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所發射的「星鏈」(Starlink)衛星近期出現大量墜落現象,引發國際關注。圖:翻攝自X帳號@AZERTAC
根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8日報導,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所發射的「星鏈」(Starlink)衛星近期出現大量墜落現象,引發國際關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戈達德太空中心物理學家丹尼·奧利維拉(Danny Oliveira)領導的研究團隊,對這波「衛星雨」進行了深入調查,並指出與太陽活動明顯相關。
SpaceX自2019年展開「星鏈」計劃,首批衛星在當年升空。雖然自2020年起就有零星墜落事件,但當時的墜毀數量仍屬正常範圍。然而,自2021年起,墜落數量急劇上升:該年墜落78顆,2022年增加至99顆,2023年為88顆。到了2024年,情況驟變,單年竟有316顆衛星在大氣層中燒毀,使「星鏈」計劃迄今總共損失達583顆衛星,約每15顆就有一顆墜落。
SpaceX自2019年展開「星鏈」計劃,首批衛星在當年升空。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NASA研究指出,太陽活動與衛星墜落密切相關。奧利維拉團隊發現,當太陽活躍程度升高時,「星鏈」衛星遭遇的軌道阻力也明顯增加,成為它們脫軌並墜入地球大氣層的主因。
「我們明確觀察到,當前太陽活動的劇烈變化,正對低軌道衛星產生前所未見的影響,尤其在本輪太陽活動高峰與衛星數量雙雙創新高的背景下,更值得深入研究。」研究報告寫道。
太陽活動以約11年為一個周期,高峰期會伴隨大量太陽黑子、耀斑與磁暴。當太陽釋放的電漿抵達地球,會引發大氣層加熱膨脹,導致衛星在運行過程中遭遇更強阻力,最終失去軌道控制。
中國科學家聲稱在一次針對 SpaceX旗下星鏈衛星的模擬行動中,顯示中國只需99顆衛星即可在12小時內有效捕獵多達1,400顆星鏈衛星。圖:翻攝自極光 X(前推特)帳號
由於「星鏈」衛星運行於相對低的近地軌道,以提供高速通訊服務,其壽命平均僅約5年,受到太陽活動影響更為顯著。
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一些異常現象仍未完全釐清。例如,大多數墜落事件(約70%)並非發生在最猛烈的磁暴期間,而是在中等甚至輕微磁暴期間出現。研究推測,這可能與弱磁暴影響時間較長有關,能慢性地「侵蝕」衛星軌道,導致其最終失控墜落。
隨著太陽活動預計在未來數年持續保持高強度,衛星營運商恐將面臨更大的技術與風險挑戰。
NASA研究指出,太陽活動與衛星墜落密切相關。奧圖:翻攝自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