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許小年:中國奇蹟為何突然失靈?

都說市場是一隻無形的手,政府是一雙有形的手,他們不分伯仲,各司其職。可是在特色國度里,就完全不一樣了:搶占資源時,有形的手很瘋狂。壓低產能時,無形的手很無力。普降雨露時,自然親疏有別。衝鋒陷陣時,正庶各安天命。

不過,親也好疏也罷,正也好庶也罷,接班人也好孽種也罷,那也都是一個皇帝老兒的純種,至少是經過了皇帝老兒恩准才生出來的。不信你說哪一家鋼鐵廠不是發改委審批過的?哪一塊毒地不是共和國的兒子拉的屎?那一眼煤井沒有蓋著國土局的大印?可真等到歸到內務府處理了,那可是要分清上下三代的基因的,哪怕曾經在一個馬勺里混過飯,哪怕你真的力量驚人,一旦被魔掌碰上,也就怪不得後爹說話不算數了。—誰讓你的基因不夠純呢?

市場經濟還是揮掛在嘴上,政府主導永遠是揮在手上的,歸根結底黨還是領導一切的。逗你玩的笑話你也信?怪不得人家一直不給咱市場經濟地位,因為要說這就是市場經濟原則,連咱自己都不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含義是清理過剩產能、過多庫存和銀行壞帳「三座大山」。這「三座大山」不清理,就無法輕裝前進。清理了「三座大山」,才能談新的增長點在哪裡。回到供給側就是要放棄用政府來拉動內需,以驅動經濟增長的舊常態,而是轉向以企業為核心,以提高效率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模式。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有短暫的好轉,但這一短暫的好轉,付出了較大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在中央已經提出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一季度又依靠政府投資上項目,依靠中央銀行發鈔票、放貸款等,來拉動經濟的增長。一季度的政策出台後,儘管經濟有好轉跡象,但是,各方對這些政策也表達了不同看法。

5月份,《人民日報》刊發的《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中,權威人士的講話表明了轉型和改革的常識還在,認識到一季度的做法會使中國經濟今後更加困難。制止一季度的做法,是今年以來在經濟政策方面的一個重大調整。特別是權威人士在講話中,沒有迴避當前的問題,明確指出了中國經濟今後的走勢,既不是U型也不是V型而是L型。

而L型意味著經濟增長會進入下降信道,下降信道在底部,L型走勢會持續很長時間。而且L型的尾部,或者說困難的局面恐怕會持續三五年。

L型的形成和走向

為什麼要這麼長時間這就需要對當前的經濟情況作出判斷——當前的經濟情況是怎樣產生的。過去我們常說,中國創造了經濟奇蹟,這個經濟奇蹟使中國長時間保持GDP兩位數的增長。

但是,為什麼這個奇蹟突然失靈?為什麼L型跌下來後長時間無法反彈?

其實,L型的形成由來已久。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發生很大的轉變。增長模式的轉變是指,從改革開放初期依靠民間創新,特別是制度創新和市場力量驅動的經濟增長,轉變為過去十幾年間政府的干預愈加走向前台——經濟的內部動力缺乏,只能依靠從外部採用一系列如財政貨幣和信貸等方面的政策,採用外部輸血的方法來維持經濟的增長率。

對於何時出現了這一轉變,存在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個轉折大概出現在2000年初。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2004、2005年,這個轉折已經出現。而由於金融危機的衝擊,2009年,我們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也使得在過去十幾年間的,以政府投資、銀行發貸來推動投資,繼而投資拉動內需,以保持經濟增長的模式更為突出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但是,不治經濟體系內部的病,只依靠一次次的外部輸血,靠興奮劑維持,如果哪一天經濟又突然掉下來,該何以應對?

供給側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要清理這個模式在過去十幾年中造成的後果,需要花很長時間。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含義是清理過剩產能、過多庫存和銀行壞帳「三座大山」。這「三座大山」不清理,就無法輕裝前進。清理了「三座大山」,才能談新的增長點在哪裡。

權威人士的訪談讓大家醒悟到,真正進入經濟「新常態」,還需回到供給側改革上來。對於回到供給側,大家的理解莫衷一是。我的理解是,回到供給側就是要放棄用政府來拉動內需,以驅動經濟增長的舊常態,而是轉向以企業為核心,以提高效率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模式。這既是供給側和新常態的含義,也是權威人士講話的主旨所在。

L型形成的原因何在就是過去長時間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造成在投資這邊形成越來越多、超過了需求增長的產能的結果。當前,各行各業都面臨了過剩產能的問題。在全國大多數經濟較發達的省份,特別在鋼鐵、水泥、建材、工程機械等領域,出現全面的因為靠投資拉動而造成的產能過剩。全國鋼鐵行業過剩產能至少40%;水泥行業過剩產能至少50%。換句話說,全國50%的水泥產能現在都處於停工狀態,因為生產出來的水泥沒有需求;煤炭行業的過剩產能在30%-40%。然而,不是因為沒有需求,而是供給太多。供給為什麼這麼多?因為過去靠投資拉動上產能上得過於厲害。

在供給側到底需要做什麼?提出供給側改革,首要原因是要清理供給的過剩。河北今年下達硬性指標,要減掉上億噸的鋼鐵產能。減誰呢?河北的民營鋼鐵企業現在都在發愁,因為關閉鋼鐵廠很可能會先關它們。民營企業由於成本控制得較好,沒有亂上項目,雖然鋼鐵行業慘澹,但是有的民營企業還在賺錢。但是,如果關閉工廠的任務下來,恐怕會首先關閉它們。因此,需要強調的是,雖然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是對的,但是,用政府行政手段來淘汰過剩產能的方法欠妥。當然,也不能按照所有制劃分來主導淘汰,而應該用市場的手段:誰效率低,誰虧損,誰就關門。

供給側首先需要清理過剩產能的另一原因是,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積壓變成庫存,銀行貸款無法償還,不僅把銀行拖垮,到後面甚至會把銀行體系拖垮。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尚在眼前,一旦銀行體系出問題就是大事。然而,清除十幾年時間裡形成的過剩產能,非一時半會可以完成。所以,L型的尾巴會很長。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第一層含義:淘汰供給側的無效產能,並且需要很長時間。

清理供給側的過剩,一方面是產能,另一方面則是銀行貸款。關閉工廠不僅意味著下崗工人需要安置,一旦企業關門,也意味著企業欠銀行的貸款需要處理。銀行的資產質量已經有惡化的趨勢,關閉一家工廠就可能是幾十億、幾百億的貸款收不回來。天津關閉渤海鋼鐵廠,涉及債務2000億元,涉及銀行100家。但是這一步不走,下一次的經濟高速增長就無法到來。因此,不難想像改革難度之大。

此外,在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快速推進的背後,很可能出現其收益不足以償還銀行利息的情況。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出現償債困難,甚至無法償還的情況。

轉向有效供給:創新與成本優勢

新的增長的希望在於企業,而不在政府身上。現在政府手裡的資源已經有限。讓政府再拿錢去投資,已沒有那麼大的能力。銀行再去貸款也面臨著問題——銀行現有的資產質量產生了問題,必須先把自己手裡的壞帳清理完,才能發放新的貸款。

在這種情況下,新的增長在哪裡增加有效的供給。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第二個含義。過剩的產能在市場上沒有相對應的需求,是無效的供給。我們所講的供給側改革,是增加有效的供給。

什麼是有效的供給?一是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可以在市場上立即找到需求。比如,雖然全世界的手機生產能力過剩,但是,iPhone只要一推新款,市場立即出現搶購潮。而過剩只存在於舊型號手機的生產能力過剩。

這就是有效供給,是在市場上能立刻創造出需求的供給。經濟學上,到底是需求創造供給,還是供給創造需求我堅定認為,是供給創造需求。

清理無效供給的同時,需增加有效供給。找得到市場,或者找不到市場就去創造出市場的有效供給靠誰實現要靠企業,而不是靠政府。

賈伯斯做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一個市場營銷部的下屬問他,是否需要先做市場調查,為今後的銷售做預測?賈伯斯回答,根本不用做調查。因為現在還沒有這樣的市場需求。這個市場需求等著蘋果公司靠新的產品創造出來。而基於市場上現有手機的調查並不能反映未來市場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另一個創造需求的例子是騰訊的微信。微信剛開發出來的時候,沒有人想到今天有幾億人在使用它。雖然微信不收費,但是微信後邊的服務全是收費的。微信在前開路,後邊跟著的支付、理財產品等通過微信推向客戶。

所以,二流企業滿足市場需求,一流企業創造市場需求。這就要求企業去創新。要求企業的產品、服務和技術充滿想像力,超前於市場,並且有很高的效率。而「提供性價比非常高的產品和服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含義。如果供給是有效的,因為可以創造需求,也就不用發愁需求。而我們現在的供給側,無效供給太多而有效供給太少。所以,供給側改革的兩個含義:一是清理「三座大山」,清理無效供給;二是激發企業活力,創造有效供給。

而有效供給的具體內容:一是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做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通過差異化的競爭創造有效供給;另一個是雖然不是新產品,但是成本更低,並且是可持續的低成本。低到沒錢可賺,不可持續的低成本並不是有效供給。

同質化的競爭使得企業只能依靠價格競爭,而打價格戰的結果必然是利潤越打越薄,企業沒錢可賺。而且,消費者也未必滿意,因為企業做出來的都是同質化的產品,讓消費者沒有選擇。事實上,消費者願意多花錢購買差異化的產品。

所以,有效供給的另一個內容是成本更低。需要強調的是,為促銷而進行的降價並不是有效供給。有效供給是在成本降低的前提下的降價,並且這個成本降低是可持續的。這種情況下的供給也叫有效供給。而成本更低的方法是要有比平均水平更有效的生產方法和生產技術。

比如華為P9的售價比iPhone便宜,性能卻和iPhone各有千秋。P9的價格比iPhone低一些,並不是純粹的價格戰,因為P9的利潤率其實很高。換句話說,低價可以,但是必須是在低成本基礎上的低價,且低成本可持續。低成本可持續體現在即便低價依然能賺錢。

所以,判斷是否是有效供給,就兩個標準:一是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到市場上就立刻有需求相對應;二是可持續的低成本基礎上的低價格。

增強企業活力的三點建議

如何增加有效供給?還要靠激發企業活力來實現。怎樣激發企業活力?可以看到,在供給側改革的側重點上,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已經從政府轉向企業。但是,這並不是說政府可以無所作為。政府的作為應是創造一個良好環境,使企業可以增加有效供給。

如何創造一個使企業不斷創新、不斷研發,以增加有效供給的環境?政府最該做什麼?在供給側,首先要做的是強調法治,司法改革,包括更有效地保護私有產權。

特別是當前經濟增長轉弱、民間投資不振,更需要企業家安下心在國內投資,在國內好好做企業,做研發和創新。只有有了制度保障,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受到法律的保護,他們才能夠安心做好企業。供給側要搞活,就要了解企業在考慮什麼問題。而激發企業的活力,首先是強調法治、產權保護,重建信心。

其次是對內開放,減少管制。目前,很多領域仍然管得太嚴,比如電信、石油、天然氣等領域,民營資本無法進入。國有企業拿到很多優惠政策和優質資源,但是,市場的空間卻是有限的。

供給側改革直接影響的是生產者。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民營企業的權利如果無法得到保障,如果政府過度管制、隨意干預,就可能會倒退回計劃經濟。如果因為所有制不同而受到差別對待,就可能導致對市場經濟的否定,改革會走彎路。因此,政府的供給側結構性管理,應通過市場,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去直接實現。

其三是全面減稅,減輕企業負擔。若稅負過重,供給側也無法活躍起來。

一個例子是,法國總統奧朗德在競選時承諾,通過增加富人的稅收,使百姓的福利不僅一項不減,且還要增加。奧朗德上台後,把年收入100萬歐元以上的富裕家庭的稅率提高至75%。賺100萬歐元,75萬歐元要交稅,企業家怎麼辦有材料顯示,去年,一萬多名百萬美元以上收入的法國人移居海外,居全球第一。

高收入人群的稅率可以高一點,但是,如果高到75%,就沒有人有積極性經營企業,他們就會離開。建議給企業減稅,並不是說不關心低收入階層,一個國家只有經濟搞好了,低收入階層才有希望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法國收重稅,導致企業搬家,法國失業率現在達到10%以上,成為歐洲失業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所以,首先要讓經濟搞活,要把企業搞活,然後才是財富如何分配。財富的創造是第一位的,財富的分配居第二位。只有保持不斷「開源」,財富被不斷創造,經濟發展才會進入正常軌道。

只要在L型的「尾巴」里待的時間長了,讓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暴露得充分了,我們相信終會回歸到理性的經濟政策上來。我們現在是碰到了困難,但是經濟「新常態」的提法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把改革從需求側轉到供給側又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接下來怎麼走並非政策方向一改變,經濟就會恢復,後邊還需有措施跟上。如果措施跟不上,L型走勢的「尾巴」還會很長。

在L型「尾巴」中,企業該怎麼辦如果如何創造有效供給的觀點能被接受,答案也就有了,即企業目前不能靠擴規模以求生存、求發展,而需轉向創新和研發。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金融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