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冬至習俗的由來和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

一.冬至的由來與意義:

冬節就是冬至,時間在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又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而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因為它的日子並沒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我們,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為如此,冬至便成為曆法上重要的節氣之一。更由於古人對於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

在古代,冬節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記載,又因為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才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日子呢!

「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另外,冬至又有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的稱呼,民間則多稱為「冬節」。又由於富人都過著豐厚的冬至,而窮人則只能貧苦的過夜,於是又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一夜」、「富人吃一夜,窮人凍一夜」的俗諺。

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台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二.冬至的民俗

1.冬至應節食品:

在冬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應節的祭品,除了一般的祭品外,還有「圓仔(湯圓)」及「菜包」。湯圓是中國人很早就製作發明的一種食物,在古時候稱為「牢丸」或「粉圓」,是糯米製成的一種食品。最早,吃湯圓沒有一定的時間,宋朝以後,開始在元宵節吃湯圓,明清以後,開始有人也在冬至時以湯圓祭神祭祖,因而成為應節的食品。在冬至前夜,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漿,壓榨水分,成為「圓仔棲」,然後動員全家大小把它搓成糰子(俗稱圓仔),分為紅、白兩種,紅的是用「紅花膏」染成。而以前富裕人家,也有搓成數倍大的「圓仔」,裡面包著糖和土豆麩(花生研磨成粉),紅白各六顆,稱為「圓仔母」,不論是「圓仔」或「圓仔母」,因為在冬節使用,所以又稱為「冬至圓」。當大人正在搓圓仔的時候,小孩子喜歡在旁邊湊熱鬧,一邊搓圓仔,一邊把圓仔棲染上各種顏色,再捏出鳥獸花果的形狀(如雞、狗、豬等等),而且把它們蒸熟了去祭祖,俗稱「做雞母狗仔」(這是祈求六畜興旺,百果豐登的意思)。除了「做雞母狗仔,孕婦也以冬節圓來占卜生男生女,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冬節圓就著火烤,如果湯圓脹而不裂則生男,如果膨脹破裂了則表示會生女孩;另外一種是將放在篩子裡頭的圓仔,每次取出兩顆,取到最後,如果只剩下一顆,預兆生男,如果沒有剩下,則可能生女。菜包則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爛的鼠麴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棲,做成半月形,裡面包筍絲、豆乾、菜脯等,是自古以來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環餅(晉代時叫做寒具)。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婦必須早起「浮圓仔」(用糖水煮湯圓)、「炊菜包」(蒸菜包)並準備祭拜神明、祖先,並且享用「冬至圓」,吃了冬至圓,帶有象徵團圓及添歲之意;在從前,祭拜之後還以冬節圓粘在門戶、器具上,稱為「餉耗」。

在冬至的應節食品方面,有許多有趣的傳統,甚至是各族的特色。例如:滿族旗人在冬至祭天祭祖之後,將祭拜過後的豬肉煮成白肉和親朋好友分享;在陜西地方,人們相信共工的兒子,在冬至這天去世,變成散播瘟疫的惡鬼,但疫鬼怕紅豆,因此在冬至這天,大家煮紅豆粥來避開瘟疫;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在冬至這天則有吃餛飩的習俗,有句俗諺說:「冬至餛飩夏至面」,另外在西北地區則多半吃餃子(餃子在明代之前稱為餛),民間甚至有流傳「吃了冬節的餃子,不凍耳朵」的諺語(據說這種習俗是來自於醫聖張仲景施藥為窮人治凍傷的故事而來的)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網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222/48961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