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8月5日,中國香港人們從一家正在打折清場的珠寶店前走過。(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美國一家顧問公司所作的調查顯示,超過兩成高收入受訪者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感到悲觀,其中,年輕富裕族群的「經濟失落感」最重。
美國顧問公司奧緯諮詢(Oliver Wyman)近期進行一項調查後,得出了上述結果。
據CNBC報導,美國顧問公司奧緯諮詢(Oliver Wyman)近期對月收入超過3萬人民幣的2,000個家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22%受訪者對中國當前的經濟抱持負面看法,比該諮詢公司在新冠疫情時期(2022年10月)21%的結果更糟。而當被問到對5年後中國經濟的展望時,中國受訪者的態度「明顯比2022年時更加悲觀」。
針對上述情況,奧緯諮詢合伙人沃特斯(Imke Wouters)分析稱,現在中國富人對經濟前景的悲觀看法,不只是短期情緒,而是一種「心態上的根本改變」。這種心態的改變會導致他們的消費與儲蓄模式與過去完全不同。她說:「這種情況拖得越久,人們對長期未來就越悲觀,消費行為也會越謹慎。」
這次民意調查的另一個結論是,在這項調查所劃分的4個年齡層中,生活在中國一線大城市、年齡介於18至28歲的高收入年輕族群,是對中國經濟感到最悲觀的群體。
調查報告認為,這與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有關。從去年4、5月份以來,中國16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一直保持在十幾個百分點的高位。
報導稱,當前中國經濟的通縮壓力持續升高,零售銷售成長明顯放慢,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許多企業為了在競爭中活下來紛紛採取降價的方式來促銷,而持續低迷的房地產市場價格不斷下跌,對家庭財富及市場信心都造成了打擊。
事實上,即使是北京當局發布的很可能經過美化的經濟數據,也顯示出中國消費中和企業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不足。
中共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布的經濟數據中,今年6月份全國的零售銷售增幅比5月份下降了1.6個百分點,顯示中國人更加謹慎地捂緊自己的錢包,整體消費復甦乏力;而今年1至6月固定資產投資年增僅2.8%,較前一月進一步下滑,顯示企業對未來需求信心不足。
稍早時候,《華爾街日報》曾在一篇報導中警告,中國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產能過剩與內需疲軟導致物價持續下滑,通縮壓力日益加劇,如果無法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中國恐步入長期經濟低迷。
該報導援引亞特蘭大智庫中國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普萊姆(Penelope Prime)的分析指出,在通縮的壓力下,中國企業可能選擇裁員或延遲投資,而消費者則因預期價格下跌而推遲消費,「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讓經濟前景越來越悲觀。」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貿易政策教授普拉薩德(Eswar Prasad)也強調:「(中國經濟)通縮持續得越久,對經濟前景的負面預期就越深,也讓政策刺激越難奏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