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這新興產業陷入虛假繁榮

—近千家A股公司涉機器人業務 專家揭背後黑幕

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一個機器人忽然失控翻倒,陪跑人員也跟著摔倒,現場觀眾一片驚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近幾年機器人產業逐漸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熱門概念板塊。目前A股有947家機器人概念股公司,其中人形機器人概念股252家,但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僅27.6億元。業內人士指出,人形機器人產業面臨技術與商業化雙重困境,A股還沒有以人形機器人為主業的機器人公司,行業陷入虛假繁榮,資本套利暗中涌動。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泡沫與虛假繁榮

同花順資料顯示,截至周三(7月2日)收盤,A股機器人概念一共有947家上市公司,相當於每6家A股公司就有一家涉及機器人業務,人形機器人概念公司則一共有252家。

這近千家機器人公司有多少能夠走到最後,結果很可能是非常悲觀的。

6月28日,在2025華映資本年度大會上,網易科技與引數機器人創始人兼CEO王潛表示,以手機和汽車行業發展歷程為例,現在手機市場就只剩下六七家主機廠,汽車市場還有幾十家,機器人應該是介於兩者之間。全球市場最終會收縮到一二十家的主機廠。

最終結局可能和新能源汽車行業一樣,絕大部分企業敗下陣來。2014年至2019年,中國市場上一度有超過60家造車新勢力,但目前仍在穩健營運的僅剩理想、小鵬、零跑、小米、蔚來和極石六家。

有近20年歷史的汽車電子商務平台「蓋世汽車」近期文章指出,2024年人形機器人行業陷入「虛假繁榮」。企業為迎合資本,紛紛宣布量產計劃。智元機器人宣稱「2025年量產千台」,但其產品尚未通過協力廠商可靠性測試;Agility的Digit機器人雖建廠擴產,卻因核心零部件短缺導致交付延期。清智資本創始合伙人張煜警告說,「量產只是數位遊戲,缺乏場景驗證的產能將成庫存毒藥。」

這種「虛假繁榮」2025年仍在上演。千尋智慧、松延動力和智元機器人等企業紛紛獲得新一輪融資,融資浪潮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熱火朝天。但3月28日金沙江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嘯虎對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出警告說,「誰會花十幾萬買機器人幹活?」並公開表示「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賽道」。

朱嘯虎的言論「撕開了皇帝的新衣」: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僅27.6億元,但融資額高達50億元,估值泡沫遠超實際需求。不過也有不同觀點。經緯創投張穎認為,機器人領域「大賽道,百花齊放,過程中有點泡沫也非常正常」。

專家揭資本套利伎倆和黑幕

行業泡沫浮現之際,資本套利也在暗中涌動。不少僅具備邊緣關聯的公司,通過各種途徑「蹭概念」搶占人形機器人風口,渾水摸魚推升股價。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余豐慧表示,有的公司會宣布高額投資於機器人研發項目,但實際上並未投入相應資源;還有的企業則通過發布含糊不清的合作聲明,聲稱與知名機器人公司有戰略合作,以此推高市場預期和股價。

華南某券商資深投行人士表示,大多數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業務還在布局中,沒有產生多少業績增量,業務發展階段與實際估值並不匹配;即使是與熱門機器人公司合作或者存在投資關係,但實際雙方可能沒有太多業務往來,而且這些機器人公司還未上市。「一些公司股價的漲幅明顯是不合理的,更多是非理性的炒作。」

知名商業顧問、企業戰略專家霍虹屹揭露了行業內的慣用「打法」。他說,「在與明星機器人公司聯動達成所謂『戰略合作』的情況中,首先在簽約前用特定資金頻繁交易該股,在協定簽署及消息發布後拉動股價短期內出現大幅拉升,隨後快速出貨。「

人形機器人面臨技術與商業化雙重困境

人形機器人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化落地都面臨瓶頸。「蓋世汽車」上述文章指出,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挑戰遠超外界想像。以雙足行走為例,其涉及動力學控制、即時平衡算法、關節力矩分配等複雜問題。波士頓動力Atlas研發團隊曾透露,僅實現穩定行走就耗費十年,而跳躍、後空翻等功能更需每秒數千次的計算反覆運算。

更大的瓶頸在於認知能力。中共國家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江磊指出,當前機器人缺乏「常識推理」能力。銀河通用創始人王鶴坦言,「讓機器人理解『從冰箱第二層拿飲料』這種簡單指令,需要融合視覺識別、空間記憶和任務規劃,目前尚無成熟解決方案。」

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路徑也尚未清晰。在家庭場景則面臨倫理與安全爭議;在教育領域,人形機器人的實用性也倍受質疑。

成本問題進一步加劇困境。特斯拉Optimus的BOM(物料清單)成本約10萬美元,而國內企業試圖通過縮減感測器數量壓價,卻導致功能降級。清智資本張煜指出:「售價3萬元的機器人只能完成體操表演,無法真正幹活。」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人形機器人

《證券時報》報導,人形機器人產業仍處於「從0到1」的研發階段,距離真正的產業落地還有頗長距離。因此,A股目前沒有主業是人形機器人本體研發及製造的公司。

在近期英偉達公司主辦的全球性技術會議(NVIDIA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與電腦科學系教授Pieter Abbeel表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真正的人形機器人。

報導指,機器人概念股進入這一概念池,最常見有三種途徑。一種是作為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切入人形機器人供應鏈。另一種則是與一級市場中的機器人公司聯動,開展技術合作與生態鏈布局等形式入局機器人業務。第三種是不少傳統企業跨界布局機器人領域。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大紀元記者楊旭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705/224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