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不出海就出局」 中國產能過剩陷入難解僵局

—出口遇阻內需疲軟 中國產能過剩陷入難解僵局

作者:

2017年6月13日,中國工人們在安徽省淮南市因煤礦坍塌和淹水而形成的湖泊上準備太陽能電池板。(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中國企業為走出內需疲軟疊加通縮重壓的困境,紛紛增強出口來紓解產能過剩帶來的壓力,卻引發各國對中國產品低價傾銷的強烈反對,並招致關稅壁壘等反制措施。經濟學者指出,中國不能期待通過出口解決產能過剩,一旦外貿被重創,內需也難以接盤。

星期六(7月26日),德國之聲針對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內需疲軟、通縮壓力、產能過剩及外貿遭遇的強烈衝擊等困局,對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鄧希煒進行了一次專訪。

在這次專訪中,鄧希煒以現在中國國內很熱的一句流行語作為切入點,分析了中國經濟目前的困境——「不出海就出局」。

鄧希煒表示,導致中國企業面臨——「不出海就出局」處境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內部經濟競爭太激烈了,「內卷」使得很多企業在國內賺錢越來越難;二是關稅戰導致很多原先依靠美國業務掙錢的企業失去了美國訂單,被迫「出海」去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另尋出路。但一下子到海外發展的步伐太快、太猛,把中國的那一套搬到海外去,又會讓當地市場接受不了。

他坦承,中國的經濟一直以來都有產能過剩的情況,只是過去涉及的主要是家用、家電這類產品,而現在涉及到了西方已開發國家的一些核心科技領域,核心競爭優勢的一些產業,對這些國家來說就直接影響到其整個經濟生態環境和競爭優勢。他直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產能如果希望通過出口解決,是會遇到很大的抵抗」。

他接著舉例說,美國現在打關稅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光伏、新能源車等產能,直接影響到了美國本土企業的利潤及美國的核心競爭優勢。

對於中國能否通過加強內需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鄧希煒表示,中央政府講需要以消費帶動經濟發展,已經講了20年,但實際上中國的一系列產業政策都是著重供應側方面,很少提到怎麼刺激消費。今年年初又有中央領導人出來說要著重推動消費,「但推動消費不是那麼簡單的,人家要覺得自己還有錢才會消費」。

目前,中國產能過剩、過分競爭,導致通縮壓力加大,人們越來越不肯消費。

美國川普政府發動關稅戰以後,中共官方媒體曾大力宣傳所謂「出口轉內銷」,宣稱中國國內龐大的市場足以接盤無法外銷的產品。然而,現實的反饋並非如此。

公眾號「冰川思想庫」今年4月23日曾發文分析指出,能否「出口轉內銷」,取決於國內市場的供需狀況。「沒有消費力的增長,內需市場如何接盤數千億美元的『出口轉內銷』呢?」

另一個公眾號「理科男士學投資」也曾於4月4日在中國社交平台上發帖評論稱,「內需疲軟—依賴出口—外部衝擊—加劇內卷,這是一個死循環。」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新唐人電視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728/225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