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鴛鴦蝴蝶派:民國第一寫手,被文壇低估了

有個人,他的一輩子不是在寫小說,就是在寫小說的路上:

張愛玲是他的迷妹,說:「喜歡看他的書,因為不高不低。」

魯迅母親、宋美齡、文化大師陳寅恪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他憑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一紙風靡大江南北,粉絲群體涵蓋了市井小民、政界大佬、富貴商賈……

他,就是民國言情小說界「天字第一號人物」——張恨水。

但如今很多人說起張恨水,只會止於他鴛鴦蝴蝶派代表的身份,和他麻將桌上寫風月的逸聞。

哪怕作品《金粉世家》被拍成電視劇,捧紅了陳坤董潔;《啼笑因緣》被六次搬上銀幕、七次改編成電視劇,引胡蝶、馮寶寶、李麗華、關山、劉松仁等歷代巨星影后爭相出演……

這位曾長居民國暢銷榜首位的作家,如今仍是一個冷門作家。作品的知名度和銷量,遠不如魯迅、老舍、梁實秋、張愛玲等。

然而仔細走進這位作家,就會發現其實這位「民國第一寫手」,被文壇大大低估了。

01一支筆,一座豪宅

1895年,張恨水出生於江西廣信一個習武世家,可是身體孱弱的他天生不是習武的材料,家人無奈,只得讓他棄武從文。

說來也怪,生於武術之家的張恨水卻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年幼時大量的小說閱讀為他埋下了文學創作的種子。

後來,由於社會動盪,家道中落,18歲的張恨水被迫輟學,不得不開始了謀生之路。

手無縛雞之力的張恨水,幹不了力氣活,只得投靠在武漢報館工作的叔叔,成為了武漢報館的一名記者,從事採編和撰稿工作。

報館微薄的收入,僅夠勉強度日,辛苦謀生的張恨水,對眼下的生活意懶心灰,然而世事難料,這份雞肋的工作反倒成為了他成功的基石。

在報館的日子,張恨水的寫作天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的報導敘事客觀、觀點獨到,一度成為報刊界搶手的人才。

此時的張恨水開始嘗試寫小說,近水樓台先得月,藉由報刊編輯的職位便利,他的第一部小說《紫玉成煙》開始在報刊連載,並大獲成功。

首部作品的成功給了張恨水文學創作上極大的信心,此後接連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小說作品。

1920年,20歲的張恨水作為多家報刊的駐京記者來到北京

在旁人看來,一人承接多家報刊的撰稿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這一切在張恨水看來,卻並非難事。

來到北京後不久,有了穩定收入的張恨水,在未英胡同租下一座大宅院,開始了自己傳奇般的小說創作歷程。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張恨水不僅能寫,甚至可以同時創作多部小說,產量最高時,竟有七部小說在各大報刊同時連載,不可不謂傳奇。

據說,每天傍晚,各大報社都有專人來到張恨水家中收稿,而張恨水則獨自在書房筆走龍蛇,並且一蹴而就,從不修改。

當晚九點之前,張恨水必會交完所有的稿件,從不拖延,按照當時的稿件量,張恨水每日要寫將近兩萬餘字,產量之高令人咋舌。

作品超高的發行量令張恨水的寫作事業如日中天,也得到了很多名人志士的追捧。

陳寅恪、張學良宋慶齡等都曾是張恨水的忠實粉絲,其中還包括著名作家魯迅的母親。

就這樣,隨著張恨水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財富積累也迅速膨脹。

單是各大報刊連載的稿費收入,就高達到每月500大洋,已經超過了當時大名鼎鼎的北大教授胡適

而報刊稿費的收入僅僅是冰山一角,為了獲得張恨水小說的出版權,各大書局爭相競價,單部作品的版權費,竟高達一萬多大洋。

收入方面的巨大提升,讓張恨水的生活一下子奢侈起來,他一次性支付4000大洋購下大柵欄的一座七進的豪宅,家中裝飾更是極盡奢華。

事實證明,並不是每個媚俗之人都是財迷心竅之輩,張恨水雖然有很多權貴粉絲,但是他一生從不向權貴獻媚,始終堅守著文人的風骨。

作為無黨派的名人志士,很多政客向張恨水拋出了橄欖枝,張學良更是三顧茅廬請他做官,卻都被他婉言謝絕。

後來,張學良甚至派專人將聘書和禮物送到張恨水家中,但是張恨水僅僅收下了禮物,卻拒絕接受聘書。

不僅如此,他還特意令家人備了回禮,令來人將聘書與回禮一併帶回給張學良,並給了路費,不得不說張恨水做事的周到。

02新與舊,俗與雅

幾乎從張恨水的小說有了廣泛名氣的一開始,他就受到了來自新文學陣營的攻訐——儘管那通常並不是針對他個人,而是向著一切所謂「舊」的文藝。

儘管張恨水本人和「鴛蝴」的主將並無什麼來往,也從未在其主要刊物《禮拜六》等發表過作品,但由於他所採用的章回體,關於男女情愛的題材,和所受到的市民階層的歡迎,還是被指認為「鴛蝴」的代表作家。

1932年,錢杏邨(阿英)在《上海事變與鴛鴦蝴蝶派文藝》一文中,更直指張恨水是「封建餘孽的鴛鴦蝴蝶派作家」的代表,是「一般為封建餘孽以及部分的小市民層所歡迎的作家」中的「驕子」。

激進的眼光讓左翼批評家們看不到張恨水給章回小說注入的新意,也沒有興趣關注他小說中俗中帶雅,雅中有俗的獨特追求。

張恨水在20世紀30年代所受到的批評與抨擊,雖然並不影響他的受歡迎程度和商業上的成功,卻延續到了之後幾十年的現代文學史著述中。

雖然在20世紀40年代,有了一些對張恨水較為公允和平和的評論,但在張恨水身上發現些許「進步」的色彩,並不能真正解決他在文學史中的尷尬。

20世紀50至70年代的文學史,自然不會有張恨水的一席之地。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被埋沒的現代作家被重新「打撈」並得到了重視,比如張愛玲、沈從文都等來了閱讀熱潮,但相比之下,張恨水仍然是寂寞的。

為何會如此?張愛玲、沈從文的被接受,是革命話語淡出文學史的結果,他們的作品雖游離於革命主潮之外,卻毫無疑問是新文學結出的果實。

而張恨水所涉及的,卻是更深層、更基本的文化矛盾——新與舊,俗與雅。

俗與雅的衝突就更是一個貫穿古往今來的大話題。

儘管長期被爭議聲纏繞,但在當時,張恨水從未公開回應過來自新文學界的批評。到成名多年之後寫《寫作生涯回憶》,也只是非常通達地說:

雖然我沒有正式作過禮拜六派的文章,也沒有趕上那個集團。可是後來人家說我是禮拜六派文人,也並不算十分冤枉。因為我沒有開始寫作以前,我已造成了這樣一個胚子。

他為人低調、平和,工作勤奮,有傳統文人的修養,更有自己的清醒和原則。

03一男三女,啼笑因緣

在張恨水著作的眾多作品中,《啼笑因緣》是他寫愛情最為鮮明,最具特點的一部。

民國十八年,舊京五月的天氣,已經不怎麼涼了。

中山公園的丁香、牡丹、芍藥雖已開謝,但綠蔭中的幾盆千葉石榴,嫩嫩的葉子剛吐新芽。

幾個妙齡女郎,正伏在石頭上,目不轉睛地看著不遠處一個同樣伏在石頭上奮筆疾書的人。

那人埋頭大寫,絲毫不理會她們的竊竊私語。

幾個月過去後,當幾個女孩爭相討論著《快活林》新刊的熱門小說時,她們一定想不到,這部爆紅的《啼笑因緣》,是在她們的見證下寫的。

那個忘我寫作的人,就是通俗文學大家張恨水。

那天,正在遊玩的他,忽然靈光一閃,腦子裡構出了一種悲歡離合的幻影。

他趁興掏出紙筆,寫下了《啼笑因緣》。

這個一男三女的愛情故事,一經刊發,便引爆了文藝圈。

用張恨水自己的話說:

上至黨國名流,下至風塵少女,一見面,便問《啼笑因緣》,這不能不使我受寵若驚。

如果你期待愛情,你要看《啼笑因緣》,它會讓你悸動之中保有理智;

如果你不相信愛情,你也要看《啼笑因緣》,它會讓你在冷靜之下藏有熱情。

作為上個世紀30年代風靡全國的章回體小說,不僅讓平日裡不看報的人拿起報紙,更讓人們見面必聊。

它到底有何魅力,我只能說,這本小說的真實像冬日裡的冷風吹進了每個人心裡,或憤怒,或憐惜,亦或……

《啼笑因緣》最早於1930年3月在《新聞報-快活林》上連載,主要講述了在北京求學的杭州青年樊家樹與天橋唱大鼓書的鳳喜天橋結緣相戀,後因將軍脅迫兩人分離的愛情故事。

同時,家樹在北京期間結識的武夫之女秀姑、富家小姐何麗娜,兩人也傾心於家樹,但因各自身份與性格所致,每人用各自的方式處理這份感情。

小說通過幾人的情感故事,反映了當時那個風雨飄搖社會的悲情現狀。

《啼笑因緣》發表至今已近百年,這百年來,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對作品中的人物也有了不同的評判。不過好的作品放到今天仍舊能夠讓人心有所獲,其價值不因時間而消逝,這就是經典。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先鋒讀書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