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香港,簡直是冰火兩重天。
在香港核心地段走不了幾步,就能碰到一間空置的店鋪,幾個月前這裡可能還是一家開業幾十年的茶餐廳,如今已經大門緊閉。
就連知名餐廳,比如曾經拿到米其林一星推薦的新斗记,都關門大吉。
關門在如今的香港可太常見了,今年上半年香港近300家商鋪停業,七成是餐飲店。
餐飲零售開不了業,房東就收不了租,中環、尖沙咀、旺角及銅鑼灣四大香港核心商圈,在今年一季度空置率高達12.1%,創下近四年半來的新高——沒錯,比這慘的時候還是疫情期間。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也說:
「生意比疫情期間還差!」
可見香港線下服務業如今冷清得嚇人。
可另一邊,在香港中環的香港金融大會堂,上市的鑼聲今年可沒少過,甚至出現了一天敲了六次鑼的奇景。
截至7月25日,2025年已有52家公司登陸港股上市,港股IPO首發募集資金已達1273.6億港元(約合162.74億美元),創2021年以來新高。

先是新消費和創新藥,最近又是美國AI晶片解禁引發的網際網路公司大漲,總有行業板塊出來帶動行情,港股今年也是熱鬧非凡。
一邊是2024年2月到2025年4月,連續十四個月,香港零售業銷售總額一直同比下跌,直到今年5月才企穩。
另一邊是恒生指數高歌猛進,8月14日又創下三年多的新高。
香港到底是衰退,還是繁榮?
「國際」的香港在繁榮,「本土」的香港在衰退。
香港的優勢在於其制度、規則對接全世界,是中國資本、產業出海的重要中轉站。

港交所的聰明人因勢利導,出台了幫助內地企業上市的政策,為內地企業打開國際化大門。
比如而2018年,港交所修訂了《上市規則》,允許未盈利、無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成為全球首個對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開放的主流資本市場。
那些本來盈利比較薄弱的生物科技企業,能從港股融資,成長起來。而且港交所在國際上受到信任,上市後創新藥企更方便向國外藥企出售授權回籠資金。
今年創新藥板塊爆發,就得益於七年前港交所對創新藥企業的寬容。
香港的不足之處則在於其「本土」的餐飲零售等服務業,房租、人工等成本高自不必言,服務態度也不算好,加上現在大家都想省錢,消費不足,就出現了關店潮。
普通人在這種巨大的反差張力下,何去何從?這倒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本地服務質量差還貴,又不是不能跑到內地消費。
一有節假日,香港人就用腳投票,北上內地吃喝玩樂。
今年4月香港有四天公眾假期,尤其是復活節假期連上周末能歇四天,於是4月香港居民出境人數突破1050萬人次,是2023年1月以來的最高值。
1050萬人次是什麼概念?相當於一個月里每個香港人出境了1.4次。
「出境」的大頭當然是到內地,於是在復活節的四天長假首日,也就是4月18日,深港陸路口岸入境61萬人次,單日入境客流量創下新高。
而另一邊,內地有錢人,也學會了利用香港的優勢。
資本大鱷靠港交所走向世界,這點之前已經提到過了。
還有一個群體,是內地的部分中產階級,其中有不少人申請了香港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這是香港吸引外來人才的計劃,面向本科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或是年薪超過250萬港元的人才,可以說門檻較低。
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2022年底推出,為獲取簽證的人才提供兩年簽證,兩年過後可以續簽。
這一計劃確實為香港吸引來了不少人才,但兩年簽證期過後的一萬多名申請者里,只有一半選擇續簽。
即使是續簽的這一半人里,僅有約三分之二長期居住在香港,換句話說,香港本地的工作、住房條件還是讓大多數人在兩年後依然望而卻步。
雖然不常在香港居住,但香港的便利還是他們需要的。
部分「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受益者,會帶子女獲取香港身份,按本地生的待遇,與香港本地生爭奪1.5萬個進入公立大學的名額,並享受本地生每年4萬多港元的優惠學費。
這就類似「高考移民」了,當然引起了香港本地民眾的不滿。
所以港府最近修改規則,來港不足兩年的人才子女在港升讀本地大學時,其錄取名額和學費待遇與非本地生保持一致。
或許這也算是香港製度、國際化優勢吸引內地人,但其本土就業、房價等沒什麼優勢的例子。
內地和香港的聰明人都學會了趨利避害,充分利用兩邊的優勢,這就讓香港線上、虛擬、國際化的優勢,與線下、實體、本地的不如人意,越來越突出了。
他們共同造成了如今香港冰火兩重天的詭異繁榮。
















