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這七個習慣讓孩子越來越笨(父母必看)

在泰國街頭,你會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

一頭大象,有千斤重,卻被一根細小的鐵繩,拴得服服帖帖。

你是否好奇,為什麼它不跑呢?

其實,這是因為在大象小的時候,主人就用鐵繩一直訓練著它,那時它小,即使拼命掙扎,也無濟於事,還會遭受更嚴厲的鞭笞。

久而久之,它就習慣了被束縛,即便它的力量一天天增強,也不再去嘗試掙脫,始終無法突破思想的枷鎖。

小象如此,小孩亦然。

在生活中,父母們的一些行為習慣,有時未必科學,卻又很堅持,這就像是為孩子「拴」了一根鐵繩,在不知不覺間,將孩子戴上思想的枷鎖。

很多時候,阻礙孩子成長的,不是能力,而是父母不經意間養成的習慣。

以下這7種習慣,父母如果能避免,不僅能幫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相信也會收穫一個越來越聰明的孩子。

過早進行知識傳授,忽視孩子自身感受

作家龍應台曾說:「孩子,你慢慢來。」

然而,隨著生活條件提高,教育成了父母關注的焦點,他們不希望慢慢來,而是想讓孩子能提早期教育育,贏在起跑線。

湖北有位媽媽,為了能讓孩子學更多,給7歲大的女兒,報各種補習班。

女兒7歲就學完小學課程,一開始成績確實進步很快,可好景不長。

中學後,在本就高強度的學習下,額外的補習,女兒不堪重負,成績開始明顯下滑,從優等生落到中等生。漸漸地,孩子開始厭學、上課走神。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不顧年齡的搶跑,會忽視孩子的自身感受,也會打消孩子的求知慾。

身為父母,在孩子成長的兒童階段,應注重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是追求一時的輸贏,因為學習也是一場馬拉松。

如果過度知識傳授,會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跑不完全程。

最終,他也會因為失去對知識的探索,而停止學習,變成一個笨頭笨腦,又畏首畏尾的孩子。

父母沒有學習、閱讀的習慣

作家史斯克蘭在書中有寫:「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因為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誠然,有愛學習、讀書的父母,確實是留給孩子的一筆財富。

曾看過一篇關於湖南瀏陽「書香之家」的報導:

在瀏陽的一個小山村,有一個書香之家。

這家53口人,其中有24名大學本科生、14名碩士,還有5名博士。

而他們家的育兒經,也很簡單,就是不在孩子面前看電視、玩手機,有空就多看書。

在家中,即便是半歲小孩,都會翻看兒童讀物。

相反,我們身邊卻有這樣一類父母:搓麻將成癮,手上摸著「發財」,嘴裡催著孩子:「快去做作業,以後考個好大學!」

這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

不學習、不讀書的父母,會憑著本能去教育孩子,那樣會給孩子成長,帶來錯誤的示範。

每個孩子,就像是一顆等待破土而出的種子,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離不開父母自身學習的滋養。

畢竟,只有父母自己先活成一束光,才能去點亮孩子,引領他們勇往直前。

父母熬夜,孩子陪同

于娟在《此生未完成》中寫道:「在生死臨界點,你就會發現,長期熬夜,都是等於慢性自殺。」

誠然,之前看過搜狐網的一個報導:

一位罹患甲狀腺疾病的媽媽,牽著8歲女兒一同就診,小女孩被確診為性早熟患者。

媽媽是一名私立學校英語老師,課業負擔重,經常要熬夜批改作業,孩子常年陪在媽媽身邊,也經常晚上11點以後才睡。

因長期熬夜,導致孩子內分泌失衡,刺激到荷爾蒙分泌,產生早熟現象。

不可否認,有時父母迫於生活的壓力,熬夜也實屬無奈,可當它往孩子的生活滲入時,為人父母就要警惕了。

因為在這個講究腦力比拼的時代,身體和精力,都是不可替代的資本,尤其是處於發育期的孩子。

只有幫助孩子,養成有一個規律的生活,每天睡眠充足,大腦的毒素及時清除,身體得到恢復,才能有更長遠的未來。

父母少點熬夜,陪孩子養成早睡的好習慣,不僅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對自己也有好處。

對孩子武力或語言暴力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小孩是不懂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尤其是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深以為然,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很火的泰國視頻。

在一家超市,兒子沉迷遊戲,父親怒不可遏,怒吼:「有種你就別活了!」

說完這句話,將手槍重重拍在桌子上,本想嚇唬他,正轉身離開。

兒子拿起手槍,對準自己的腦袋扣下扳機。

很多父母,經常會在無意間,對孩子進行「武力或語言暴力」,而且並不覺得是在傷害孩子,可能還覺得是為孩子好。

殊不知,這種所謂的好,會給孩子身體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傷害。

教育家顏元曾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應多誇獎和包容,而不是打擊和責罵,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是孩子前行最大的動力。

只准學習,不准玩耍

馬雲在浙商會上曾說:「文化是玩出來的,會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

深以為然,曾看過一個浙江女孩曾佳旎的故事:

她出生在寧波一個普通家庭,在就讀設計學院時,獲得9項國際設計大獎,其中有「設計界奧斯卡」美譽的紅點設計獎,因此,不是學霸的她,卻被哈佛、麻省理工等知名學府搶著要。

你知道嗎?這個像開掛一樣的女孩,從小成績卻平平無奇。

在採訪中,她表示:「我現在想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爸爸媽媽從不逼我學習。」

在她小的時候,父母並不強制她去學習,並且每周必帶她去西湖玩,陪她捉昆蟲、釣小魚。

不忙的時候,父母還經常帶她去周邊的城市玩,讓她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很多父母不解,甚至有點擔心,因為如果我的孩子在玩,別的孩子都在學,差距不就這樣拉開了嗎?

其實,對孩子來說,玩才是真正的學習,與其讓孩子乖乖地待在家裡讀書,不如陪孩子在玩樂中探索世界。

父母沒必要「談玩色變」,會玩的孩子其實更加聰明。

壓制孩子的眼淚

心理諮詢師秦楠表示:「不許孩子哭泣,對孩子其實是一種隱形傷害。」

深以為然,記得有部《男孩不哭》的影片:

男孩從出生開始,媽媽就一直教育他:「不許哭,男孩有淚不輕彈。」

即便孩子受了委屈,躲著哭泣時,也會被媽媽嚴肅地質問:「你為什麼要哭?請做個大男孩好嗎?」

久而久之,他學會了隱藏眼淚,習慣了掩飾一切的負面情緒。

可最後,他性格被嚴重扭曲,因為長時間的內心壓抑,讓他一觸即發,情緒失控,人也變得沉悶又陰鬱。

可見,如果孩子在不許哭的環境下長大,越是去壓抑他的表達,長大後愈發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久而久之,壓制孩子的眼淚,就會造成他性格上的缺憾。

相反,如果父母經常安慰和擁抱孩子,不僅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能教會孩子,做一個懂得「共情」的好孩子。

大量的負面暗示

科學家巴甫洛夫曾說:「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確實,尤其在與孩子的溝通時,一定要避免負面的暗示,它相當於一個「壞標籤」,會影響孩子一生。

記得《心理訪談》曾報導一個真實故事:

33歲的女生範金成,畢業十年後,一直在家中啃老。

問她為什麼不出去工作時,女孩絕望地答:「他們剪了我的翅膀,卻還怪我不會飛翔!」

原來,從小到大,她在父母那裡很難得到支持和鼓勵。

好不容易做一頓飯,母親說:「真難吃。」

女兒想創業,父親說:「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在父母的長期打擊下,她變得怯懦、自卑、社恐。

畢業後換了幾份工作,都沒法勝任而辭職。

父母的長期負面暗示,確實對她產生了很大影響。

當孩子在心理上,「認可」了父母的負面暗示,會將自己的不足擴大化,就會不斷往負面形象上靠攏。

所以,對父母來說,與其主觀地批評教育,不如多點正面鼓勵,相信你會收穫一個越來越聰明的孩子。

教育學家葉聖陶曾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其實,人生也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一切言行舉止最早的老師。

教育,從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開始,只有從小培養的好習慣,才能使孩子終生受益。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01/197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