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我為它狂,這段時間煙臺人瘋了

海腸,大海的恩賜

不可否認,海腸的樣子確實是不可恭維。

有網友看到了海腸的照片說:這玩意碰到我的手,我能把手甩脫臼了。

一坨坨軟軟趴趴,很難想到第一個吃海腸的人是怎麼想的,但我猜,他吃過之後肯定不會後悔。

誰是第一個吃海腸的人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在明萬曆《福山縣誌》中,就已經有關於海腸的記載,說明至晚早在400多年前,膠東人就已經開始吃海腸。

康熙年間的《福山縣誌》裡說:

「海腸,形色似腸,故名。其味可比閩之江瑤柱,獨邑之海濱有焉。有之必值冬月,夜陡值風狂,迷其歸穴,隨浪漂泊至海岸。人拾之,貨於市。非可力致也。」

上面幾句話其實說了好個知識點:

獨邑之海濱有焉。

海腸少見,只生長在這裡。

——但這不完全正確,海腸主要分布於俄羅斯、日本、朝鮮和中國,其中在中國主要在遼寧大連和山東煙臺、威海、青島等地。

有之必值冬月。

每次出現都在冬月(指農曆十一月)。

——這個也不准了,現在海腸春秋都有。

夜陡值風狂,迷其歸穴,隨浪漂泊至海岸。

每次出現都是颳大風,然後海腸跟著浪上岸——剛好跟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工作人員解釋的原因對上了:

海鮮大量上岸可能有兩點原因:一是近日氣溫驟降,海腸、瀘沽蝦等海鮮對溫度比較敏感,低溫讓其遊動性變強,它們會根據水溫變化,從溫度較低的水域向溫度稍高的水域集體遷徙。二是前幾日大風天氣,藉助潮汐作用,海浪洶湧,讓瀘沽蝦等穴居於淺海及海灣低潮線附近泥沙中的生物,隨著大浪直接留在了沙灘上。

——《大量海腸、瀘沽蝦湧現海灘,海洋專家解讀「上岸」原因》,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張冕

人拾之,貨於市。 

海腸吹上來,人們撿了去菜市場賣。

——嗯,跟現在也一樣。

▲ 煙臺趕海盛況©  小紅書

非可力致也。

只能等風來去海邊撿,海腸是撈不上來的。

但上面這些點,都抵不過開頭的一句話:其味可比閩之江瑤柱。

海腸:

我有多醜就有多好吃

那海腸到底是什麼味道呢?

大約最值得稱道的就是「鮮」。

據民間傳說,明清年間,京城膠東籍的廚師做菜味好,原因之一就是每位大師傅的腰間都會拴一個小皮囊,裡面裝著曬乾碾碎的海腸粉,每次做菜時捏進一小撮,鮮得把魯菜推為八大菜系之首。

雖然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一直沒找到準確說法,但是也可以從側面證明,海腸是真的鮮。

當然,海腸不僅是鮮,在鮮的基礎上,海腸還有非常令人愉悅的脆嫩。這種脆有點像鵝腸,但是薄厚度只有鵝腸的1/3,所以在脆的基礎上,又多了一絲滑嫩之感。

©  大眾點評

不是鵝腸那種略帶硬感的脆,而是像俏皮小精靈那種點到為止的脆,吃完一整盤,咬肌也不覺得累。

康熙十八年因「長生殿」冤案被彈劾革職回鄉的趙執信,在蓬萊(煙臺)吃了海腸之後還寫了首詩:

食海族有名海腸者戲為口號

清 趙執信

越國佳人空有舌,秋風公子尚無腸。

假令海作便便腹,尺寸腰圍未易量。

根據清代郝懿行《記海錯》的說法,在那時海腸的吃法分兩種:鮮吃和干吃。

破視其腹,血色殷然。海人亦喜啖之;或去其血陰乾,其皮臨食以溫水漬之,細切下湯,味亦中啖。

到了現在,海腸的吃法更是多。但幾乎哪種吃法,好像都繞不開韭菜二字。

©  大眾點評

韭菜,海腸的最佳搭檔

在煙臺市北部的芝罘島上,很早之前有一道過年的大菜,叫「長久有餘財」,是一道諧音梗菜,實際上是「腸韭肉魚菜」,就是用海腸、韭菜、豬肉、海魚為主料熬成的一個菜品。

再後來,這道菜被簡化為韭菜炒海腸,去兩頭去內臟,用刀猛剁兩下,沸水煮去粘液旺火快速翻炒,鮮美脆嫩至極。兩者搭配如此契合,後續也成為一切帶有海腸的菜的基礎搭配。

©  Jerryxie

比如早上的一碗海腸面,湯汁鮮亮得提起了一天的精神。

比如上到高級酒店,下到燒烤店都有的招牌菜海腸撈飯,芡汁緊緊包裹著海腸和韭菜,湯汁濃鮮甜,海腸爽滑彈牙,是請客吃飯時撐場子的壓軸菜,也是在深夜跟朋友吃燒烤喝到最後的收尾。

比如中午包子店的海腸包子,和過節過年必吃的海腸餃子,一口香個滿懷。

當然,近些年海腸也有其他吃法。

烤肉店裡的烤海腸:

白灼海腸沾辣根:

但吃了之後,你會發現,不如韭菜。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福桃九分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18/181778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