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明清「閉關鎖國」的真正原因(圖集)

作者:

最近一篇為閉關鎖國的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

究其原因,還是很多人認為,這篇文章和現代的改革精神背道而馳。

既然不能談現實,那我們就嚴謹地追溯過去——明清海禁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01

在史學界,「海禁」通常被視作是閉關鎖國的象徵,也標誌著中原文明走向封閉、開始落後於世界歷史潮流的開始。

所謂海禁,就是切斷中國沿海對外貿易,同時禁止沿海和外洋諸國的人員往來。

唐末五代戰亂、蒙元的滅宋,使得中原人口渡海避禍的數量增加,當新的王朝建立後,統治者發現,「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古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已經難以做到了。

與中國同衣冠、同語言的王化之民居然有一部分跑到了海外,且往來於故鄉和東南亞之間,並帶走不少勞動力,脫離王朝的控制範圍,這當然會引發統治者的憂慮。

因為他們一旦脫離了朝廷的控制,就有可能發展出獨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再加上積累的財力為後盾,一旦天下有變,他們就有可能問鼎中原。

比如元末明初的方國珍就是如此,他的祖上世代做販賣海鹽的生意,他後來就成了海盜,多次搶劫漕運的糧食,和朝廷搶奪制海權,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

方國珍的故事給朱元璋印象非常深刻,面對遼闊,無法控制的海洋,既然無法從源頭上阻止外國人到中國來,那只能阻止中國人到海外去、特別是要阻止中國人發展出脫離朝廷控制的海外勢力。

而這,就是海禁令出爐的最直接動機。

中國的第一道禁海令(又稱海禁令)就是朱元璋頒布的。

幾十年後,很多人盛傳建文帝朱允炆流亡海外,明成祖朱棣更是擔心有朝一日他反攻內陸奪回皇位。

因此才有了鄭和七下西洋——一方面暗中尋訪建文帝的下落,另一方面威懾東南亞和印度洋諸國,警告他們不要招降納叛,與大明朝為敵。

同時還擴展了朝貢貿易體系,以政府間的貿易取代民間貿易,削弱海外華商集團的影響力。

南宋時期,因為國家領土不斷地縮小,朝廷失去了很多重要資源,比如銅、鉛、錫礦等,同時可耕地面積減少,農業稅的來源也大大減少。

為了彌補財政的不足,商業稅的重要性自然上升,對外貿易的重視程度也開始上升。

但明朝一統之後,又回到重農抑商的傳統經濟模式上,對海外貿易自然就以負面眼光看待。

此外,明朝的海禁也是因為日本的騷擾。

早在14世紀初,中國就有了倭寇襲擾沿海的記載。

開始的倭寇之患並不嚴重,那時他們劫掠的主要目標是高麗,畢竟朝鮮半島離日本更近。

但到了元末明初,倭寇越發變得嚴重起來,這是因為中原動盪,不斷有中國沿海的商人和居民出走,與日本人聯繫,形成武裝走私、兼搶劫的海上團伙。

02

到了清朝,海禁更嚴厲了。

起初,是因為鄭成功家族在寶島多次鬧事,所以清朝採取嚴厲的禁海封疆政策,斷絕沿海省份與寶島的經濟和人員往來,更強迫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把最接近海岸線的村莊焚毀。

康熙年間,天下大定,海禁的政策大為放寬,甚至還開放了四口通商:廣州、璋州、寧波、雲台山。

但到了康熙後期,海禁再度收緊,原因是他開始害怕外來文化的入侵。

清朝初年,天主教在東亞已經有相當大規模的傳播,有利馬竇、湯若望等一批耶穌會教士在中國傳教。

最初天主教在中國傳播沒有受到特別的打壓,但從1704年開始,羅馬教庭推出七條「禁約」,明令禁止中國的教徒尊孔祭祖,這是為了防止天主教習俗被中國化。

1721年這個「禁約」的中文本被正式擺上了康熙皇帝的辦公桌,惹惱了康熙大帝,從而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國傳播。

到了乾隆二十二年,乾脆就廢止了康熙時期的四口通商,只留下廣州一地與外商貿易。

在清朝中後期官方文件和民間信件里,我們可以看到,限制貿易和與國外人員往來,是出於文化排斥,而非現實的安全考慮。

比如歐洲人18世紀的服飾,是女性穿開胸的長裙;男女見面接吻擁抱。

這引起了不少中國官紳們的憂慮,害怕「華洋雜處」,敗壞了中華男女大防的禮教。

19世紀有一本書叫《廣州番鬼錄》,是美國商人所寫的回憶錄,書中記載說,一旦有歐洲隨船的女性上岸,常常會引起中國人的圍觀,就是來看歐洲婦女「袒胸露乳」的奇裝異服,可見這事對當時人的稀奇。

從清朝中後期起,在海禁政策中,維持文化的孤立封閉考量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了。

十八世紀末,乾隆帝的文化自信空前膨脹,他在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一封書信中說: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其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思想,躍然紙上。

但實際上,乾隆時期,正是清政府由盛轉衰的時期,其腐朽性、虛弱性日漸顯露。

對於日漸昌盛的西方文化,不去主動了解,而是一味抵制,神經衰弱地以為,這會帶壞本國民眾。

於是乎,直接關上了開放之大門,不聞不問,以圖高枕無憂。

03

可惜的是,歷史粉碎了這個幻想。

由於數百年的閉關政策,使得中國社會、中國民眾每日只知研究八股、詞章、閉目塞聰、死守教條,陷入了原地踏步的狀態。

可同一時期,西歐卻衝破了中世紀教會的思想桎梏。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資產階級大革命……使得其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

最後到了1840年的那一陣陣炮聲,終於喚醒了中國這頭睡了幾百年的獅子

可笑的是,即便洋槍利炮已經轟到了家門口,道光、咸豐兩代皇帝也還是躲在紫禁城內,不和外國人見面交流。

後來,光緒帝目睹山河破碎,意圖改革進取,資助學生出國學習,資助大臣出國考察,希望把先進的東西學回來。

可惜,在頑固派的阻撓下,在保守的思想慣性下,這些努力都夭折了——留美學生中途休學,拆除鐵路,用馬車去拉外國人的火車,說是「變華為夷,鄙見迂疏,以為不可!」

可見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之思想,毒害之深。

歷史過去了一百多年了,我們對此教訓當引以為鑑:

中國若要迅速崛起,徹底改變中國和外國的力量對比,決不能自我得意、自我隔離,作繭自縛,盲目排外。

因為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閉關禁海只會讓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對社稷和百姓有百害而無一利。

今天,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的文章之所以被詬病。

就是因為他們未能意識到開放是啟發民智的覺醒力量!

是汲世界各地文明之所長的包容力量!

是破除封閉愚昧的進步力量!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已經覺醒,但漫長歷史中所形成的閉關自守、夜郎自大之思想還沒有完全消失。

時至今日,它仍像幽靈一樣,遊蕩在這片土地。

一個國家當然要學會與自己的過去和解,要走出歷史悲情。

但,我們更應該站在人民大眾和現代文明的視角,敢於自我反思,自我超越。

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迫切的問題,是為「閉關鎖國」正名,還是重建改革開放的共識,避免重蹈覆轍?

公道自在人心!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木蹊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02/179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