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1毫克可誘發癌症!就藏在你身邊

你了解身邊的致癌物嗎?近日,這一話題衝上熱搜。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中國肝癌高發地區分布與黃麴黴菌污染分布的位置幾乎重合。

黃麴黴毒素臭名昭著

黃麴黴毒素是由黃麴黴菌、寄生麴黴等代謝產生的劇毒物質,屬於1類致癌物,目前已知的黃麴黴素約20種,其中食品中常見且危害極大的有黃麴黴毒素B1、B2、G1、G2四種。

黃麴黴菌微溶於水,易溶於油脂。在100℃下即使滅菌20小時也不一定徹底分解,所以烹調時並不能完全去除。紫外線、微波可破壞黃麴黴毒素的結構。

黃麴黴毒素因毒性強而臭名昭著:微量毒素即能引起人體強烈反應,其中一種黃麴黴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僅1毫克黃麴黴毒素即能誘發癌症,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強的化學物質。它們不僅致癌,還對肝臟、腎臟、神經等都有毒性作用。

它如何進入人體?

黃麴黴毒素主要隨著被污染的食物進入人體,經消化道攝入後,50%—80%的黃麴黴毒素在十二指腸內被迅速吸收,其中肝臟記憶體留量約為其他組織的五倍以上,易導致肝癌的發生。

部分被吸收的黃麴黴毒素在24小時內排出體外,但部分可能再次被吸收,停留在機體內。

中毒後有哪些症狀?

黃麴黴毒素急性中毒時,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發燒,腹部產生大量積液,機體出血且難以凝血,更嚴重時會出現頭暈,走路步幅不穩的症狀,最終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處於慢性中毒狀態時,表現為營養不良、消瘦,進一步出現出血、嘔吐、腹痛、黃疸等症狀,最終發生肝臟的癌變或表現為昏迷死亡。

嬰幼兒若長期攝入含有黃麴黴毒素的食物,會生長緩慢,先天性畸形,器官發育障礙。

它藏在哪些食物中?

1.穀物:黃麴黴毒素容易污染玉米、小麥、花生大米等穀物,進行加工、食用前需要仔細判斷穀物表面是否發霉,或變質變色,如發現有霉點,最好將放在一起儲存的穀物都處理掉。

2.堅果:它還易存在於瓜子等堅果類食品上,當吃到變苦的瓜子時,一定要迅速吐掉,並及時漱口。

3.食用油:如果用玉米花生榨油,但並未嚴格篩選時,黃麴黴毒素就會進入。購買食用油時注意是否嚴密封口,最好避免小作坊式土榨油。

4.發酵食品:如家庭自製發酵食品環境中存在其他細菌,因此相較於無菌食品工廠生產的食品易被污染。建議適量食用自製發酵食品。

5.雞蛋、肉類、牛奶:動物吃掉受污染的飼料後,會將黃麴黴毒素的代謝產物傳播到雞蛋、肉製品、牛奶中,從而導致人與黃麴黴毒素的接觸。

發霉的筷子、案板上存在黃麴黴毒素?

不存在,黃麴黴菌生長需要營養條件,筷子、案板發霉或與其他黴菌相關,目前尚無黃麴黴菌污染筷子、案板的報導。

驗鈔手電筒、驗鈔機可以檢測黃麴黴毒素?

這種檢驗方法沒有特異性,細菌其他產物、維生素A也可被激發產生螢光。其次黃麴黴毒素含量一般很少,即使是黃麴黴毒素被激發產生的螢光,肉眼也難以辨別,實驗室中的檢測方法均需先進行提取和提純。

薄膜層析法和液相色譜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快速試紙檢測方法也正在開發中。

黃麴黴菌喜歡潮濕的環境,保持廚房的清潔,儲存場所乾燥等都能抑制細菌滋生。紫外線、微波還可破壞黃麴黴毒素,不妨通過暴曬、微波加熱等方式處理食物。對於黃麴黴毒素,整體上不需要過於緊張,以預防為主。

如果已出現輕度的中毒反應,則需及時送醫,並漱口、催吐,大量飲水,減少黃麴黴毒素的吸收、促進排出體外。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長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