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宮中行醫,太難了!

上次小編和大家聊到清朝太醫的職能、管理、辦公等大體上的內容,今天再和大家說說這太醫平時工作期間的瑣事。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宮中職場」也是如此,有人以為御醫侍奉於君王左右,地位至尊至榮,但是正因宮廷內部政治風雲多變,時有明爭暗鬥,治好了也許榮華富貴,治不好也許提前陪葬……,所以也有「伴君如伴虎」的風險。

專家在進行清代宮廷醫療經驗的整理研究中,發現了不少清代皇帝有關醫藥的硃批和硃諭,這些珍貴的原始資料主要包括皇帝對御醫的醫療要求,和有關醫事活動的諭示兩個方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其中暗藏的「殺氣」吧~

清代永和宮藥房匾

臨床診治首重療效

宮中治病,皇家對療效十分強調。倘治療效果不好,皇帝常予以嚴詞申斥,甚至懲處;反之,如療效滿意,亦褒獎有加。如康熙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對太醫院右院判(副院長)劉聲芳、御醫李德聰等治療鑲黃旗食阿思哈尼哈番俸碩色患中風昏迷病之奏摺,硃批:「用心治」。「用心」二字已流露出不滿之意。

再如,乾隆二十年三月十一日,太醫院院使(院長)劉裕鐸所呈奉旨治療兵部侍郎雅爾圖「肝胃氣痛」奏摺,及治療大學士來保患「外感風涼」之奏摺,乾隆皇帝均硃批:「快快的治,欽此」等語。「快快的治」,是極力敦促,要求趕快把病治好,不得貽誤,仍是強調療效。

明代黑漆描金雙龍紋藥櫃

有時,皇帝對御醫治療時間稍長,亦十分不快,如乾隆十七年五月二十九日,皇帝對太醫院院使劉裕鐸治療簡親王泄瀉的硃批:「知道了。夏至已(以)前就該治好了,欽此」。如果按奏摺記載此時為乾隆十七年,夏至當是五月初十,而硃批時間為五月二十九日,病情遷延不愈,皇上大為不滿,埋怨之意,已有表露。

清代太醫院印

尤有甚者,因療效不著,皇帝常嚴加申斥,硃批所示輒惡語復加。如康熙四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太醫院御醫劉聲芳、李德聰奏治正黃旗包衣、護軍參領莫爾洪之暑濕傷氣下痢病,病情遷延,恐成「關格」證,改用昇陽益胃湯治療之奏摺,康熙帝硃批:「爾等皆因醫學粗淺之故,所以往往不能救人」。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太醫院院使孫之鼎、外科大夫段世臣、御醫李德聰等,治正黃旗內大臣頗爾盆病,原系痔漏復發,竄至左右臂,內通大腸,透破穢臭,稀膿日流碗許,「其人年已六十八歲,大膿之後,復添泄瀉,不思飲食,病勢重大」。康熙帝在該奏摺上硃批:「庸醫誤人,往往如此」。言詞不可謂不重。

乾隆皇帝亦常申斥御醫,如乾隆二十年前後,太醫院院使劉裕鐸治療侍衛內大臣伯依勒慎「傷寒發疹之症」,「由毒熱內盛,以致譫語,舌苔焦黑,六脈細小,病勢危險」而急奏皇上。總管王常貴奏過後,乾隆帝硃批:「交給他們一個病就治壞了,你提防著點,著他去守著看,欽此」,對太醫極為不滿。

清代皇后進藥底簿

另於太醫院御醫花三格等治療貝子達爾瑪都病「內傷久嗽吐血」不效死亡的奏摺上,乾隆硃批:「他們說是好些麼,到底治死了。欽此。」不談其病之嚴重,而指責「治死了」,可見療效不佳,皇帝是要發怒的。

當然,如果療效滿意,皇帝亦褒獎有賞,以資鼓勵。雍正七年三月二十二日,治療內大臣侯陳泰「傷寒」病奏摺之硃批可見一斑,奉旨:陳泰病症難為,冀棟、劉裕鐸醫治,著各賞記錄一次,欽此。」記錄一次,即記功一次,自然有助於日後的晉升。

總之,從皇帝對御醫治病的硃批,無論是申斥或褒獎,均表明宮中對於療效十分重視。

清代皇上藥方

辨證施方有旨必遵

有清一代,不少皇帝對醫藥抱有興趣,姑不論其水平如何,卻常指揮御醫辨證處方,而御醫縱有高明醫術,仍得遵旨行事,倘有異議,皇帝便動以聲色,從而增加了治療的困難。

康熙五十一年,正黃旗四等侍衛布勒蘇患病,御醫診為「狂病」,康熙帝認為不是,便硃批道:「非良醫也,恐非瘋狂,欽此欽遵」。並派太醫院左院判黃運、御醫霍桂芳於八月五日再去診視,後回奏云:「向他探問,其口出胡話,言有人持刀砍他,用槍刺他,欲向他索取銀兩」以及「問其弟護軍柴吉木,其言許多日皆言此語」等。

黃運等認為屬「肝經積熱,痰氣結於心包,以致語言錯亂,病似瘋狂之症」。康熙帝見奏大怒,硃批:「此劣等大夫們知道什麼!」按此病例之症狀,當屬癲狂類病,而康熙帝主觀臆斷,否定御醫診斷,御醫雖有異議,亦不敢不遵聖旨。

(左)六味地黃丸(右)西洋水安息油

在治療方面,硃批中議論更多,例如康熙四十九年七月十三日,康熙帝在胤祉等奏關於太醫院御醫李德聰等,用上賜金線重樓治療御前一等侍衛海清痢疾泄瀉病的奏摺上硃批:「知道了。此金線重樓專治痢疾,怎麼反增痢疾呢?況且此藥我們用過多次,非久服之藥。因此,朕恐有何關係,著大夫們多觀察,不可忽略,欽此遵此」。

對於治病之善後處理,亦時有諭示,如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御醫張獻、劉聲芳治療武英殿赫世亭病的奏摺上硃批:「理氣健脾丸藥,有補脾助消化之效,著每日早晨將一錢藥以小米湯同服下,想必有益。著由御藥房取藥試服。除此之外,禁止服用其他補藥及人參等」。自然,病後調脾及防止濫用人參均有合理之處,但反過來說即使其諭示中有不合醫理之處,御醫也得遵旨照辦。

老佛爺傳藥底簿

一代名醫代表著一個時期的醫學水平。御醫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應該說他們代表著有清一代的醫學水平。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使宮廷中的醫學水平不斷發展,形成了清代宮廷醫學。但是,從皇帝有關醫藥方面的硃批(諭)中也可以看出,御醫們無論在治病過程中,或是在其他醫務活動中,均存有多種困難,甚至有被問罪的危險,所謂「太醫難當」,誠不欺也。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SOHU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6/202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