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狂熱造芯這顆大雷 還是炸了!

作者:
03

造芯的終極規則是合作,不是對抗

很多人強調「只有少數科技強國可以獨立自主造芯」,這話雞血效果很足。但是,這是一碗毒雞血。因為說到底,晶片產業是國際技術合作、產業體系分工的成果。

按照「全國產」的標準,實際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自主造芯,美國不行,阿斯麥爾的老家荷蘭也不行。

姑且不說整個晶片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龐大布局,單說核心設備的光刻機,就不是哪個國家所能壟斷的。

荷蘭ASML的7nmEUV光刻機,光源技術是美國的,光學部件是美國的,原材料來自日本等國,10萬個零部件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主要工業國家,最後荷蘭以高端組裝技術造出整機。

10萬個零部件的生產,是各國企業都拿出了絕活才有了最後成品的「神機」。你看到的是最後的整機,你看不到的是各國幾十年積累的科技力量、資金投入。這樣的技術積累,靠燒錢就能燒出來?

技術積累的背後還有人才積累,更不是燒錢的問題。高端技術人員培養則是科研、教育體系的長期建設。

在這個全球化高科技時代,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完成時代最前沿的科技研發,更不用說短短數年、十幾年就實現「追趕」。

「全民」VS「全球」,是一場贏不了的比賽,因為這場「比賽」本來就不是造芯狂熱愛好者想像的那樣,規則是合作,而不是對抗。

造芯確實涉及中美科技競爭。但是,這並不能改變晶片產業的本質——全球技術合作和產業分工的深度融合。

對中美兩國而言,產業邏輯都不會因為一廂情願的狂熱競爭意識而改變。實際上,美國在高端晶片出口上的「卡脖子」能力,也是有限的。荷蘭阿斯麥爾、日本尼康等晶片產業巨頭,都拒絕過美國政府過分的要求。她們需要中國市場,也需要中國的產業支持。

歸根結底,繁榮的中國市場吸引力才是中國經濟安全的根本保證。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穩固地位,是中國全球地位的立腳點。如果失去了市場繁榮、脫離了全球經濟體系,便意味著戰略上的落後。

陷入了自閉孤立,造芯成功又如何?全球科技高速發展,疊代速度肉眼可見。這邊用盡洪荒之力造出了芯,外邊可能已經完成了新一輪技術升級。科技差距不會因此縮小,反而持續放大了。蘇聯閉門造車的科技發展模式,就是前車之鑑。

是發展自身的優勢產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體系,爭取在優勢領域尋求突破;還是定位於「追趕者」,亦步亦趨地追逐人家的影子。哪個才是明智的選擇?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關胖侃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08/1786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