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最近總覺得身體乏乏的,特喜歡買一大包堅果在陽台上慢慢嗑。鄰居李大爺路過,總是半開玩笑地說:「你小心那什麼致癌堅果名單,吃多了可不好!」王阿姨一愣,下意識把手裡的瓜子停住了:難道堅果真的會致癌?新聞里常講的「哪些堅果已被列入致癌名單」,到底是謠言還是有根據?堅果到底還能不能放心吃?尤其是有些口感發苦的花生、亮閃閃的糖衣核桃,真的安全嗎?一連串疑問,讓她越琢磨越不踏實,難道連天天吃的堅果,也藏著健康「地雷」?
生活中,像王阿姨一樣愛吃堅果、又擔心健康隱患的中老年朋友並不少見。網絡上的「致癌名單」沸沸揚揚,一時間花生、開心果、瓜子、杏仁等堅果,似乎變成了風口浪尖上的「危險零食」。
真相究竟如何?其實,「堅果致癌」並非危言聳聽,但風險背後有科學原理,更有避開的辦法。到底哪些堅果要當心?怎樣吃才安全?尤其是你可能忽視的那「一步」,才是健康的關鍵。本文將為你拆解堅果背後的安全密碼,第3種堅果的隱患,很多人直到出現身體不適才後悔。
很多人問,堅果這麼天然,到底「致癌」從何談起?權威的解釋,實際上和堅果本身的「原罪」無關,而在於它們儲存不當、加工方式不規範,極易成為致癌物的溫床。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黃麴黴毒素」列為1類致癌物。這種毒素喜歡在高油高濕的環境中生長,花生、開心果、瓜子這類堅果,只要儲存不規範,一旦霉變就極易滋生黃麴黴毒素。要命的是,這種毒素高溫都殺不死,耐熱達250℃,普通炒制、烹飪方法都不能把它徹底消滅,也就是說,你一旦誤食了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堅果,哪怕只是一小口,也有致癌風險。
不僅如此,堅果的加工方式同樣會「暗藏殺機」。市場上流行的炒貨、油炸、鹽焗等花式堅果,在高溫加工過程中容易產生丙烯醯胺等潛在致癌物。數據顯示,油炸花生、瓜子的丙烯醯胺含量遠高於生食或低溫烘焙產品,有些甚至超出安全標準的2-3倍。如果再遇上海邊攤、無廠家標識的「散裝堅果」,在潮濕天氣中極易霉變,更添風險。
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堅果生產廠家還會為了讓堅果色香味更吸引人,添加漂白劑、糖漿等非法添加物,令健康風險進一步上升。臨床數據顯示,在連續食用高糖、高鹽堅果的人群中,肝功能指標異常率為普通人群的1.4倍,心血管風險也隨之上升。
這些「隱形風險」,才是堅果頻頻被拉入「致癌名單」背後的真正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堅果一律有害,關鍵就看你選對了哪種、吃對了方法!
3種堅果風險高,這些細節最容易被忽視
很多人以為只要是「進口大牌」、「帶包裝」的堅果就安全,其實真正上榜「致癌名單」的3類堅果,你可能天天在吃,卻沒注意細節:
第一類:花生及其製品
花生油脂豐富,最容易因為潮濕、存放時間過長,從表皮裂口處生霉。一旦花生發苦、表面有黑斑、出現哈喇味,就極有可能被黃麴黴毒素污染。數據顯示,90%的花生黃麴黴毒素超標樣本出自散裝攤點無密封包裝產品。
開封花生應在一個月內吃完。如發現異味、苦味果斷丟棄。
第二類:開心果、碧根果等含油量高堅果
這類堅果脂肪含量高,容易因高溫潮濕而氧化、發霉。特別是路邊攤的開心果,如果果皮開裂、果仁發黃,都要小心。
數據顯示:霉變開心果樣本的黃麴黴毒素含量平均高於安全標準3倍以上。
一定選擇密封小包裝,開封后冷藏保存,雨季濕氣重時加乾燥劑。
第三類:糖漬、鹽焗等深加工堅果
這類堅果不是直接「致癌」,而是因高鹽、高糖和高溫加工產生的丙烯醯胺和添加劑,長期大量攝入會加重肝腎負擔、提升癌症風險。某品牌100克果蔬脆片熱量可達500大卡,酸奶堅果含糖量輕鬆超過每日建議量一半!
儘量選擇原味、帶殼、無調味的堅果。
你可能沒想到,第3類加工堅果的隱患最容易被低估,「美味」背後往往藏著健康陷阱。新鮮、原味才是關鍵,嚼一嘴糖衣堅果,遠不如一小把帶殼核桃安全!
健康吃堅果的正確打開方式,牢記這3招
面對堅果是否「致癌」的疑問,專業營養師和權威指南都反覆強調:安全,歸根結底看選購方法和科學食用習慣。想讓堅果「加分」不「添堵」,關鍵做到這3點:
優選原味、帶殼堅果,每天控制量
帶殼堅果比散裝或脫殼堅果新鮮、易保存、霉變率低。每天建議攝入量控制在30克以內(相當於一小把),既保證足量好脂肪和營養,又能規避能量「超標」隱患。
密封冷藏+按時吃完,防止霉變
堅果開封后要及時密封、冷藏,尤其是花生、核桃類高油堅果。潮濕環境可放食品乾燥劑。核桃、碧根果建議一個月內吃完,發現發苦發霉立即丟棄,切忌「捨不得」心態。
搭配新鮮果蔬攝入維生素C,降低風險
堅果搭配維C含量高的柳橙、獼猴桃等水果,有助於抑制亞硝胺等有害物質形成。讓堅果在健康飲食結構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同時,也要警惕「偽健康」零食,比如果蔬脆片、風味酸奶堅果、植物蛋白肉類零食。它們熱量高、添加劑多,表面看起來營養,其實並不適合頻繁食用。
堅果本身無害,關鍵在「挑得對、吃得對、保存好」。只要日常多加注意,這些營養小零嘴同樣可以成為守護健康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