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10副養生名聯,養出一年精氣神

01

啖淡飯,著粗衣,眷屬團圓終歲樂;

伴幽蘭,對佳菊,花枝爛漫滿庭芳。

此聯選自清代梁恭辰《楹聯四語》。清代文人陸子恆向友人乞要花種,因書聯以贈。

上聯寫友人的儉樸生活,吃清淡的飯食,著粗布衣裳,但一家老少團圓,終年和氣歡樂。下聯寫友人的情趣愛好,喜歡種花,尤愛蘭、菊,聯中的「滿庭芳」不是指文學上的詞牌名或曲牌名,而是指滿屋的香味。

啖淡飯、著粗衣的澹泊生活,伴幽蘭、對佳菊的情趣愛好,又有終歲樂、滿庭芳的家境氛圍,這對養生延年是十分有益的。菊花象徵純潔、清雅、高節、長壽,與梅梅、蘭、竹並稱花中四君子。蘭、菊等花木,不僅具有造氧與淨化空氣的作用,而且觀賞花卉,還能淨化心靈,調節情緒,對情緒和健康都能產生有益作用。

02

勤勞堅忍積極樂觀為身心自強要道;

美景天籟陽光清氣乃造化所賜補方。

上聯從主體的意志品質和樂觀情志方面道出了「身心自強要道」。意思是說,勤奮工作不怕艱苦,有堅韌不拔之志又積極樂觀,不僅能成就事業,也是身心自強之道。

下聯則從欣賞自然美景,傾聽自然界聲音,採納陽光清氣等健身活動方面指出了補益妙方。它告訴人們,養生健身活動是不能離開大自然的。下聯的良辰美景、天籟之聲、和煦陽光,清新空氣,正是大自然恩賜人類的健身補方。充分利用優良的自然環境,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意志品質,加上科學的飲食起居,這就是「身心自強之道」。

03

無求便是安心法;

不飽真為卻病方。

這是一副書齋聯。人生在世,食衣住行,不能無所需求。上聯的所謂無求,是指對財富、物質享受等,應隨緣隨分,不作非分或過分的追求,即所謂知足,做到這一點,自然心安神泰。

下聯語出《論語·述而》「君子食無求飽」和《呂氏春秋》「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吃飯不貪食,達七八成飽即止,不使腸胃有過重負擔。寡慾以安心,節食以卻病,此乃養生保健妙方。

曾有人誤以為此聯為張之洞所撰,實際上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詩話補遺》卷六中就收入了此聯。

04

自供清淡精神爽;

處事從容日月長。

這副對聯提出了飲食清淡和從容豁達的養生原則。

飲食清淡是與甘脆肥厚相對而言的。《韓非子》中有言:「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而宋代溫革《瑣碎錄》中說「味薄神魂自安」所謂飲食清淡,就是少食動物蛋白和脂肪,多食粗糧、豆類、豆製品和蔬菜、水果等。

從容,即舒緩、沖和、泰然、大度、恬淡之總和。而有豁達的胸懷和從容處事的雅量,自然心安氣順,益壽延年。從容、淡泊、寧靜、安詳,也是處事應有的精神境界。

05

樂善不言因果事;

養心有取老莊書。

上聯是說,聯語作者樂於為他人、為社會做好事,也不講究會有什麼善果、得什麼好報,因為做好事本身就是一種「樂」。

「養心」,就是修養心神,即調節意識、思維活動以保養精神,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那麼養心以什麼理論作指導呢?聯語說得明白:「取老莊書」。下聯是說,養心就要取老莊的書來學習。寡慾知足,淡泊全神,此乃老莊養生思想的集中體現。

06

勿使悲歡極;

當令飲食均。

此聯選自唐代孫思邈《孫真人養生銘》。這副聯語提出了人們養生應注重的心理平衡和飲食均衡兩個基本問題。

在人的情感世界裡,出現喜怒哀樂,這是人之常情,但不能過度,更不能超過極限。喜樂本是一種好的情緒,可使人心氣舒暢,有益於身體健康,但「暴喜傷陽」,若狂喜極樂,則損傷心神,出現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所以,養生要從養心開始,保持和培養樂觀心態,善於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下聯則提醒人們注重飲食均衡。合理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而平衡膳食則是合理營養的根本途徑。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有關於膳食結構的論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還指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即以穀類為主食,肉類為副食,用蔬菜來充實,以水果為輔助,根據需要,兼而取之。

07

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

羹藜含糗,難語太牢之滋。

此聯選自清代鄒聖脈《幼學瓊林·飲食》。

上聯出自漢代枚乘《七發》:「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意為美酒佳肴,猶如爛腸子的毒藥。因為貪食過甜和厚味油膩的食品,會使糖和脂肪的攝入過量,造成身體發胖;同時,厚味油膩的食物不易消化,造成腸胃負擔,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流不暢。有一則諺語說得好:要長壽,四份蔬菜,一份肉。

下聯出自《漢書·王褒傳》。「羹藜含糗者」,是指用野菜與米麥或大豆熬成的含汁的食物,泛指清淡飲食。它雖然不如牛、羊、豬肉有滋有味,但營養豐富。這裡的太牢,是指古代諸侯用於祭祀的牛、羊、豕三牲。清代醫學家程國彭說:「莫嗜膏粱,淡食為最。」因為淡食為主的飲食能清理腸胃。正如諺語所說:「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蔔保平安。」

08

心無物慾,即是秋空霽海;

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上聯的「霽」指明朗;霽海,即平靜的海波。下聯的石室是指古代藏圖書檔案的地方;而丹丘,亦作「丹邱」,傳說為神仙居住之地。意思是說內心沒有物慾,他的胸懷就如秋天的碧空和浩瀚的大海那樣寬廣明朗;閒居無事有琴書作伴消遣,生活就像神仙一般逍遙自在。

下面一副對聯,同樣是勸誡人們寡嗜欲、薄名利,要志趣曠達、物我和諧一體,才有利於身心健康。

09

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

做不完世間好事,必須刻刻存心。

多讀古書不僅開闊眼界,而且可以修身養生。歐陽修在《東齋記》中寫道:「每體之不康,則或取六經百氏若古人述作之文章誦之,愛其深博閎達雄富偉麗之說,則必茫乎以思,暢乎以平,釋然不知疾之在體」。羅曼·羅蘭也說:「讀有益的書,可以把我們由瑣碎雜亂的現實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觀者的眼光回顧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這時就都不再那麼值得你認真了」。

只要「刻刻存心」做好事,「時時努力」讀古書、有益之書,神交古人賢哲,就能使人排遣心理上的煩惱,進入美妙的超然境界,以利身心的健康。

10

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此聯選自清代金纓《格言聯璧·存養》。

上聯的「沖虛」,即恬淡虛靜。「身世」,指人的經歷、遭遇,或指地位、名聲。上聯是說,培養恬淡虛靜的品格,視富貴、聲名為身外之物,在幽雅的環境過著寧靜的生活,這便是達人立身處世的道理。

下聯的「心性」,指性情、性格。「安和」,這裡指安詳平和,亦指平安、安好。下聯謂只要省除煩惱,心性就會獲得不同尋常的安詳平和,而這種內心的和諧平衡,正是心理養生的佳境。

何「省除煩惱」呢?清代石成金有一首《莫惱歌》,不失為「省除煩惱」的醫心方:莫要惱,莫要惱,煩惱之人容易老。世間萬事怎能全;可嘆痴人愁不了。任你富貴與王侯,年年處處埋荒草。放著快活不會享,何苦自己尋煩惱。

責任編輯: 陳茉莉  來源:大道知行知行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10/170702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