像那位前哈佛校長,只發表過11篇論文而且被指抄襲,若沒有 DEI,連中國普通大學的校長都當不上。但兩人,現在都成了哈佛的奇葩,吸引了全球的聚光燈。

可悲的是平民百姓,也傻傻地為她鼓掌——仿佛她的成功就是我們的成功,仿佛她站上講台,就是整個民族揚眉吐氣。

可問題是:她的路徑,你複製得了嗎?你的孩子可能真的很努力,但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在哈佛門口。你為他鼓掌,能抵銷掉為自己孩子的犯愁嗎?

二、在"榨取"型體制下,沒有"共同的祖國",只有"他們的網絡"

真正的問題,不是她是否努力或夠水平,而是這套"推薦制"的遊戲,你進不去。她的推薦信不是老師寫的,而是父親所在的國際NGO背後的人脈寫的。她出國讀書不是因為她分數高,而是因為家裡早就熟知英國招生系統,有能力布局、有資金執行、有資源推動。

而你呢?你的孩子可能正在補習數學、刷英語單詞,夢想著"拼一把"考進211。但你沒意識到:有些孩子,從未在這場考試中出現過。

他們走的是另一條賽道,你的孩子卻還在"高考決定命運"的夢中拼命。他們讀的是"全球治理",你拼的是"本碩連讀";他們背後是流動的資本、非政府組織、高級智庫,你背後是父母的工資條、戶口本和學區房。

這真的是一個"共同的國家",有共同的機會均等的"中國夢"嗎?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沒有"包容性制度",這一切都是空想。

三、沒有個人機會均等的社會,就沒有所謂的"中國夢"

我們曾經以為,"國家強大了,每個人都能沾光",國家強大就是一切。但現實是,沒有包容性制度,就沒有機會均等,也就不能共享經濟繁榮。

如果你不能憑努力獲得公平的入場券,那麼再多的"民族自豪感"也只是幻覺。所謂"國家發展帶來的個人紅利",不過是特權者的戰利品被粉飾後灑出的殘渣。

蔣雨融(之前還有瓜瓜等)們的出現不是問題,問題是:她的成功竟然又被誤當成一場"集體榮耀",而不是"個體特權"。這才是真正的幻覺。

四、"中國夢"成了不同階層的南柯一夢

對你來說,"中國夢"是拼死考研,是夜以繼日內卷;對她來說,"中國夢"是被推薦,是得以代哈佛發聲,是象徵"文化軟實力"的代表人物。

這不是夢的差別,這是階層的真實,是現實的惡夢。

人們以為在同一個國家追夢,其實彼此從未在同一塊土地上真正地生活過。

有人出生在"哈佛門口",有人卻一生都在城市邊緣掙扎著考進一所普通本科。你講公平,他們講"資源調配";你講奮鬥,他們講"路線設計";你講祖國,他們早已持有"全球通票",謀求的是"國際發展"……

五、怎麼辦?

我們該做的,不是酸別人,也不要過多批評這個青島小姑娘,而是拆穿幻覺,清醒思考:

別再拿"國家主義"來掩蓋"個人權力";

別再用"個人奮鬥"來安慰"結構失衡";

別再崇拜"國家偶像",相信所謂"共榮敘事",而要直面現實,追求真理。

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們認清遊戲規則、誠實定位人生。

在這個不平等被合理化的時代,清醒是一種力量。不是人人都能上哈佛,但人人都值得知道:你的努力不該成為別人神話的註腳。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萬維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04/222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