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電視把孩子變成腦殘娃?!

3 阻礙孩子的認知力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顯示,通過針對孩子觀看DVD而設計的實驗發現,每天都觀看DVD影像的嬰兒,比完全不看DVD的同齡孩子理解的單詞平均少6~8個,其中17%看DVD的寶寶比不看的寶寶語言判斷能力差。「在觀看電視節目時,更多的孩子是被電視強大的音響和視覺效果所吸引,雖然聽到了聲音、看到了畫面,但大腦卻不對其加工。」曾細花博士指出,親子互動是寶寶學習語言的關鍵環節,寶寶需要跟成人或同伴進行交流,有人在身邊的時候寶寶才會比較興奮,自然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真人身上認真學起來。然而電視影像是種單通道輸入語言的方式,對寶寶聽力的提高或許有些幫助,但對於寶寶形成自身語言來說則是不充分的。

「創造力、想像力其實也是學習能力的一部分,沉迷於電視節目之中的孩子往往好奇心會降低,缺乏在現實情境下進行探索的動力。」在曾細花博士看來,電視中鮮艷的色彩、變化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對寶寶有著深深的誘惑,於是寶寶開始厭倦畫面單調、文字枯燥的書本。然而,電視所傳播的信息大多是片段式、跳躍式的,寶寶從中只能得到一些零碎的、不系統的知識,創造力和想像力逐漸受到了束縛,最終會影響孩子進行探索的學習能力。

4 引發電視孤獨症

「人在出生之後6個月內所見所聞的學習經驗(光、聲音的學習經驗),會成為成長之後行動的基礎。如果讓嬰兒太早接受過強的光及聲音的刺激,嬰兒的大腦會對機械的聲音產生反應,對於母親和其他親人的聲音反而沒有反應了;同時,幼兒在看電視超過半個小時後,大腦就會處於一種睡眠狀態,很容易便會發生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情形。」李志厚教授強調,兒童思維分析力差,模仿性很強,長時間的與電視相伴易導致兒童只對電視節目感興趣,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社會交往能力差,性格變得孤僻,很可能導致孩子患上電視孤獨症。

李志厚教授還指出,由於學校、家庭和社會提供的活動機會少、場所小,內容還不夠豐富,缺乏趣味性和價值性,這些都直接導致孩子間交流減少,全都宅在家裡化身為小小「宅男宅女」。所以,在責備電視拴住孩子的同時,家長還需要進行反思,嘗試聯合其他的寶爸寶媽為孩子們創造更多有意思的戶外活動。

5 成性早熟的催化劑

「孩子看太久電視會減少荷爾蒙褪黑激素的分泌,然而這種被譽為睡眠荷爾蒙的激素,與兒童青春期開始的時間有著密切關係。通常來說,褪黑激素分泌減少會間接影響兒童的免疫系統、睡眠規律和發育時間。」李志厚教授指出,缺少褪黑激素是兒童過早成熟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兒童的褪黑激素水平過低,就會導致其提前進入青春期。女孩可能在8歲前就有第二性徵發育或10歲前月經來潮,男孩則在10歲前開始性發育,性早熟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女性性早熟容易使女孩子成為性攻擊的對象,所以父母一定要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以防提早進入青春期。

6 會讓寶寶膨化成小胖墩

「10%的兒童肥胖是由疾病引起,10%是家庭遺傳,剩下的80%中絕大多數屬單純性肥胖,而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看電視。有的寶寶喜歡邊看電視邊吃飯,家長也發現這樣寶寶在吃飯時會比較老實,乾脆讓他一邊看一邊吃,有時候甚至特意在寶寶吃飯時打開電視機。這樣寶寶的心思全在電視上,往往不知道什麼時候肚子飽了,會吃得過多,導致肥胖,可能還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李志厚教授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長久地呆在電視前,多站起來活動活動,最好是多進行戶外體育鍛鍊、增強孩子體質。

支招

寶爸寶媽如何PK「狼外婆」

第一招、無規矩不成方圓

「寶寶在3歲以前,注意力和視覺發展還不夠完善,父母一定要控制寶寶看電視的時間,最好是在20分鐘左右。同時,不要挑選過於複雜的電視節目,畫面轉換也不要過於頻繁,因為畫面變動太快不利於孩子辨識。總之,父母應當儘量陪同兒童觀看那些畫面柔和、語速較慢的材料。」曾細花博士談道:從外語學習角度來看,電視還是有些自身優勢的,所以家長不妨讓寶寶看看迪士尼神奇英語和其他類似經過科學設計的電視節目。這些節目可以提供孩子標準的語音輸入,在觀看過程中父母宜多提些問題,與寶寶進行互動交流,畢竟看電視只是學習的手段而非終極目的。

寶寶3歲以後,看電視的時間可以稍微放長一些,但在這一階段父母更需精心挑選電視節目內容,因為3歲以後寶寶的模仿能力逐漸增強,內容不健康的節目易對寶寶的行為發展產生不良影響。譬如暴力性的節目就可能導致寶寶產生攻擊性行為,所以寶爸寶媽要對節目內容嚴格把關,讓寶寶多看些健康向上的節目。

「其實,關鍵就在於從小給寶寶建立個規則,給寶寶講道理哪個時段可以看什麼內容,等3歲以後寶寶就可以明白。」曾細花博士不贊成完全禁止孩子看電視,主張父母和寶寶一同去挑選,給寶寶說好規則為什麼只能看半個小時,怎麼樣去看。民主的環境很重要,規則制定後的堅持也很重要,這一切有助於形成寶寶自身的約束力。同時,曾博士還建議家長多與老師、鄰居、社區配合,充分利用一切資源來開展寶寶感興趣的活動,當寶寶全身心參與進來的時候,必然會降低對電視節目的依賴性。

第二招、給「狼外婆」找個替代品

整天坐在電視機前,寶寶不願意動手動腳,漸漸就形成懶惰、不願主動做事情的心理,導致寶寶不願意運動、不願意學習,影響身心健康。為了讓寶寶健康地發展,專家建議,父母可以從多方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給「狼外婆」找個替代品,以避免電視占用寶寶絕大多數時間。

「可以多買一些有顏色的書畫給寶寶看,並在家裡放一些舒緩的音樂代替電視;經常帶寶寶到戶外看看花草,鍛鍊寶寶的眼球,加快視力的發展,並呼吸新鮮空氣;無論是在寶寶睡覺還是醒來的狀態下,都不要抱著寶寶看電視,更不要讓寶寶的眼睛對著電視;多和寶寶在家裡做一些遊戲,增加家庭樂趣;培養寶寶做一些家務,比如幫媽媽剝豆子、收拾碗筷等;減少寶寶單獨在家的機會,可以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玩,或讓寶寶上托兒所等,以免寶寶孤單而在心理上產生對電視節目的依賴。」曾細花博士特別提醒,想要讓寶寶減少看電視,父母首先應該以身作則,在寶寶未睡覺的時間裡,父母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2個小時。

第三招、提升寶寶創造力———「點石成金」

在曾細花博士看來,創造力本身就包含很多方面,其中自主選擇性非常重要,同時足夠的探索環境、足夠的安全感也是進行自主安全探索活動的要素。嬰幼兒時期是寶寶感覺統合發展階段,在3-6歲的時候父母可以試著帶寶寶盪鞦韆以促進寶寶的平衡感;也可以讓寶寶玩玩沙畫,在促進寶寶觸覺發展的同時,變動的圖形創造還利於激發寶寶的創造力。7歲以後是邏輯思維發展的階段,寶爸寶媽可以採用討論、物體引導的方法,讓寶寶想像事物的不同用途,進行開放式思維培養。同時,李志厚教授還特別為寶爸寶媽支招,可以帶孩子玩釣魚問答、擊鼓傳花、未來生活設計、價值澄清、BINGO、寓言故事創作、突發事件應對等遊戲,對提升寶寶的創造力好處多多。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媽媽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027/26576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