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魯迅到底有沒有偷窺日本弟媳洗澡?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小說的文體,是吸收外國小說的文體藝術而對傳統的擬話本加以改革形成的,魯迅先生是這一改革的偉大旗手。

魯迅一度被人們不適當地推上「神殿」,成為中國新文學史上不能批評的作家。實際上,我們用不同的眼光去審視魯迅,讓人所不敢冒犯的魯迅走下神殿,絲毫不影響魯迅的價值,相反地,評價的角度越多,證明魯迅越有研究價值。魯迅當然有很多優點,可是不屬於他的,被過分肯定的,過分讚美的,過分宣傳的,我們也要有所了解,不要盲目崇拜。歷史人物要用歷史的眼光來看!

我小學的時候很崇拜魯迅,把魯迅大批的語句(例如《少年閏土》中的「很要防偷去」)搞到作文上去了,老師把文章評為不及格。由於盲目崇拜魯迅的一連串不通順語句而不及格,我很不服氣,認為這個老師沒水平。但是,稍大一點,設身處地地想一下,你若是老師你怎麼評?魯迅留學日本,受了那種複雜反覆的日本文法、日本語文結構的影響,再加上這種生吞活剝出來的中國的文言文的結構,魯迅有好多的白話文語句都不通,我請問如果你寫的文章語句都不通,你的老師會給你高分嗎?現在人看得懂嗎?

此後,我開始不喜歡魯迅的文章,特別是他著名的雜文,在這樣的太平盛世,我被唐詩宋詞薰陶得根本無法接受他粗糙不順的文章,可以說沒有絲毫美感可言。我個人的性格不適合反覆研讀魯迅,尤其是不適合讀他的雜文。他的雜文是刀槍,有些人喜歡,我卻要避而遠之。他的小說象徵寓意太明朗了,我同樣談不上傾心。至於他的散文,人們都以為很美,但語境意味於今天而言,失色也不少。

魯迅的作品,沒有現代的意味。他創作的時代早已過去,而且遙遠了。讀魯迅的文章,感覺冷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道,不是苦悶的人生,就是灰暗的命運;不是殘忍的殺戮,就是社會的敵意;不是希望的死亡,就是人生的毀滅;不是精神的殺戮,就是夢的崇拜;不是咒詛人類應該同歸於盡,就是說明人類的惡鬼與野獸化…… 是的,魯迅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只能在書本上了解魯迅,無論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是書上記載的。我們不能只談正面的,而忽略反面的。讓我們全面地實事求是地審視一下魯迅吧。

魯迅,不入國民黨,不入共產黨,所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批判的是人性,是中國人的劣根性,他不敢具體指責上海灘無惡不作的黑幫分子,而寫文章罵全體的中國人,全體的中國人招誰惹誰呢,為什麼背這些惡名?我請問你魯迅救了什麼中國魂?他從不指名道姓說哪些人不對,誰做錯了,老是說全國人民不行?全國人民都那麼差勁?中華民族怎麼會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啊?

魯迅生命最後的十年,是在日本人的保護之下進行創作,他的勇敢是來自租界的保護。《魯迅全集》裡面有《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什麼叫做且介呢?就是租字的一半叫且,界字的一半叫做介,且介亭就是半個租界的意思。日本人在日本租界以外,越界築路,延伸租界的範圍,叫半租界,魯迅就住在半租界,因此他的三本文集就以且介亭的名義出版。這就是魯迅的高風亮節嗎?

魯迅跟國民黨勢不兩立,他又謀求在其教育部門掛職,數年以來絕無成績,工錢照收。這就是魯迅的硬骨頭精神嗎?這是「橫眉冷對千夫指」嗎?

魯迅在北大時的學生說,他對人不友善,有的時候拿了些考卷回來,當上堂課的時候,一撒,有的都掉在地上了,你們去撿,就這樣子,由學生把考卷收回,這種態度好嗎?這是「俯首甘為孺子牛」嗎?

周作人在私人的信件中透露,他的哥哥魯迅著作中,其中夾雜有不少他的文章。《新青年》的《隨感錄》中的筆名叫唐俟的文章,其實是他寫的,卻放在魯迅的文集裡面。用時髦的話說,這就是侵犯智慧財產權。這何償不是一種偷盜行為呢?

魯迅在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即五四時代,所謂提倡的德先生和賽先生,賽先生是科學,德先生是民主,可是魯迅反對議會政治,請問反對議會政治的人,怎麼能夠提倡民主呢?如果民主沒有議會,這叫什麼民主呢?魯迅對民主的觀點顯然受到他老師章太炎和德國思想家施蒂納、尼采等人的影響。章太炎認為當大多數民眾處於愚昧狀態時,民主制的選舉會壓抑賢良之士。尼采更是對「文明的邦國」存在的虛偽和偏頗進行了揭露,他將治國的希望寄托在一兩個超人身上,而視民本主義為蛇蠍。魯迅是學醫出身的,鬧出這種政治學常識的笑話是可以原諒的,但這樣的水平與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的封號相稱嗎?

魯迅也有些過激的言論。休提幾種論爭了。單就新詩,魯迅對斯諾說:研究中國現代詩人,純系浪費時間。不管怎麼說,他們實在無關緊要。除了他們自己外,沒有人把他們真正當一回事兒。還說唯下筆不能成文者,便作了詩人。我真的莫名驚詫!這是偉大的文學家該說的話嗎?

1925年3月,魯迅收到許廣平的第一封信,於是開始了新的生活。魯迅時年45歲,許廣平27歲,朱安48歲。魯迅的原配朱安女士生前反覆對人講:「周先生對我不壞,彼此間沒有爭吵。」 許廣平與魯迅出雙入對,老夫少妻,不亦樂乎?我看魯迅還挺喜歡一夫多妻制的,對兩個妻子都不錯,處理得皆大歡喜。這難道就是魯迅的反封建精神嗎?

不久前有文章寫到周作人日本妻子羽太信子說「魯迅曾在他們的臥室下偷聽。」不少學者便以魯迅的文人性格,他不大可能會有如此下作之舉來駁斥。再則,周作人夫婦臥室的窗前種滿了鮮花,外人根本無法靠近。另一種說法是,魯迅偷看弟媳洗澡,於是聽牆角和「窺浴風波」這兩件事情便最終導致了兄弟反目的猜想原因。也許魯迅會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只有當事人能夠拿出確鑿證據來,但我認為相信人性總是比相信把人包括無數名人往高處想的所謂道德神話來得可靠,像著名作家郭沫若和郁達夫曾經偷看女人洗澡都成為公開秘密了,他們也是身心健康男人,喜歡女人很正常。特別是魯迅40歲左右啊,不談淫心,好奇心總該有吧?

一味指責周作人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的經濟問題或者人格缺陷只會歪曲事實真相。如果僅僅是羽太信子肆意揮霍,不會持家,分家單獨核算就可以了,這樣簡單的事情對於具備高智商和人生閱歷如此豐富的弟兄倆太容易了…… 可最終二兄弟還是大打出手,當時他們已經是有身份的學者了,一個是著名作家,一個是堂堂北京大學年輕教授,連鄰居都覺得不可思議,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其實從他們感情如此至深的弟兄之間關係以及生活的環境來看,可以排除由於政治觀念、金錢糾紛等矛盾因素,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女人…… 清官難斷家事,但所有傳聞都不會空穴來風,聽牆角和「窺浴風波」這兩件事情對全面認識魯迅的真面目也是有所幫助的。

上面敘述的情況是解放前的事情,那離我們近一點的情況是怎樣呢?文革時期,大家都知道魯迅的作品沒有受到打壓!為什麼?魯迅的弟弟周作人早就說:魯迅是被政治的需要給捧起來。知兄長者莫如弟弟也!

現在,我們清楚魯迅是人,並不是神。魯迅的作品大多出現在中小學的教材中,中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魯迅文章太多,不符合當代的時代特徵。如果一味宣傳魯迅的鬥爭性、政治性,就會帶給讀者一種憎惡感。我認為靠罵人是沒辦法構建和諧社會的。

社會在前進,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魯迅再見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北青網青年論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