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少林寺管理處通報,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正在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這位備受爭議的「佛門CEO」終於迎來了最後的試煉。
「佛門CEO」的稱號,源於外媒的「誤會」。
2002年,美國探索頻道為釋永信拍攝了電視片《新少林方丈》。此時釋永信接任少林寺方丈也才3年。儘管1999年接任方丈時,釋永信就為少林寺註冊了公司(即後來的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但是此時還沒有大展拳腳。
接任方丈後,釋永信提倡「少林學」、辦少林寺紅十字會和少林慈善基金,建「少林寺網站」。種種舉措中規中矩,並沒有明顯的「商業化」跡象。此時外媒對少林寺的興趣,也不是「商業化」,而是其代表「中國功夫」的大IP。
這部紀錄片在翻譯成英文版時,「方丈」被譯成了「CEO」,單純是因為「方丈」這個漢傳佛教術語很難找到對應的英語詞彙。無心之舉,卻一語成讖。
少林寺最初捲入「商業化」爭議,是2008年的淘寶開店,售賣一些少林元素的產品。這種如今看來「小打小鬧」的商業運作,當時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商業化」在中國本來就是有原罪的,何況是「方外之地」的佛門呢?只不過當時剛實現溫飽的中國社會還沒有後來的高度潔癖,主流輿論還是自己有「原罪」也允許別人有「原罪」的包容態度,所以,少林寺這場「淘寶開店風波」很快就過去了。
2010年,又鬧出了「上市事件」,說是釋永信要把少林寺搞成上市公司。釋永信公開承諾「要對少林寺下一個1500年負責,永不上市」。
其實,這事從頭到尾就是個烏龍。我國的宗教管理制度下,宗教機構的產權勉強算是很模糊的集體所有制,壓根不可能上市。但是,少林寺同時還是地方政府管理的景區,景區的管理公司怎麼辦、是不是上市,釋永信說了可不算,至少在明面上是這樣的。
2009年地方政府和一家香港企業搞了一個嵩山景區開發和管理的合資公司,給了這家公司景區門票和停車場的40年特許經營權,但是經營範圍不包括少林寺等文物保護單位。講白了就是打了個「少林概念」擦邊球,這種動作當然不會受到少林寺方面的支持。
景區門票收入歸地方政府,寺廟分不到錢卻要背罵名,是很多名山古剎和地方旅遊部門的長期矛盾,少林寺也不例外。反之,廟產的各項收益,有形的、無形的,也令地方政府心動不已。
總之,廟是和尚的、山是地方的,因此產生的「寺地關係」瑜亮情結由來已久,十分普遍。少林寺也不例外。少林寺的商業化屢屢鬧出大新聞,也與這種擺不上檯面的利益糾葛關係頗深。
當然,無論是經營能力還是品牌價值,地方政府的商業化運作都遠遠不如「佛門CEO」。即便有門票收入旱澇保收,這家合資的景區管理公司都沒有搞出什麼名堂,自始至終都沒有觸及少林寺的核心資產,最終在疫情期間被國資接盤,成為國有獨資的地方國企,慘澹收場。
反觀,釋永信的商業化運作,卻是風生水起。
以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從品牌授權、文化旅遊開發,家大業大,備受關注。2022年,該公司的關聯企業以4.5億元拍下鄭州地塊,更有「進軍房地產」之嫌。不過,熟悉房地產行情的都知道,這個節骨眼上拿地,與其說是「進軍」,不如說是「護盤」。既然做大做強了,社會責任要盡,官方責任更少不了。中國的CEO一定要「懂事」,佛門的也未能免俗。
除了「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旗艦店,釋永信還是18家少林寺入股企業的股東。這些個人名下的股份並非個人財產,只是因為宗教機構不是法人,無法入股,所以需要釋永信以個人名義代持。所以,他並不參與公司管理,也不拿分紅。不過,這一塵不染的「代持」僅僅是理論上的。
2015年,釋永信最為倚重的弟子、武僧團總教頭釋延魯反戈一擊,大張旗鼓地舉報釋永信,就揭露其實際掌控公司、侵占寺院收入。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釋延魯是竹筒倒豆子,把釋永信數落了個遍。從早年的因破戒而「遷單」(強制還俗)的「合法性」,到雙重戶籍、娶妻生女的個人生活問題,統統爆了個遍。
這場師徒反目,鬧得沸沸揚揚。官方調查組最終給出結論,孩子是領養的,雙重戶籍不存在,只留了一個「財務漏洞」的小尾巴。大和尚的「懂事」,是有回報的。

2015年的風波也鬧到了海外。釋永信接受了BBC的專訪,當採訪者提出「公開收入、公開帳務」時,大和尚一時語塞,結結巴巴地以「我們不是獨立的……我們要考慮很多很多因素」回應,場面頗為尷尬。對各種傳聞中的問題,他也沒有給出正面答覆,只回了一句「要有問題,早就成問題了」。
十年之後,「早就成問題」的問題,終於「有問題」了。竟與十年前師徒反目時的爆料,嚴絲合縫。這一次,大和尚終於陷入了「破鼓萬人捶、牆倒眾人推」的萬劫不復。
釋永信有問題嗎?不問可知。這年頭,查人的都沒問題,被查的都有問題。但是,這僅僅是他個人的問題嗎?顯然不是。
佛門清淨之地,卻也是要吃飯的。門票收入歸地方政府,寺廟得找食吃,化外之人也離不開柴米油鹽,「商業化」的動力是天然的。少林寺這樣的超級IP,誕生「佛門CEO」並非偶然。
然而,宗教機構複雜、模糊的產權和管理權,註定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名義上都是廟裡的,實際上都是當家的說了算。「我說即法」和家大業大的耦合,要能做到一塵不染,得有轉世真佛的定力。然而,真佛超脫輪迴,能來趟這攤渾水嗎?
信仰在彼岸,俗世皆凡人。少林寺也在滾滾紅塵中,誰又能在紅塵外呢?
佛門、衙門都是門,有門就有路,有路總有人會走,清規戒律再多,也關不了門、堵不了路。道德潔癖的陳義再高改變不了普遍的現實,純潔神聖的信仰改變不了普遍的人性,這就是現實。唯有合理的制度才能關上不該開的門、堵住不該走的路。唯如此,才能讓和尚念好經、CEO干好「商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