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冬眠熊從洞裡被拖出抽血,血栓的秘密被揭開了!

 

  

 

  把自己努力餵胖之後,棕熊就會開始長達數月的冬眠。冬眠結束後,熊除了肚子餓,身體基本沒什麼大問題。

  然而,對人而言,不管有多累,如果試圖睡那麼長時間,人的身體就會出現血栓、肌肉萎縮、骨質流失以及褥瘡等問題。別說連躺七個月,就是連坐十幾個小時的車或飛機,人的身體都會開始難受,得血栓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大。那麼,連躺幾個月的熊為什麼完全不用擔心血栓?它們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

  深靜脈中的血栓形成後,有可能脫落變成栓子,栓子會隨著血液流動到達肺動脈系統,進而阻塞肺血管,引起肺栓塞 | health.harvard.edu去年4月的一項研究發現,答案在於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冬眠的熊之所以可以靜止數月而安然無恙,是因為它們產生的一種有助於血液凝固的蛋白質較少,因此不會形成致命的血栓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醫生和獸醫們都在探索動物的冬眠,並希望利用這些發現開發治療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人類疾病的藥物。一些太空船構和軍方也在投入資金研究冬眠,好幫助太空飛行員更好地應對太空旅行,執行長期任務,或治療受傷後無法活動計程車兵。

  給棕熊抽血雖然研究的是棕熊冬眠的秘密,但在夏天,研究團隊就開始乘坐直升機飛在瑞典斯堪地那維亞的上空尋找棕熊。當一架敏捷的小型直升機降落在目標熊的上方時,聞風而動的棕熊隨即抬起頭來,用幾乎隱藏在毛髮中的小眼睛看了看,然後就開始奔跑。在專業人員的操作下,麻醉射到熊身上,它隨即睡著了。之後,獸醫會衝過去檢查熊是否被麻醉了,而幾百米外,另一組研究人員則焦急地等待著。

  研究人員的時間很少,因為麻醉持續大約一個小時。得到確定的「OK」之後,他們立即按照預定的順序跪在毛茸茸的野獸周圍開始取樣,所需的每個樣本在幾分鐘內就會被採集、處理和冷凍。

  一個小時內,任務就完成了,大家立即撤退,其中一名獸醫會給這隻熊一種解毒劑,這樣它就可以繼續去吃藍莓了。

  在得到的樣本中,最重要的當屬熊的血液。由於血細胞在體外迅速退化,研究人員就把將離心機和其他實驗室設備從德國運到瑞典的一所鄉村房屋。「如果你研究血液和血小板,你必須非常快,」研究項目中的一位心臟病專家托比亞斯·佩佐德(Tobias Petzold)說道。

  研究團隊一共跟蹤了十幾隻棕熊,這些熊都佩戴著GPS項圈,這有助於科學家們在冬天找到熊的洞穴。在森林裡,研究人員會通過無線電測向天線和在電子設備的地圖上查看熊的位置。接著,一群來自德國、法國、丹麥、瑞典和挪威等國家的研究人員開始前往熊冬眠的洞穴。

  在白雪皚皚的森林裡,徒步跋涉尋找冬眠的熊並給它抽血可不容易。「有時候,當我們到達時,熊會醒來然後逃走當你爬進熊的洞穴時,熊會是一種頗具危險的動物。」參與此項目的挪威內陸應用科技大學(Inland Norway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應用生態學教授喬恩·阿納姆(Jon Arnemo)說道。

  人們會將成功麻醉的棕熊從洞穴里拖出來,採集樣本。採集結束後,再將其小心翼翼地放回洞穴,繼續冬眠。而在接下來的夏天,他們會追蹤同樣的熊並繼續採集血液樣本。

  蛋白質「HSP47」夏多、冬少研究團隊在這之前就發現,熊的血小板對於血栓的形成至關重要,在冬天不太可能粘在一起。現在,通過對比分析夏季和冬季的樣本,研究人員注意到了熊血液的季節性差異可以解釋為什麼熊的血小板在冬天粘性較低。答案的關鍵在於一種名為HSP47的蛋白質——夏季時,它在熊的血液中含量豐富,但在冬季幾乎消失了

  這種蛋白質出現在血小板表面,可以幫助血細胞粘在一起。當傷口形成血塊時,它們會阻止身體流血並幫助傷口癒合。但是,當血液在靜脈內凝固而不能自然溶解時,就可能形成致命的血栓。在這個過程中,血小板上的HSP47會激活中性粒細胞(一種白細胞),使它們形成一張「網」,捕獲蛋白質、病原體和細胞,從而導致血栓

  「通過仔細檢查(棕熊)血小板中的蛋白質,我們發現蛋白質HSP47在冬天幾乎不存在。當我們在小鼠身上去掉控制蛋白質HSP47合成的基因後,我們發現這些小鼠幾乎無法形成血栓」,對這群棕熊進行了十多年研究的瑞典厄勒布魯大學醫院的心臟病專家奧勒·弗羅貝特(Ole Frøbert)說道。「這一發現非常令人興奮,因為這對於因缺乏活動而面臨血栓風險的人來說可能非常重要。」

  這個研究結果讓研究人員看到了開發抗血栓新藥的巨大前景。靜脈血栓栓塞主要包括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是人類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經有幾種藥物被廣泛用於預防血栓,但這些藥物的共同特徵是它們都與出血風險有關,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通過研究棕熊冬眠的能力,不僅有助於我們開發出副作用較小的預防血栓藥物,還可能幫助人類解決肥胖和超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還會憑藉熊冬眠的奧秘,實現科幻作品中的太空旅行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3/200376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