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民俗攝影:新疆的冬季,別樣的採風

烏市山西巷
    
    山西巷緊鄰大巴扎,是烏市另一處維族民風濃厚的地方。
    
    不同於遊人攢動的大巴扎,這條窄窄的巷子裡,各種小吃食檔,服裝貨攤,日用手工,甚至清真寺應有盡有。維族人在這裡有買有賣,熟人間的寒暄夾雜著店家高聲的叫賣,熙攘中的平淡似乎與巷外的世界沒有任何關係,他們只以自己的方式過著自己的日子。
    
    1.零下25度的氣溫中圍著火爐吃蜜瓜,沒有強健的腸胃可是消受不起的。
    
    
    2.「羊肉串!新鮮的羊肉串!」老闆對鏡頭很是友好,特意地大聲叫起來。那獨特的口音,讓我想起陳佩斯的經典台詞:「烏魯木齊大草原的羊肉串啊!「
    


    
    3.核桃糖糕。要不是空不出手來,真的很想買塊嘗嘗。
    


    
    4.雜貨鋪老闆,自豪的父親。身後的妻子幾經邀請,就是不肯上前站在丈夫身旁。即使世事轉換,傳統的維族婦女仍然恪守相夫教子溫順理家的信條。
    
    「比漢族女孩溫柔多了!「 我在烏市的朋友劉大哥是這樣評價的,但是一提到結婚卻有很多猶豫。
    
    「為什麼呢?你不是說她們很好,很合適做老婆?「 我問過他。

「要改信伊斯蘭教,要洗腸,還要改名字呢!我就不能姓劉了,得姓買買提什麼的,呵呵!「

5.天寒地凍,我帶了一頂在俄羅斯買的狐皮帽,帽攤老闆非要看看成色,問問價錢。即使語言不通,比手畫腳倒也熱鬧,引來不少路人駐步湊趣。

6.獨自帶著兒子打理麵館,對她一定不易,燦爛的笑容里卻看不出半點怯懦和憂怨。

7.「朋友!看這裡!「 我應聲轉身,按下快門後才看清他手中的東西。嘩!落荒而逃。。。

8.「SH...NLHD...HESIDA!「 少年衝著我不斷地重複著。一個字沒聽懂,應該是向我誇耀他的烤雞好吃吧。

9. 嚓嚓聲聲,火花四濺。我愛旅行,因為我追逐精彩,但其間的平淡一樣令我感到充實;過客也好體驗也罷,經歷了不同才更懂得包容。

10.饢車。仍然是那麼鋪天蓋地,金黃誘人。

儘管在這裡買不到任何旅遊紀念品,甚至稍微鮮亮的東西也看不到,但是純樸炙熱的民風遠比大巴扎有看頭。如果在新疆的時間有限,來這裡逛逛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巷子旁邊還有一個大型的玉石交易場,也有得逛。

友情提示:

1. 人員混雜,注意隨身物品安全。

2. 拍照前與對方做好溝通,不要舉槍就打,尤其對女人和老人。

3. 大部分人是友好的,但遇衝突不要糾纏,儘快離開。就是警察也不能忽視民族安定這一大前提。

4. 清真寺不得進入,更不能拍照。

5. 即使巷外的世界豐富多彩,女性夏季到此地遊逛仍應避免裸露的服裝,除非你喜歡「萬眾舉目「。

第二部分:亞心和硫磺溝

知道嗎,世界上第一大州,亞洲的中心,僅 距烏市2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87.20度,北緯43.41度。

這裡雖然離烏市近,但除了一座18米高的標誌塔,周圍一片荒漠草原,並不值得特意跑一趟。如果為了去硫磺溝拍片,那它就是必經之地。既然來了,無論如何也要站在吊錐旁感受一下「以我為中心」的驕傲。

 


     
    11
    


    
    硫磺溝,一段五彩地貌山谷,長約200公里,時有雅丹的奇幻,時有丹霞的氣勢。斧鑿刀削般的懸壁和高聳雲天的怪石,俯視腳下褐紅,土黃,灰綠,紫紅的斑斕大地,其景非常之精彩。
    
    12
    


    
    13
    


    
    14
    


    
    這奇妙的線條,不可思議的天工,源自天山北麓三排褶皺構造帶的頻繁活動。

15

16

拍攝貼士:

1. 這裡是距烏市最近的一條拍攝線路,只拍硫磺溝一天即可來回。仍建議早點出發,因頭一次去的人難免被五彩地貌震住,而且經典拍攝機位達40公里之長,會發現還沒拍夠天就已經黑了。

2. 需要一名非常熟悉溝內情況的司機。雖然路邊就能看到景致,但最好的在後面的溝里。步行進溝要結伴而行,天黑時馬上出來,有狼。

3. 準備一天的水和饢,中途沒有用餐的地方。

4. 非常乾旱,途中常有拉礦石的卡車駛過,即使雪地上都會塵土飛揚,注意保護器材,著裝,防曬。

5. 最好的拍攝時機是雪後或雨後,水分滲透進山岩,色彩異常艷麗。

第三部分:吐魯番吐峪溝麻扎村

說起吐魯番,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其實,以這裡為代表的西域地區曾是人類四大文明的交匯地,更是古代最為活躍和發達的地方。現仍保留著許多古城古蹟和宗教遺存,展現著深厚燦爛的古代文明。

西域的代表地吐峪溝,位於鄯善縣境內,東距吐魯番市約55公里。這裡曾經是和伊斯蘭教的聖地。 它有兩個地點最著名,千佛洞和麻扎村。

千佛洞古稱「丁谷寺」,是吐魯番地區建窟較早、保存早期壁畫較多的石窟。最早的洞窟出現在晉、十六國時期。沮渠氏家族稱王時(公元443~ 450年),曾是吐峪溝佛教最繁榮的時期,共有94個洞窟,現存45個,溝東 21個,溝西24個。上世紀初西方人熱衷的新疆探險中,吐峪溝壁畫90%以上被人和德國人掠奪,破壞,現今只有8個洞窟還殘留少量有回鶻文題記的壁畫。

17。麻扎村。麻扎即維語「墳墓」的意思,全稱是「吐峪溝艾蘇哈卜凱赫夫」,意為「聖人住的洞穴」。

據記載,7世紀初,穆罕默德的弟子葉木乃哈等5人最早來傳教,東行至吐魯番盆地後,終於有一位攜犬的當地牧羊人成為第一個伊斯蘭教的,因此葉木乃哈等5人便長住此地。葉木乃哈等5人和第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人去世後,被埋在今吐峪溝麻扎,洞內現存土墳6 座和1個犬狀石,洞口有木柵欄,洞記憶體一木棍,傳為聖人之遺物。

墓穴開挖於基 岩之上,基岩為紫紅色夾灰綠色泥岩,上覆膠結緊密的礫岩層。圍繞墓穴築起一道略呈圓形的牆,牆院厚直徑約0.5米,牆高約3米,夯土築成。

佛教石窟和伊斯蘭教的聖地共存,是吐峪溝的獨特之處。

18

這個小小的村莊,是中國的第一大伊斯蘭教聖地,是「中國的麥加」。按當地穆斯林的說法,到麥加朝聖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溝麻扎。據記載,直到 20世紀初,仍有來自土爾其、印度的穆斯林到這裡朝聖。現在每年前來朝覲的大陸、香港、澳門、,以及德國、土耳其等地的穆斯林絡繹不絕。

村子的可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的土著人就是今天村民的鼻祖,已達2700多年之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形成一個典型的維吾爾族村落,村民全部是維族,保持著傳統的生活習俗。人們繼續用維吾爾語進行交流,過著信仰宗教生活,衣著服飾以維吾爾特色為主。村內除了小孩子必須接受義務,許多中年人一句漢語也不會講。

19

20

21

古村的民居用黃粘土製坯建成,實惠而且冬暖夏涼。各家各戶的窯房和葡萄晾房高低錯落,集生土建築之大全,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築群,被稱為中國第一土莊。

22

23

吐魯番,這片中國海拔最低溫度最高的土地,面對茫茫戈壁的無盡荒涼,更驚嘆古人在如此嚴苛艱苦的自然條件下用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汗水所造就的文明,並虔誠地恪守著它。

  

烏市的朋友告訴我,吐峪溝最美的季節在五月初。那時村前村後的桑樹上結滿了桑葚,陽光下泛著油光,黑紫黑紫地壓彎了枝頭。因為太多了來不及采也來不及吃,果子落滿了房前屋後,路旁巷邊,把地面染得紫紅一片,煞是好看呢。這一夥色友每年都來住上一周體驗生活採風拍照,帶上村民需要的白面和蔬菜,還有孩子們的本本和鉛筆,白天與他們同勞作同說笑,夜晚在屋頂的涼蓆上數星星。。。

好嚮往啊,我仿佛已經看到五月的艷陽天,吐峪溝的桑樹下,不,也許是桑樹上,吸允著指尖的桑葚汁,眼中瀰漫著古村落的一片金黃,恍惚中我已穿越時空感受到遠古。。。

哦,我的新疆,你總是不斷地給我期盼!

遊覽貼士:

1. 這裡與烏市也是一天來迴路程。同方向繼續向東還有鄯善沙漠,高昌古城,交河古城(前者破壞的較厲害,推薦後者)可遊覽,可安排2-3天時間,住在吐魯番市或鄯善縣。

2. 村口的麻扎群不得進入。

3. 進麻扎村後避免大聲喧譁。

4. 曾有無知者帶人體模特進村拍攝,引起軒然大波,村民們對生人的鏡頭非常反感。拍人像前交流很重要。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中華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