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古代美女的十大標準

綜合中國歷代贊詠美女的不朽名篇,以及古今作者關於美女評價的各種版本,現整理概括出評價中國古代美女的十大標準:
  
  1、膚若凝脂
  
  「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細膩而潔白。「膚若凝脂」,皮膚光滑、細膩而潔白,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準之一。
  
  女人形體美,首先要看肌膚,而膚色白最為難得。《詩經》云:「素以為絢兮」,素者,白也。「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常有眉目口齒般般入畫,而缺陷獨在肌膚者」(清?李漁《閒情偶寄?聲容部》)。古有「一白遮百丑」的說法,皮膚是否白嫩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標準。
  
  「膚若凝脂」出自《詩經?衛風?碩人》,形容春秋時衛莊公夫人莊姜的肌膚之美。可以說,生為黃種人的漢民族,自先秦以來就以肌膚白為美。如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周邦彥《南柯子》:「膩頸凝酥白,輕衫淡粉紅」等。
  
  作為白的極致的「雪」和晶瑩透明的「冰」,也常被用作修飾美女的肌膚。「冰雪」一說出自莊子《逍遙遊》:「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後世借用者很多,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溫庭筠《菩薩蠻》:「鬢雲欲度香腮雪」;五代薛昭蘊《浣溪沙》「倚風凝睇雪肌膚」;吳文英《賀新郎?湖上有所贈》:「雪玉肌膚春溫夜」;清?蘇曼殊《本事詩》「烏舍凌波肌似雪」等。古詩詞中有一個流行的術語是「玉骨冰肌」,蜀主孟昶在《玉樓春?避暑摩訶池上作》中贊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蘇軾《洞仙歌》中轉述此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蘇軾在另一首詞《西江月?梅花》裡借用了這個說法:「玉骨哪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表面是詠梅花,實際上暗指他的伺妾朝雲;楊無咎《柳梢青》也有「玉骨冰肌,為誰偏好」。
  
  在描寫女子身體的詩句中,「玉」字出現的頻率遠超過「冰」、「雪」兩字。中國人偏愛玉,因為「玉潤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潔也」(《春秋繁露?執贄》)。光潔溫潤的「玉」,也常用作形容美女的肌膚。如江淹《麗色賦》「仙藻靈葩,冰華玉儀」;柳永《晝夜樂》「膩玉圓搓素頸」;柳永《合歡帶》「一個肌膚渾似玉」等。據《王子年拾遺記》記載:劉備的妻子甘皇后玉質柔肌,姿態光艷。一次劉備召甘後到白綃帳中。下屬遠遠望去,只見帳中的甘皇后好比月下聚雪。河南進獻一個玉人,高三尺。劉備把玉人放在甘美人的身後。甘後和玉人潔白齊潤。劉備說:「不意我玉人乃有兩也。」
  
  以上詩詞分別用「脂」、「皎」、「酥」、「冰」、「雪」、「玉」、「素」等字眼,形容身體之白淨、光潔、柔滑。
  
  2、明眸善睞
  
  明潔靈動、富有神韻的眼睛,也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準之一。
  
  女人之美,焦點在眼睛。「面為一身之主」(李漁《閒情偶寄?聲容部》),而目又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察心之邪正,莫妙於觀眸子。」李漁認為,女人的眼睛大小動靜與其人的情性剛柔、心思愚慧有密切關係。「目細而長者,秉性必柔」;「目善動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聰慧」。
  
  「明眸善睞」出自曹植的《洛神賦》,形容洛神的眼睛明亮靈活,善於顧盼傳情。美目顧盼生姿,更增美女媚態。中國古代文人對美女眼睛的描寫,虛寫多於實寫,特別注重眼睛的魅力,或者說眼睛的神韻。如《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李延年《北方有佳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曹植《美女篇》:「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陶淵明《閒情賦》:「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曹雪芹《紅樓夢》:「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等,也都是描寫美目光彩之魅力的千古名句。
  
  秋天的水清澈明亮,一清見底。中國古代詩詞曲賦中也常用「秋水」、「秋波」之類的說法,來形容美女清澈明亮的眼睛。如《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揚」,「清揚」是水汪汪的意思,以汪汪的清水比喻靈動明麗的眼睛;晏幾道《採桑子》:「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覺未多」,以「千斛明珠」比喻明潔靈動而溫情脈脈的眼神;唐代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仁秋水」,以秋水比喻明潔的眼池;唐代元稹《崔徽歌》:「眼明正似琉璃瓶,心蕩秋水橫波清」,以「琉璃瓶」、「秋水橫波清」比喻明潔而靈動的眼睛;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寫道:「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以「秋水、寒星、寶珠」比喻明澈有神的眼睛,以「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比喻又黑又亮的瞳仁;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女子的眉眼常用「眉蹙春山,眼顰秋水」等。
  
  3、雲發豐艷
  
  烏黑、亮麗、濃密、修長是中國古代美女頭髮的審美標準。
  
  「雲發豐艷」出自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雲發」,形容頭髮象烏雲一樣又黑又濃;「豐艷」,則形容頭髮不僅濃密,而且亮麗有光澤。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烏黑濃密的頭髮為美。古詩中常用「雲」字來形容美發的烏黑濃密,如《詩經?鄘風?君子偕老》:「鬒髮如雲,不屑髢也」。「鬢」意為頭髮濃密而黑,「髢」意為假髻。這句古詩讚美了濃密而漆黑的頭髮有如天上的烏雲,擁有這樣一頭黑髮便不屑於使用假的髮髻了。再如和凝《臨江仙》:「雪肌雲鬢將融」,溫庭筠《菩薩蠻》:「鬢雲欲度香腮雪」,將雪白的肌膚與烏黑的鬢髮對照描寫,更襯托出鬢髮之美。古代婦女的髮型以髮髻為主,只有濃密的頭髮方能梳理出花樣繁多的髮髻式樣。由於濃密的頭髮不是所有婦女都能天然擁有的,故而假髮興盛起來。假髮的興盛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古人對濃密頭髮的喜愛和追求。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烏黑亮麗的頭髮為美。古人常用「鑒」字來形容美發的烏黑髮亮。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左丘稱讚仍氏所生之女「鬒黑而甚美」,並將她那一頭黑亮而充滿光澤的頭髮比作銅鏡。又如《昭明文選?七辨》:「鬒髮玄髻,光可以鑒」;蔡邕《青衣賦》:「玄發光潤」。「鬒」和「玄」都是稱讚發黑的詞語。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長發為美。我國古人對婦女的長髮情有獨鍾,如《新唐書?后妃傳》記載,唐高祖之妻竇皇后出生時發垂即過頸,從三歲開始發與身等,及長大成人更是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烏雲。南朝虞通之《妒記》記載,晉明帝時,蜀主李勢女兒被大司馬桓溫納為小妾,桓溫的妻子,妒火中燒的康長公主,由於看見李有一頭委地的長髮而不忍殺之。又如《陳書?高祖紀》載:「張貴妃髮長七尺,鬒髮如漆,其光可鑑」。七尺只是一個概數,形容女子的頭髮甚長,美態可掬。
  
  雲發飄飄是一種美,更多的則是將頭髮綰成髮結,盤在頭頂、腦後、或垂在兩邊,稱為髮髻或髻子。古代女子髮髻式樣繁多,爭奇鬥艷,唐?段柯古所著《髻鬟品》中列舉的歷代宮中髮髻有近三十種,清?鮑協中著《續髻鬟品》,又加上近四十種。比較流行的大概是徐士俊《十髻謠》中的十種,分別為:鳳髻、近香髻、飛仙髻、同心髻、墮馬髻、靈蛇髻、芙蓉髻、坐愁髻、反綰樂游髻、鬧掃妝髻。
  
  4、蛾眉青黛
  
  細長、彎曲、淡青色是中國古代美女眉毛的審美標準。
  
  古人將眉毛稱為「七情之虹」,因為它表現出不同的情態,並使臉更加具有立體感。實際上,古詩中對女性身體的描述,關於眉毛可能是最多的。其中,主要強調兩點:細長和彎曲。如司馬相如《子虛賦》:「長眉連娟」;曹植《洛神賦》:「修眉聯娟」;白居易《上陽白髮人》:「青黛點眉眉細長」;陸龜蒙《陌上桑》:「長眉亦似煙華貼」;溫庭筠《南歌子》:「鬢垂低梳髻,連娟細掃眉」、「髻鬟狼藉黛眉長、欲斂細眉歸繡戶」等。
  
  眉毛的細長和彎曲兩個特點,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蛾眉」。蠶蛾的觸鬚細長而彎曲,故稱。如《詩經?衛鳳?碩人》:「螓首蛾眉」;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蛾揚兮」;傅玄《有女篇?艷歌行》:「蛾眉分翠羽」;和虞《記室騫古意》:「清鏡對蛾眉」;張祜《集靈台》:「淡掃蛾眉朝至尊」;白居易《井底引銀瓶》:「宛轉雙蛾遠山色」;顧夐《玉樓春》:「枕上兩蛾攢細綠」等,都是讚美蛾眉。
  
  比喻眉毛細長、彎曲的,除了「蛾」字,還有「月」、「柳」等字眼。如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賦》:「紅唇寫朱,真眉學月」;杜牧《閨情》:「娟娟卻月眉」;晏殊《浣溪沙》:「鬢蟬欲迎眉際月」;晏幾道《菩薩蠻》:「愁春細畫彎彎月」等,都是寫月眉。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李商隱《和人題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顰葉」;唐?趙鸞鸞《柳眉》:「彎彎柳葉愁邊戲」;韋莊《女冠子》:「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唐?王衍《甘州曲》:「柳眉桃臉不勝春」等,寫的都是柳眉。
  
  「眉毛美」不僅在於其「形」,還在於其「色」。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眉如翠羽」,寫出了眉之形與色。眉毛顏色有深有淺,但美女偏重於淡,偏重於青。古詩中常將美女的眉喻為「遠山」、「春山」。遠山很淡,這是無可懷疑的,春天的山不像夏天的山那麼濃郁,因此這些顏色都是淡青色的。如《西京雜記》:「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西漢卓文君眉如遠山,一時成為時尚,稱為「遠山眉」。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眉斂遠山青」;柳永《玉蝴蝶》:「翠眉開、嬌橫遠岫」;韋莊《荷葉杯》:「一雙愁黛遠山眉」;顧夐《遐方怨》:「兩條眉黛遠山橫」;晏幾道《菩薩蠻》:「春山眉黛低」等等,寫的都是遠山眉。黛,是一種青黑色顏料。古代女子常用黛畫眉,故稱眉為眉黛或黛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如屈原《楚辭?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青黑色顏料畫眉。李商隱《無題》詩:「八歲偷造鏡,長眉已能畫」,連幼女也學畫長眉,說明畫眉在唐朝的流行程度。韋莊《謁巫山廟》:「春來空鬥畫眉長」,反映宮女以與人比賽畫長眉來消磨時光;晏幾道《浣溪沙》:「日日雙眉鬥畫長」,描寫歌妓日日畫眉鬥長,爭妍比艷。唐朱慶餘《近試呈張水部》:「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妝畫好後,女子自忖,該不該問問夫婿:畫的眉形及深淺是不是時髦呢?
  
  5、杏臉桃腮
  
  艷光照人、白裡透紅,是中國古代美女面容的審美標準。
  
  古代詩詞曲賦中描寫美女面容,多強調其艷光照人。如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濕潤之玉顏」;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顏盛色茂,景曜光起」;張衡《定情賦》:「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艷而秀容」;曹植《洛神賦》「轉眄流精,光潤玉顏」;曹植《靜思賦》:「紅顏曄而流光,卓特出而無匹」;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閒」等,都突出描寫了美貌的秀美、光澤。
  
  古人常用「玉」來形容美女的容貌,如「玉顏」或「顏如玉」,取義玉的溫潤、光潔和美好。除了以上部分名篇名句,還有《古詩十九首》之十二:「燕趙有佳人,美者顏如玉」;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等。
  
  古代詩詞曲賦中描寫美女面容,並非著意單純的白色,太蒼白了,沒有一絲血色,會給人以病態的感覺。與白色相協調的是粉紅,白裡透紅才是作者們所欣賞的。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就提出了白裡透紅的和諧美的標準,這也是一種健康的美。白色、紅色完美結合的描述還有《漢孝惠皇后外傳》:「不傅脂粉而顏色如朝霞映雪」,紅色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單是意境,足以美得令人心醉。
  
  古人常用花來比喻美女的容貌,常用的花是桃、杏、芙蓉(蓮)等,強調臉色如花之嬌艷。這個「色」,當然是「白裡透紅」。常用的詞語是「杏臉桃腮」、「桃腮粉臉」、「人面桃花」、「面若芙蓉」等。《詩經?召南?桃夭》中早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用盛開的桃花比喻待嫁女子豐美的容貌。「杏臉桃腮」,臉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紅,出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杏臉桃腮,乘著月色,嬌滴滴越顯得紅白」。還有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四回:「平時第一愛妾,為羅氏女,生得杏臉桃腮、千嬌百媚」;南宋?易祓《喜遷鶯》:「見杏臉桃腮,胭脂微透」;南宋?楊澤民《蝶戀花》:「杏臉桃腮勻著酒」等。「桃腮粉臉」,形容年青女子粉紅色的面頰,如《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二回:「桃腮粉臉,描兩道細細春山」;明?沉仕《催拍?偶見》曲:「俊滿桃腮,疑是朝雲」;《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唇似丹硃,蓮臉生波,桃腮帶靨」等。「人面桃花」出自唐人崔護的詩句,與「桃腮粉臉」意思相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芙蓉即荷花,也是白裡透紅,煞是可愛,如白居易《簡簡吟》:「蘇家小小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眉」等。
  
  古代美女的「杏臉桃腮」、白裡透紅,可能是天生如此,也可能是化妝的結果。古代女人常喜歡在臉上抹上白粉搽上腮紅。所謂白粉,就是鉛白、鉛粉,也有人稱其為鉛華或直接稱為「粉」,據說是夏禹發明的,不過,也有人說是商紂王所做的,然而女性普遍地在臉上塗抹白粉,卻是在周文王的時候。至於紅妝,最早,女性是將一種被稱為「朱」的染料塗在臉上,後來才懂得使用胭脂。據說,胭脂是北方匈奴所發明的。燕國便栽種了很多製造胭脂的植物。匈奴稱自己的妻子為「閼氏」,也就是可愛如「胭脂」的意思。閼氏不僅和胭脂意義相同,連發音也很是相似。「美人妝面,即薄粉,復以燕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這說明,中國古代女性很早就藉助於往臉上撲粉搽胭脂來增加自己的姿色(或掩蓋某些缺陷)。
  
  關於古代美女的臉型,大多認為標準的臉型是上部略圓,下部略尖,形似瓜子,豐滿潔白,俗稱鵝子臉。此外「滿月」、「銀盆」也是符合中國古代審美標準的臉型。面如滿月,是指臉盤圓圓的、白白的,像滿月一樣,相貌白皙、豐滿、富態而有神采。面若銀盆,也是形容臉盤既白又圓,如《紅樓夢》描寫薛寶釵之美:「臉若銀盆,眼同水杏,唇不點而含丹,眉不畫而橫翠」。
  
  此外,還有關於美女額頭的描寫,如《詩經?衛風?碩人》中的美女莊姜:「螓首蛾眉。」螓首,是指一種類似於蟬的小蟲。它的前額豐滿、光潔。這是古代美女額頭的標準。
  
  同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關於笑靨的描寫。臉部的酒窩稱笑靨或雙靨,如《楚辭?大招》中即有「靨輔奇牙,宜笑焉只」的描述;又如漢代班婕妤《搗素賦》:「兩靨如點,雙眉如張」;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晉?傅玄《有女篇?艷歌行》「巧笑露歡靨,眾媚不可詳」;梁武帝《子夜歌》「巧笑茜兩犀,美目揚雙蛾」等,都是吟詠笑靨。
  
  6、櫻唇貝齒
  
  色澤紅潤、口型小巧是中國古代美女嘴唇的審美標準;晶瑩潔白、整齊均勻是中國古代美女牙齒的審美標準。
  
  自古以來,人們常以「紅唇皓齒」、「櫻唇貝齒」來讚美女性唇齒之美,晶瑩潔白、整齊均勻的牙齒配以小巧紅潤、充滿活力的櫻唇,當然會給人以自然健康的美感,對容貌美起到烘雲托月的作用。
  
  古代詩詞曲賦描寫女性唇齒之美,主要集中在「色」與「形」兩個方面,其中前者著墨最多。從顏色方面來講,基本上是兩點:唇紅、齒白。如《楚辭?大招》:「朱唇皓齒,嫭以姱只」;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曹植《洛神賦》:「丹唇外朗,皓齒內鮮」;傅玄《有女篇?艷歌行》:「丹唇翳皓齒,秀色若圭璋」;五代魏承斑《玉樓春》:「輕斂翠蛾呈皓齒」等,分別用「朱」字和「丹」字講嘴唇的鮮嫩紅艷,而用「皓」字和「鮮」字形容牙齒的白淨光潔。岑參《醉戲竇子美人》「朱唇一點桃花殷」,小口象一片殷紅色的桃花,嬌艷欲滴。張先《慶春澤?與善歌者》有「冰齒映輕唇,蕊紅新放」,用「冰」字形容牙的潔白,用「蕊紅」形容鮮紅的口唇,形成色彩上的鮮明對照,「蕊紅新放」一句還很形象地描寫了歌女輕啟朱口的姿態。元?薩天錫《楊妃病齒圖》詠楊貴妃病齒,也很美艷:「朱唇半啟榴房破,胭脂紅注珍珠顆。一點春寒入瓠犀,雪色鮫綃濕香唾。」
  
  從形狀方面來講,口唇講究小巧,牙齒強調整齊。人們常以「櫻桃」來比喻口唇,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就其顏色來說,要紅潤鮮亮,就如嬌艷欲滴的熟透的櫻桃;一是就其形態來講,要小巧可人,所謂「唇一點、小於朱蕊」是也。如白居易曾作詩讚美他的兩個年輕貌美的小妾:「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蘇軾《蝶戀花?佳人》中也有「一顆櫻桃樊素口」的詞句。用「櫻桃」比喻美女之口,不僅小巧玲瓏,而且紅艷欲滴,當真是秀色可餐。韓偓詩《褭娜》:「著詞暫見櫻桃破,飛盞遙聞豆蔻香」,講美女開口唱歌,小口就象熟透的櫻桃破為兩半,極為傳神。李後主《一斛珠》:「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也是詠美人口的名篇。另外,人們常以「瓠犀」、「貝」、「榴齒」等來比喻牙齒。如《詩經?衛鳳?碩人》形容美女莊姜「齒如瓠犀」,瓠犀,葫蘆的籽,晶瑩潔白而小巧整齊(《朱熹集?詩經卷》)。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形容東家之子「齒如含貝」,「貝」指白色螺殼,比葫蘆籽的比喻稍高一籌;《漢書?東方朔傳》裡有「目若懸珠,齒若編貝」,「編貝」還強調了牙齒的整齊,更進一步。清代朱彝尊《沁園春?齒》裡有「文貝編成,密鎖華池,懸漿易霑。愛蘭湯乍嗽,含朱愈瑩。瓠犀難擬,排玉還銛」,形容美齒用了「文貝編成」、「含朱愈瑩」、「瓠犀難擬」、「排玉還銛」等詞,除了「含朱愈瑩」之外,都含有整齊的意思。曹雪芹《警幻仙子賦》裡有「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榴齒」,形容牙齒象石榴的果實一樣光潔整齊,而且還能散發出香氣。看來,古往今來的人們都認識到了整齊對牙齒的重要性。
  
  美女紅艷的口唇也常常用「檀口」或「絳唇」來形容。檀是一種淺紅色或淺絳色的顏料,在古代常被女子用作口紅,所以「檀口」便成了描寫女性淺紅色嘴唇的一個專用語。如唐代香奩詩人韓偓在《余作探使以繚綾手帛子寄賀因而有詩》中這樣寫:「黛眉印在微微緑,檀口消來薄薄紅。」唐?趙鸞鸞《檀口》詩云:「銜杯微動櫻桃顆,咳唾輕飄茉莉香。曾見白家樊素口,瓠犀顆顆綴榴芳。」這首詩描寫口齒,色、形、香俱全,咳唾飄香,也是一種美。詞牌中有一個小令《點絳唇》,調名取自江淹《詠美人春遊》的「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絳」是深紅色,「點絳唇」就是上下唇各畫一個紅色半圓,合在一起時就呈現出一個櫻桃小口,在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可以看到這種口妝。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412/38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