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記住四大「黃金比例」 所有健康秘訣都在這裡

隨著生活品質的日益提高,大家對健康的關注也在逐漸地增加,每天不再是腳步匆匆,不再一味地為了工作廢寢忘食,而是懂得了慢下來,把工作與生活相結合,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在生活中更加關注身心健康,以一種全新的狀態面對工作。那怎麼樣做才能讓身體更加健康呢?今天就讓小編就告訴大家應該如何更健康的養生。

一、飢與飽3:7

中國人有一句俗語:「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要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控制進食的量,只要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不要太餓也不要太飽,此飢與飽的比例為3:7是最合適的。

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

晉代醫學家葛洪曾經說過:「若要長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如果我們要想活得長久,就需要經常清理腸胃裡的東西;如果我們不想死的話,就要做到腸胃中沒有排泄物。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些誇張,但卻深含道理。

我們處在飢餓的狀態時,身體是不會繼續製造排泄物的,這樣有利於腸道排空毒素,對我們身體的健康有好處。當然這種飢餓的狀態並不是毫無節制的,而是要在一定的合理範圍之內,要有計劃地餓,不能為了餓而餓。

很多人就要問了:「七分飽是什麼樣的概念呢?」其實,七分飽的感覺因人而異,不是很好衡量,這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就像是我們感覺自己吃的差不多了,但還不想離開飯桌,可要是繼續吃的話又會撐,這種似飽非飽的感覺就是七分飽的狀態,所以一旦我們有這種感覺,就不需要再進食了。

長壽之鄉巴馬老人之所以長壽,是他們有自然的「飢餓療法」。那些百歲老人從小到大均有飢餓史,老年期後,由於環境的因素,他們的飲食也僅是日食2餐至3餐,約是每日兩粥一飯,與花天酒地、暴飲暴食無緣。他們自然的處在近於飢餓的狀態中,所以他們才能夠活得比正常人更長久。

二、動與靜3:1

中醫學上講究動靜結合,因為「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只有動靜相結合才能達到陰陽平衡,所以每天有動就要有靜,有靜就要有動,如果每天運動30分鐘,那麼就要相應的休息10分鐘。以動靜3:1的比例是對身體最有用的生活狀態。

動則生陽,靜則生陰

最常見的動的方式不外乎行走、跑步、游泳等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有利於增強心肺耐力,長期堅持有氧運動能夠增加體內血紅蛋白的數量,提高機體抵抗力。

而每天閉目10分鐘是最佳的靜養方式,除此以外還有看書、讀報紙、聽音樂等方式。這樣可以放鬆緊繃的神經,有利於調整氣血循環,長期堅持靜養對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失眠等症狀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三、午睡與夜眠1:21

睡眠是每個人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我們都在睡眠中度過,只有有了充足的睡眠,我們才能有充沛的精力面對工作的挑戰。但是現在很多人只是關注晚上的睡眠時間,卻忽視了午睡的重要性。

睡眠是每個人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英國學者曾進行過研究調查,發現每天午睡10分鐘就可以消除下午的困意,這效果要比晚上多睡兩個小時好很多。午睡不僅能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還能預防冠心病。醫學家觀察研究發現每天午睡30分鐘,可以使體內的激素分泌更加平衡,是冠心病的發病率減少30%。

午睡雖然有很多好處,但也不能貪睡,15-30分鐘最佳,最長不要超過60分鐘,要和晚上睡眠時間相適應,因為午睡太久,會導致失眠,從而引發睡眠時間錯位的惡性循環。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在晚上有7-8小時的睡眠時間就足夠調節身體機能,人體有自身的修養規律,並不是說睡的時間越長對身體就越好,關鍵還是取決於睡眠質量,而在睡前喝一杯牛奶,用熱水泡腳都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四、粗與細1:3

通常大米和白面稱為「細糧」,小米、玉米和高粱米稱為「粗糧」。細糧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細糧中含有大量的澱粉,屬於高熱量食物,過量食用會消耗人體內的鈣,引起骨質疏鬆,因此,在平時的飲食中不能只吃細糧,要重視粗細糧的均衡搭配。

重視粗細糧的均衡搭配

粗糧屬於性平的食物,長期食用可以避免熱性病的發生,可以預防感冒糖尿病、風濕病等疾病,而且粗糧中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蠕動,使大便通暢,從而避免攝入過多的熱能、脂肪、碳水化合物,有防治肥胖的作用。

因此,粗細糧搭配十分重要,「細」不能少,「粗」更要搭配好,而通過研究表明,粗細糧的比例為1:3的狀態為最佳,這樣既能發揮粗糧的功效,又能避免只吃細糧導致的骨質疏鬆。只有粗細糧搭配著吃才會使粗細糧中的營養成分形成互補,以滿足機體的需要。

結語:簡簡單單的四個黃金比例就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品質更上一層樓,也讓我們身體的健康有一個質的飛躍。從現在開始調整自己每天的四個比例,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家就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生活的更健康的自己。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三九養生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807/59502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